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锦绣优质全文

大明锦绣优质全文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的军事历史《大明锦绣》,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岁月神偷”,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嗤!嗤!”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8-25 05:1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优质全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朱允熥朱元璋的军事历史《大明锦绣》,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岁月神偷”,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嗤!嗤!”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

《大明锦绣优质全文》精彩片段


当!当!


延绵厚重的钟声,在大明宫城的角楼响起。

飞鱼服的武士,有韵律的撞击着,代表皇权的铜钟。

钟声在空气中波纹一样的开始扩散,以大明的紫禁城为中心,扩散到大明的京城各个角落。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

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

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

“嗤!嗤!”

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音。

那些在皇宫夹道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

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

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

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

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

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宝石珠子穿成的帘子,遮盖住他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神秘。

朱允熥一身亲王服饰,走在御辇的边上,一只手扶着十六人御辇的杠子,另一只手扶着他自己腰间的玉带。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目不斜视,整个人看起来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御驾行进的途中,朱元璋偶尔会侧头,每当看到仪表堂堂,风姿不凡的孙儿,都会微微点头。

御辇在太和殿外停住,朱元璋从御辇上下来。

“大孙!”

“孙儿在!”

“扶着咱的手,咱爷俩一块过去!”

“是!”

皇帝苍老的手臂,搭在了朱允熥充满生机的胳膊上,头上的金龙黄罗伞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脸。

朱元璋的上朝,从不座金銮殿。

他的龙椅放在太和殿外的大门洞里,叫做御门听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们的朝拜声山呼海啸,太和殿的空地上,跪满了大明的臣子们。

朱元璋站在龙椅边,没有表情的看了臣子们一眼,“众卿平身!”

“谢万岁!”

随着再次山呼般的声音,臣子们站了起来。

站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允熥耳听那些臣子们的呼声,心驰如电心潮澎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皇帝的大朝会,是在这里举行。

夏天还好,冬天多冷?

怪不得后来的万历皇帝不爱上朝,天不亮就从被窝里出来,坐在冰天雪地中开会,谁愿意?



昨夜三分雨,今早十分晴。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

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

阳光落人间,百姓不敢闲。

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做买卖的开门了,找活的上街了,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

渐渐的,食物的香味,说话的声音,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变成一张活着的,生活百味的画卷。

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在这热闹的街景中,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

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完全就是人声鼎沸。

街上全是人,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有老成的掌柜的,有年轻的伙计。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有短打扮的力气人。

除了人还有锦衣卫,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长队的尽头,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

也不是店铺,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

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有人是真的要寄信,或者传递货物。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

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

“军爷,啥时候开呀?”

“哎呀,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

“MMMP,啰嗦。”

挤了半天还不开门,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

路边,茶楼二楼的雅间里,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听到了好几种方言。

而下面,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再抽几鞭子。

可是他不敢呀,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

二楼雅间里,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

“大孙,咋这么多人?”

朱允熥回头笑道,“皇爷爷,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人当然多些。”说着,微微躬身笑道,“孙儿给爷爷道喜了!”

朱元璋正在喝茶,“有啥喜?”

“利国利民的事,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朱允熥笑道,“后世人只要一写信,就能想起老爷子您!”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脸上微微有些得意,不过随即看看左右,又有些失望。都是宫里的侍卫,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若是有文臣在这,还能拍拍马屁。

不过,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朱元璋这人,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根本不会当真。

喝着茶继续说道,“啥留名不留名的,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



“三爷,身体可无恙?”傅友德,冯胜,二人都是一脸关切。

这些老臣,几乎都是看着朱允熥的父亲朱标长大,内心之中,都把朱标当成了晚辈。

也更把朱允熥这个朱标的嫡子,当成晚辈。

朱允熥颌首示意,“有劳二位国公惦记,无恙!”嘴上虽然没有亲热的话,可眼神之中的感激和谢意,溢于言表。

这些老臣都是看着他父亲长大,在大明帝国尚未鼎立的岁月中,朱允熥的父亲朱标就是坐在这些人的战马上,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赫赫武功,也是在这些人的呵护下,渐渐成长为合格的,不可动摇的储君。

爱屋及乌,这些人爱戴朱标,这份爱心自然在朱标死后,转移到了朱标的嫡子朱允熥的身上。至于朱允炆,大概此刻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庶子,有朱允熥这个大明皇族和淮西勋贵联姻的嫡子,朱允炆这个母族出身不高的庶子,他们能看得上?

刚说了几句话,朱允熥余光看见,又有人过来,都是走路急冲冲的勋贵,都是开国的淮西集团武将。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东莞伯何荣,楚国公廖家一脉。

“不好!”朱允熥忽然惊醒,“树大招风,自己和舅舅说两句话没什么,但是大明开国的这些将领和后裔,都围过来,一个不小心,就会给别人落下口舌!”

深宫之中步履维艰,步步惊心,不可大意。于是告罪一声,抱着两个丫头,迈步进了奉安殿。

“哎,三爷怎么走了!俺还没给他磕头呢?”

几个武将紧赶慢赶,还是只看到了朱允熥的背影,景川侯曹震大声说道。

“小声些!”傅友德性子沉稳,出口说道,“今日,咱都得收敛起大嗓门!”

大将军蓝玉看着奉安殿里痛哭的人们,皱眉道,“三爷从小没娘,现在又没了爹,他年纪尚幼,深宫大院中不知道多少人要准备算计他!”说着,已经咬牙切齿,“太子爷虽然没了,可是咱们这些人,深受太子爷的恩德,要照看好他留下的这唯一血脉!”

