走来。
他们是市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来的。
“林泉同志,打扰了。”
眼镜男伸出手,“我是市农技推广中心的陈主任,听说你这儿有一套适合丘陵地带的小农集群模式,今天特地来学习。”
林泉站起身,拍拍手上的泥,笑道:“我们这儿没啥高科技,就是把地当命看罢了。
欢迎来,一起下地看看。”
陈主任哈哈大笑,脱下外套,真的跟着进了田:“早听说你林泉不坐办公室,今天算是见识了。”
三人一边听林泉介绍种植流程,一边现场看社员操作。
陈主任不时点头,眼里透着赞赏:“这一看就不是临时演出来的,是日复一日的沉淀。
你这套,不该只留在一个村。”
林泉回以淡然一笑:“我们不急着推广。
地是一口一口啃出来的,吃不得急。”
陈主任点头:“说得对。
不过我们市里打算建一个‘丘陵农艺示范带’,你这模式我看能放在头一个。”
林泉沉默片刻,问:“放得了我们的人心和规矩么?”
陈主任一愣,旋即郑重道:“我们出政策,不改你的规矩;你走‘道’,我们铺路,不设栏。”
林泉点头:“那我们就试试。”
消息传回村中,村民们议论纷纷。
“泉伢子这是真的要让咱村走出去了!”
“你说咱这些糙手糙脚的,还能成啥示范村?”
林泉听在耳里,回头对众人说:“我们种地是为吃饭,不是为露脸。
咱种得好不好,不看谁来拍照,看年底有几口锅热着。”
但他知道,这一步,已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市里项目的落地,不只是一次荣誉,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他带起了头,必须走得稳、走得正、走得出。
几天后,市里将桃源村定为“丘陵型村落自循环农业示范点”,配套启动“青年返乡种植计划”,并在村口新修了一条进村公路。
外村的青年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还有媒体记者、农业专家、创业者、志愿者……林泉有些疲惫。
他喜欢田间的宁静,不习惯人多嘴杂的热闹。
但他也知道,这条“道”,走到这一步,已经不能后退了。
那天夜里,他又站在田埂上,一边看着远处村口的新灯,一边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话:“人种地,地养人。
只要你不背着良心种,地不会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