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全章节阅读》,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火爆新书《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逻辑发展顺畅,作者是“岁月神偷”,主角性格讨喜,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没有爵位,所以宫中太监称三爷。不理会磕头如捣蒜,战战兢兢的太监,朱允熥穿好鞋,低声问道,“王八耻,他们都去灵前了吗?”宫中这个随时都能掉脑袋的地方,能混到皇孙身边的太监,都是七窍玲珑心,闻言就知道主子说的是东宫其他人。比如,朱允熥名义上的后妈,吕氏,还有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看看左右,低声说道,“三爷,还早呢!”说着,又看看左右,飞快......
《穿成皇孙,我继承了大明江山全章节阅读》精彩片段
不是为别人,他只是为了自己。
朱允熥那来自后世的灵魂知道,这个最尊贵的皇孙,下半生将会是多么的凄惨。
建文防备他,根本没让他就藩。
朱棣害怕他的名分大义,把他圈禁起来。
三十九岁!朱允熥只活到了三十九岁。
前世的张浩,这一世的朱允熥,在三十九岁的年纪,抑郁而死。他的后代,甚至被朱棣逐出了朱家的宗庙。
他既然重生,就不允许这样的惨剧,在他的身上发生。
“我要那个皇位,我要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大明,大明,多少人心中永远的痛!
痛它的风华绝代,痛它的举世无双,痛它的江山如画,痛它的歌舞升平。
镜子中的朱允熥再次咧嘴笑了起来,目光充满了自信。
“从今天,你是朱元璋的孙子,大明皇孙,朱允熥!”
“尽管你身份尊贵,但是从今天起,你再无一丝退路。”
“如果你退了,等待你的,就是永远暗无天日的圈禁,富贵的牢笼!”
和这一世的皇嫡孙尊贵身份相比,上一世朱允熥的身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上学当兵,退伍之后为了生计做了网约车司机,起早贪黑赚钱,本本分分生活。
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性格的棱角和对世界美好的憧憬,还有曾经那些豪情万丈的抱负,却都被社会抹平。
可是,这个穿越而来的灵魂,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的灵魂,却有着朱允熥这个皇孙所不具有的品质,他对生活的不妥协,对生活的干劲,还有野心。
因为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好爹,没有好亲戚,有的只是自己的手,自己的拳头。他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靠双手来获取。为了得到自己更美好的生活,他不辞辛苦,他察言观色,任劳任怨甚至有些玩命。
他不但有着野心,还有隐忍,还有坚强,还有善于变通,还有不服输。穷人家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击垮。
最后再看一眼,镜子中自己的脸,朱允熥露出一丝坚毅的微笑,对外面喊道,“进来吧!”
咚咚,脚踩在地板上的声音。
后面的门被拉开,几个一身白衣的太监,轻手轻脚的跪在朱允熥面前,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卑微和谄媚。
“三爷,奴婢们伺候您更衣!”
太监一张口,说的是有些怪异的汉话。宫里的太监大部分都不是汉人,而是高丽人。
高丽,这个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国,从古至今都只是天朝的附庸。大明立国之后,高丽本想帮旧主报仇。但是在辽东边境,看到了大明如狼似虎的百战铁骑之后,高丽统兵的将军做出一个英明的决定。
与其带着高丽的士兵送死,不如回去宰了高丽蒙元册封的国王上位,然后请求明朝的册封。
他成功了,他取代了高丽王,成为新的高丽王。但是他的外交策略,和千百年来所有高丽王一样,那就是进献。那地方太穷没什么好东西,所以就进贡给天朝君主最能表示臣服的东西,美女和太监。
朱允熥身边的太监就是高丽人,有个难听的名字,王八耻。
上一世的记忆中,明朝似乎有许多权倾朝野的太监。鼓动明英宗亲征,结果做了蒙古人俘虏的王振,刘瑾为首的八虎,万历年间的冯保,魏忠贤等等。
但是现在,旭日初升的大明帝国中,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允熥的老爹,都极其反感太监。作为国家的掌控者,他们在历史中看到了太多权贵作乱,导致的国家衰落。
所以朱元璋下令,宫中除了在皇子皇孙后宫伺候的太监之外,其余的太监只能用来干粗活。不许他们识字,甚至不许他们随便乱说话。
几个太监服侍之下,朱允熥披麻戴孝浑身白衣。这样无微不至的伺候,让他那颗后世的灵魂很不习惯。
“我自己来吧!”在太监要给他穿鞋的时候,朱允熥自己动手穿上白色的麻鞋。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举动,却吓坏了伺候的太监们,连连磕头。
“奴婢们该死,没伺候好三爷!”
