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接受穿越这个现实之后,袁燿又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终于完全适应汉末的生活。
这时袁胤也已经回来了,看到他身体完好如初,高兴得老泪纵横。
“子威,你总算是活过来了!否则我九泉之下都没脸去见你爹啊。”
袁胤不过四十来岁,在21世纪还是个青年。
可他看上去却很是苍老。
或许是这两年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闹的。
袁术称帝,真是害人害己啊。
袁燿突然想起袁世凯,也是称帝闹得众叛亲离,下场凄惨。
这二袁还真是一丘之貉,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袁胤可不知道自己的好侄儿心里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一个劲地围着袁燿打转。
一会摸摸袁燿的手,一会儿拍拍袁燿的肩、后背。
把袁燿弄得尴尬极了,却又感动不已。
这画面,让他想起了过世的父母。
记得第一次独自远行几千公里去上大学,寒假回家的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围着他看了又看。
想着想着,袁燿忍不住开始掉眼泪。
袁胤见他落泪,也是抑制不住地又哭了起来。
好不容易,袁燿才收拾好心情,找了个话题转移袁胤的注意力。
“二叔,下人都说你这几天都不在,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袁胤这才擦掉眼泪,开始讲述这些天的经历。
“也没什么大事,刘府君让我去居巢买粮了。
另外,前几日孙伯符派人送来一些礼物,劝刘府君派兵攻打上缭以解我军粮草不足的困境。”
“孙伯符,他劝刘叔攻打上缭?”
“是啊!有什么问题吗?”
袁燿一脸惊奇的样子让袁胤十分意外。
这位好侄儿一向对政事不爱搭理的,今日大病初愈怎么突然这么关心,反应还这么激烈?
而且神情与之前的完全不一样。
“莫非是前几日那道雷电把他劈醒了?”
袁胤此时还不知道,这是决定他们全家人命运的关键时刻。
历史上,正是由于刘勋轻信了孙策的鬼话,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在刘勋出兵攻打上缭的时候,孙策一边派兵堵住其退路。
一边与周瑜率领江东大军偷袭皖城。
最终俘获袁、刘两家的亲眷。
刘勋败逃投奔曹操。
袁燿更惨,不但自己被迫成了孙家的臣子。
他最疼爱的妹妹还要下嫁孙权,女儿也成了孙权的媳妇。
如果是过去的袁燿倒还好了,当个“安乐公”也不算太差。
问题是,现在他穿越了。
袁燿不再是过去的废物纨绔,而是一个拥有21世纪灵魂的崭新少年。
遇到压迫会反抗,被人凌辱必血溅五步。
一旦被人察觉,最好的结局就是南唐后主李煜那样。
一壶毒酒,命丧黄泉。
“不行,事关自己的生死,不能坐视!我必须揭穿孙策的阴谋,守卫皖城!”
可是,现在的他除了一个被酒色掏空的皮囊,什么都没有。
怎么办?
袁燿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庐江太守刘勋身上。
“二叔,难道刘叔麾下的文武官员就没有人劝诫,反对孙伯符提出的这个计划吗?”
“倒的确有一个人反对过,是刘晔,但被刘府君斥退了。”
“为什么?可以讲给小侄听吗?”
袁燿十分真诚地望着袁胤。
“子威,刘府君说孙伯符乃是当世英雄,也是他昔日的同袍。
人家不但派人备了厚礼来,还言辞恳切地称刘府君为兄,又愿意派大将出兵援助。
怎能因刘晔一人反对而辜负了孙伯符的一番好意呢?”
……
袁燿心急如焚,为了自己和全家人的身家性命,他硬拉着袁胤来到太守府。
这让刘勋十分惊讶,来皖城几个月了,袁燿还是头一回到这来。
而且还是大病初愈之后,主动来的。
“莫非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贤侄是想要为我分忧吗?”
袁燿却顾不得与他打趣,而是直奔主题。
“刘叔,你就这么信任孙伯符?不知道孙策给你灌了什么迷糊汤。”
“贤侄,你有所不知。
袭取上缭、海昏并非孙伯符首先提出的。
两月前我让从弟刘偕往豫章郡借粮,哪知华府君也缺粮。
足足一月时间,只筹得几千斛粮食,他便提出攻海昏、上缭渠帅取粮。
只是当时我还没有下定决心。
现在孙伯符再次提起攻上缭,是真心要帮我渡过难关,哪里是刘子扬所说的包藏祸心啊。”
“哦?不知刘子扬是如何说的?”
“刘子扬他说,上缭城坚池深易守难攻,非旬日可下。
说孙伯符是为了趁我大军攻上缭,偷袭后方空虚的庐江郡。
贤侄,你说刘子扬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
袁燿感到非常吃惊。
他是看了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才知道孙策是在忽悠刘勋。
没想到,这刘晔身在局中竟然也能看得这么清楚。
袁燿突然想到,“刘晔,会不会就是历史上辅弼曹操祖孙三代的那个刘晔?”
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好好笼络住,可不能便宜了曹操。
“刘叔,这刘子扬,是否出自宗室?”
“怎么,贤侄对这刘子扬感兴趣?
他的确出自宗室,乃光武帝三子阜陵王后裔。
不久前杀了横行巢湖的郑宝,率部来投我。
若非如此,单凭他诬陷诋毁孙伯符我就饶不了他。”
袁燿心中十分欢喜:“是了,是了。一定就是那个刘晔,这下捡到宝了。”
不过,在拉拢刘晔之前,还得说服刘勋才是。
“刘叔,先父待你如何?”
“袁公待我恩重如山,勋永不敢忘,这一点还请公子不要怀疑。”
刘勋一听袁燿说起袁术,立刻坐直了身子,非常严肃地回答,连对他的称呼都从贤侄变成公子了。
袁燿点点头:
“刘叔,正因为相信你,二叔才会扶灵来到庐江投奔刘叔。
小侄这么问,只是想请刘叔相信,我不会害你。”
“公子言重了。”
“好,既如此,那我便直说了。”
“公子请说。”
“请问刘叔,先父称帝后,第一个背叛他的是谁?”
“这……”
刘勋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实话:“是孙伯符!”
袁燿继续问:“先父旧部中,与曹操、刘备、吕布一同围攻寿春最积极的是谁?”
“是……孙伯符!”
“当年先父任命刘叔为庐江太守,最不满的是谁?”
“这个……还是孙伯符。”
“被刘叔擒获的杨弘、张勋等叛徒,想要投奔的是谁?”
“……也是孙伯符!”
“那么请问刘叔,于公于私都与你有深仇大恨的孙伯符,为什么会好心到要出兵帮你攻打上缭渡过缺粮的危机?”
他每问一句,刘勋的声音便弱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