“这还用大将军说!”景川侯曹震哽咽道,“洪武十八年,二十年,俺两次犯法,要不是太子爷护着俺,早就被砍了脑袋了。太子爷在俺听太子爷的,太子爷不在了,俺就听三爷的。”

东莞伯何荣也开口说道,“没太子爷,俺哪来脑袋上的爵位!太子也走了,俺一颗心就跟着三爷,倘若万岁爷有恩典,让三爷就藩。俺这鸟伯爵也不做了,跟着三爷去做个守门的,算是报答太子爷的恩情!”

纵观上下五千年,朱标不但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也是最得人心的太子。朱元璋脾气暴躁,这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又都是些大老粗,有时候难免触怒于他。每次,都是朱标从中化解,保全了不少人。

尤其是那些武人,武人打仗捍不畏死,但是只要闲下来就难免惹是生非。

像东莞伯何荣他们这样的武将们,以前是连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不放在眼里的,动辄骂娘,惹急了操刀子直接冲进人家府邸。

若不是太子朱标眷顾他们军功在身,多次求情,只怕早就被洪武皇帝宰了祭旗。

此时的朱允熥只知道自己的身份尊贵,却一时还没想明白,他这个太子父亲,到底给他留下了多少宝贵的政治遗产,还有人脉。

奉安殿中哭声一片,一进大殿堂,有宫人上前接过两个小丫头。而朱允熥一进来,就成为殿中所有人目光的焦点。

尤其是吕氏,朱允熥清晰的看见,吕氏在擦拭眼泪的同时,不住的往他身上看着,眼神中担忧和戒备的神色一清二楚。

她带着朱允炆走过,没人理他们母子,即便是有也不失隆重大礼。而朱允熥走过之时,那些开国的老臣都围了过来,嘘寒问暖。

朱允熥再次回头,看了眼殿外,春雨中蓝玉,两个舅舅,还有那些淮西的开国武将,都在雨中张望。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目光,几人轻轻摆手。

可就在这瞬间,朱允熥想起件事。

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而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玉就会被朱元璋赐死。同案的还有许多开国的武将功臣,史书记载,公侯伯子被杀无数,有统计的人数,高达一万五千人。

这其中,一定包括殿外那些人,包括自己的舅舅。

朱元璋为什么杀那么多人?

朱允熥不禁看向,跪在那里嚎啕大哭的朱允炆。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他孙子的皇位,刚才听蓝玉等人似乎对朱允炆嗤之以鼻。而以朱元璋的性格,既然这些人不能辅佐他孙子,那干脆一杀到底,永绝后患。

杀错了吗?以一个帝王的心态,没有错,这些桀骜的武人既然不能为孙子效忠,留着也是后患。谁知道这些人会不会打着为大明正统的旗号,祸乱皇明的江山。

但绝对是杀可惜了,以至于在后来朱棣造反的时候,建文帝手中根本没有可以统兵的大将。堂堂大明中央竟无大将,让李景隆那样的的草包货色,为大军主帅。结果李景隆被他表舅朱棣打的落花流水,望风而逃。

最可笑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不但不追究李景隆,反而诸多袒护。

这些袒护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在朱棣攻打南京之时,李景隆投降开了城门。

而一直被建文帝防范的世袭武将勋贵,则是为了大明洪武皇帝遗命,战死无数。

纵观史书,这些出身微寒的淮西武人,都在历史上留下属于他们的英雄事迹。

别人暂且不提,凉国公蓝玉,威震捕鱼儿海,差点就生擒北元蒙古皇帝。擒获北元皇子嫔妃公主,亲王大臣上千人。

俘虏蒙元降兵七万七千,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赫赫战功,堪比卫青,霍去病一般,一扫两宋以来,汉家男儿几百年积弱的形象。

这甚至是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卫青霍去病的功绩,强大的北元在蓝玉等人的攻击下,一蹶不振。黄金家族的最后遮羞布,被汉家儿郎一手掀开。

“若是自己上位,这些人或许就不用死了,或许他们还能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朱允熥心道,这些人没死在敌人的弯刀下,反而死在了朝中的内斗上,不免让人叹息。

“太子爷呀!”

“父亲!”

奉安殿中撕心裂肺的哭声,打断了朱允熥的沉思,巨大的棺椁就摆在奉安殿中,棺椁内那张英武的脸,就是自己这一世的父亲。

望着那具身体片刻,忽然,朱允熥心中,悲伤如潮水袭来。

“爹!”不用生姜,眼泪决堤而出,双膝跪地痛苦不已。

不是做戏,而是在瞬息之间,朱允熥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自己。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自己也是家中独子,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可是一场车祸,把整个家都给毁了。

此刻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在自己灵前哭泣?

自己的亲人,朋友,战友,同学,是否也在哀伤?

想起父母那隐隐发白的鬓角,还有日益衰老的脸庞。

“爹!”

“娘!”

“儿子不孝了!”朱允熥热泪满襟,连连叩首。

他叩的不是棺中的大明太子,而是自己在后世,失去他之后,无依无靠的爹娘。

越想越是悲伤,自己为了生计,早出晚归,都没来得及好好陪伴父母,更没注意到,他们其实都已经老了。自己总是觉得很累,可是却忽略了他们关心的目光。

他们图的,不是自己赚多少钱呀!而是想让自己健康,快乐的活着。

他们图的,不是自己有多美好的未来呀!而是想着家庭美满,儿孙满堂。

“爸爸,妈妈!”朱允熥磕头,心中哭道,“我会在这个世界好好的,快乐的,健康的活下去,请你们为我祝福。若还有来世,我会再做你们的儿子,好好的孝顺你们!”

“爸爸,妈妈,永别了!”

泪水如决堤的洪水,在朱允熥的脸上不住的落下,顷刻间打湿他的衣襟,打湿他的袖子。

“皇上驾到!”

朱元璋来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