朱允熥在朱标诸子中,论年岁行三,身上暂时还没有爵位,所以宫中太监称三爷。
不理会磕头如捣蒜,战战兢兢的太监,朱允熥穿好鞋,低声问道,“王八耻,他们都去灵前了吗?”
宫中这个随时都能掉脑袋的地方,能混到皇孙身边的太监,都是七窍玲珑心,闻言就知道主子说的是东宫其他人。
比如,朱允熥名义上的后妈,吕氏,还有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
看看左右,低声说道,“三爷,还早呢!”说着,又看看左右,飞快地在朱允熥手里塞了一块东西,“三爷,奴婢看您眼睛不对……”
朱允熥低头一看,是一块姜,他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眼睛,并没有因为亲人去世,悲伤痛哭而产生地红肿。眼睛不红肿,面上就没有愁容。
在这个讲究礼法的年代,如果亲人去世,不嚎啕大哭要死要活,是极为失礼,极为被人诟病的行为。
“有心了!”朱允熥随后在王八耻的肩膀上拍下,就这么一个温和的举动,高丽太监差点落下泪来。
往日这三爷,只会拿他们这些奴婢撒气,何时对他们这么好过!
春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雨水在青石板的地面上,形成条条涓涓细流的小溪。
朱允熥一身孝衣,缓缓走出大门。
朱标的灵柩停在奉安大殿,作为嫡子他要去灵前拜祭,还要守灵。
“啊!太子爷呀,您带了妾身走吧!”
朱允熥的脚刚踏出门,踩在晶莹的雨水上,边上的房间中突然传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
“太子爷呀!你就这么忍心丢下妾身,还有几个孩儿吗?”
哭嚎声中,一群太监宫女,簇拥着一个白衣的妇人,从边上的房间出来。妇人泪如雨下,似乎连走路都站不稳,需要别人搀扶。这正是朱允熥名义上的后妈,太子继妃吕氏。
吕氏的身后,跟着一个泪如雨下的少年,面容和朱允熥有些相似,双眼红肿,双手各牵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这就是朱允熥的二哥,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还有他两个同母弟弟,朱允熞,朱允熙。
一行人哭天抢地,哀嚎着前行。
而朱允熥则是独身一人,矗立雨中。
渐渐地,马上就要遇上。朱允熥狠狠地用手里的姜擦着眼睛,腥辣顿时让他双眼红肿,涕泪交加。
“母妃!”朱允熥在雨中行礼。
“太子爷呀!”然而悲切的吕氏,好像没看到他一样,痛哭着和他擦肩而过。
“呵!”朱允熥心里冷笑,“这个后妈,还真是不把自己当回事!面子事都不愿意做?”
可是朱允炆却拉着两个弟弟,在朱允熥面前站住了脚,“三弟,听说你早上昏厥了,身体无恙吧?”
朱允炆满脸悲容,语气关切,还真有些兄长的样子。
朱允熥赶紧行礼,“有劳二哥惦记,弟弟无恙!只是……只是父亲突然……我心里实在难受!”说着,朱允熥用袖子遮盖眼睛,哭了起来。
他这一哭,连带着朱允炆和两个小弟弟,也在雨中哭了起来。
身后赶紧有太监上前,给几人撑起雨伞。
朱允炆拉着两个小弟在前,朱允熥落后半步,每走一步,哭声震天。
春风细雨中,几兄弟的身影是那么凄凉,那么萧索。
“你傻呀!”沈王朱模说道,“人家坐船来的,怎么抢?咱们骑马能渡海?”
“咱们可以坐船去!”朱允熥微微一笑,“打仗可不只是陆地上打,水上也很带劲!当年皇爷爷争天下的时候,不就是在水上打败了陈友谅吗?”
众人正说话,外面传来一个声音。
“吴王殿下,陛下宣您觐见!”
朱允熥回头,是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
“有劳公公了,皇爷爷叫我何事?”朱允熥温和的笑笑。
虽说现在大明的太监没地位,可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总要给几分好颜色,给点礼貌。
黄狗儿压低声音,“三爷,是您那折子的事儿!”
朱允熥明白了,是自己的条陈被朱元璋看到了。
于是在太监的伺候下,整理袍服,往奉天殿而去。
“熥哥儿,早点回来接着说!”唐王在朱允熥身后喊道。
学堂里,皇子皇孙们注视着朱允熥消失,表情各不相同。
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还有人不在乎。
几个最小的王爷不在乎。
沈王朱模百无聊赖的坐在凳子上,“哎,熥哥儿又去见父皇了!”说着,压低声音,”熥哥儿也真是胆子大,我一见父皇心里直突突!“
”我见了父皇,腿肚子转筋!“唐王说道。
郢王也凑过来,”我见了父皇,头都不敢抬!“
朱元璋最小的儿子,还没封王的小皇子奶声奶气地说道,”我……我一见父皇……尿裤子啦!“
~~~~~~
朱允熥边走边想,等下该如何应对。
改驿站为邮政,可是个大工程,而且还涉及到钱。
凡事一沾钱,就变得麻烦起来。
朱元璋要问的,大概就是如何收钱,如何保证驿站收的钱能真正成为朝廷的财源,而不是进了私人腰包。
要知道,这位皇帝,可是古往今来最痛恨贪官,也最知道官员什么德行的皇帝。
想说服朱元璋,就要拿出一套完善的制度。
朱允熥少年人走路极快,奉天殿转眼就到了。
但是刚大步流星的走进去,却愣住了。
殿中十几位身着朱紫袍服的官员,其中有他认识的,不认识的。
六部尚书都在,其他的应该是大理寺的少卿,太常寺的少卿等等。
看着自己孙子昂首挺胸而来,御座上的朱元璋满脸笑意。
老人就是这样,一旦看哪个晚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顺眼。
朱元璋心道,”这孩子,走路这架势,和咱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急!“
朱允熥错愕稍去,走到殿中,”孙儿参见皇爷爷!“
如果一定要较真,这样的场合朱允熥应该自称为臣。但是他故意如此,如果是臣说就要小心,如果是孙子,那说错了也无妨。
朱元璋笑笑,“起来吧!过来!”
朱允熥快步上前,站在御案边上。
“早上练武了?”朱元璋又问。
“回皇爷爷,耍了几趟拳脚,吃了一碗粥六个包子一个鸡蛋!”
“呵呵!好,能吃好!”朱元璋慈祥地说道,“你这个岁数,就得多吃!咱在你这个岁数,一顿饭恨不得吃下一头牛!”
祖孙两人一问一答,殿中群臣则是心头大震。
皇帝,什么时候这么随和过?
皇帝,什么时候和皇孙这么亲近过?
皇帝,此刻完全就像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关心孙儿的祖父!
再想想吴王这个称号,再想想朱允熥皇太子嫡子的身份。
许多人的心中,暗暗称奇的同时,也在思量着一个问题。
储位空虚,皇帝没说从儿子中选,反而对皇嫡孙格外恩宠!
做官的人,没有傻的。
而且,能爬到这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人精?
心里想着,脸上就有了表情。
尤其是詹徽这样的东宫旧臣们,简直欣喜若狂。
“知道叫你来什么事吗?”朱元璋笑问。
“孙儿知道,是孙儿所上,改驿站为邮政,为大明开源折!”朱允熥朗声道。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朱允熥的看重又多了几分。
别的不说,就说这股不怯生的劲头,难得!
要知道殿中可是聚集了大明中枢最有权力的官员们,普通皇子皇孙,这个场合不心怯已是难得,朱允熥不但不怯,而且说话掷地有声,更难得。
想要当领袖,除了才学,胆量,手腕之外,还要有气质。
“人来了,诸臣公有什么想问的,问吧!”朱元璋笑道。
朱允熥目光回转,看着群臣。
关于国事的考验,来了。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要有着坚定的心智,坚定的思想,坚定的路线,不能被人所左右。
一位皇帝,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
如果因为怕错,而畏手畏脚,怕麻烦而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允熥要那个位置,他更要成为建立一个崭新的明,重塑华夏辉煌的领导者。
所以,他看着殿中群臣的目光,毫无怯意。
“吴王殿下!”先开口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驿站乃是国家所建,传递军国大事。如果按殿下所想,对百姓开放,会不会舍本逐末?届时影响军国大事加急传递,或者丢失公文,泄露朝廷机密?再者,驿站乃是供过往官员专用,开放给百姓,必乱尊卑!”
刘三吾所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
历朝历代对驿站都极其看重,中原王朝的疆域都太大,往来交通不便,驿站是朝廷知道各地情况的最佳手段。
而且这个时代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衣食住行不是有钱,就能随便穿随便用的。
朱允熥沉思片刻,笑道,“驿站传递的是军国大事,百姓传递的无非是信件杂物,分开来送就是!”
说着,朱允熥慢慢走到群臣之中,尽量说得直白些,“我打个比方,就以咱们应天府(南京)为例。京城中有客居的商人,学子不下十余万,还没算那些在京城务工,讨生活的人,对吧?”
户部尚书傅友文点点头,这个数字和户部统计的差不多。
御座上的朱元璋又是老怀大慰,心道,”臭小子事先做足了功课,连京中有多少客居人口都知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朱允熥说了两句诗,继续笑道,”这些人,每月每年和家中的书信,杂物往来,是个天文数字,对吧?“
见大臣们都在点头,朱允熥接着道,”如此庞大的信件货物往来,不同于朝廷各地的加急军报。这么多东西,用军马送也送不过来!“
群臣中,一个捧哏及时出现,吏部尚书詹徽道,”殿下的意思是,分开?“
”对,分开!“朱允熥给了对方一个深得我心的眼神,又笑道,“咱大明的驿站中,除了军马,还有大量的骡马,这些牲口是备着给官员们拉行李的,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闲着的,对吧?”
“与其闲着,白吃粮草,不如动起来。”说着,朱允熥笑了笑,“还有驿站中的驿卒,帮工,闲着也是闲着,该动的就动!”
“以应天府为例,假定每月一号为百姓信件物品邮寄日!”朱允熥站在群臣中间,侃侃而谈,“几驿卒为一伍,护送运送信件物品的骡马车队离开,交到下一个驿站,然后再由下一个驿站的按单清点,继续传递!”
“有驿卒在,避免有歹人起坏心,驿卒之间又可以彼此监督,避免盗窃鱼目混珠。信件货物送至当地,由驿站人贴出通告,让百姓前来认领,或者由驿站中的帮工跑腿送到!”
说着,朱允熥又笑笑,“收信收货人,哪能让人白送呢,怎么不给点赏钱?”
家书抵万金,在这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一封家书珍而重之。其中珍贵,不能用钱来衡量。
他这么一说,殿中臣子们都笑了。
御座上的朱元璋也不禁莞尔。
民间风俗如此,别人给帮忙,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这不是贪腐,更不是勒索,是朱元璋最喜欢的百姓民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