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阮美玲林浩的其他类型小说《东南亚币圈神话完结文》,由网络作家“是名为心”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
《东南亚币圈神话完结文》精彩片段
在数字货币迅速发展的时代,东南亚成为了加密货币创新的重要前沿。
来自柬埔寨、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年轻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相识,共同踏上了探索加密世界的旅程。
他们在币圈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面对市场波动、技术挑战和人性的考验,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1金边的早晨,空气里还带着夜里雨后的潮湿气息。
林浩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匆匆地从大学宿舍走出。
他手中紧握着一张打印出来的邀请函,上面写着:“2023东南亚区块链技术与应用论坛——金边站”。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正式的加密货币技术会议,心中有些忐忑,也暗藏着一种莫名的激动。
林浩今年22岁,是金边国立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
两年前,他偶然在YouTube上看到一部关于比特币的纪录片,从此被区块链技术深深吸引。
他迷上了它背后的去中心化逻辑,沉迷于研究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白皮书,还自学了Solidity语言,开始尝试编写智能合约。
他相信,这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种重新定义信任与价值的机会。
会场设在金边市中心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多功能厅。
刚走进门口,林浩便被大厅内一块巨大的数字屏吸引,上面滚动着加密货币市场的最新行情:BTC 27,642 USD,ETH 1,842 USD,BNB 312 USD。
他站在屏幕前看了片刻,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
那些数字于别人而言只是投资波动,但对他来说,它们是代码、共识、矿工和节点之间的奇妙博弈。
他从签到处领取了一张胸牌:“林浩 - 学生 - 金边国立大学”。
会场内已经坐满了各国与会者,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每个人都带着一种专注的眼神。
林浩在第二排找了个位置坐下,一边翻看会议手册,一边观察身边的听众。
会议议程排得紧凑,上午几场演讲主题分别是:“Web3与东南亚的机会”、“DeFi生态的演化”、“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
当主持人介绍下一位嘉宾时,林浩抬起了头:“请欢迎来自越南ChainRadar分析团队
SEA Token成为他们“村内信用兑换凭证”的技术底座。
林浩则变得更像一个“维护者”而非领导者。
他承担起协议层更新与合约标准的协调工作,但更少介入具体决策。
他们的角色“分化”了,但不是分裂,而是各自生根发芽。
成熟的标志:静默的可持续SeaPay上线主网一周年时,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刷屏,也没有炒作活动。
他们只在官网更新了一行字:“感谢每一位用过SEA支付的人。
我们很高兴你们不再需要我们。”
那周,日均交易量稳定在11,800笔,社区新增开发者账号15个,三个独立提案同时进入投票流程。
这是项目最安静的一周,也可能是最健康的一周。
美玲说:“成长的标志不是K线图,而是你不在身边,它也活得很好。”
成长不是成功,是信任的延续一次闲聊时,林浩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SeaPay成功了吗?”
他想了想,答:“成功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个‘不放弃’叠加出来的过程。
我们不追求一夜暴富,不争风口,我们只想做一个普通人能用、愿用、信得过的东西。
如果在这个世界,还有人因为用了SeaPay而觉得:‘我可以自己掌控点什么了。
’那,这就足够了。”
成长,从来不是壮大,而是选择了慢,却能走得更远。
7时间来到了 SeaPay 上线主网的第二年。
这两年间,世界风向转了好几轮。
AI 已经全面渗透,BTC 再次突破 5 万美元,ZK、RWA(真实世界资产)、模块化区块链成为加密圈新话题。
但在东南亚,SeaPay 一直默默地运行着,稳定、静默,却也真实。
日均交易笔数保持在 13,000 到 18,000 之间,平均用户留存率超过 62%。
没有币圈的爆炸新闻,也没有VC的新一轮巨资注入,但SeaPay 成为了这个地区最“实际”的 DeFi 工具之一。
而对林浩和他的团队而言,一项更重要的事,正悄悄发生。
他们准备,交出手中的“控制权”。
决定放权:从“项目”到“协议”林浩第一次提出“团队退出管理层”的建议时,会议室里安静了将近一
暂的沉默后,林浩补了一句:“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渐进式去中心化’。
初期用轻托管机制,长期目标仍是用户完全掌控资产。”
这是一次关键的理念统一。
他们一致决定不做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但也绝不背叛加密世界的初衷。
募资——现实又一次敲门陈伟这边跑融资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他联系了三个VC机构,其中一个是新加坡的链投基金(BlockVentures),对SeaPay产生了兴趣。
“他们愿意投第一轮,但有一个前提。”
陈伟召开了一次线上会议,沉声道,“他们希望我们能把代币经济模型写清楚,并预留30%的团队分润。”
“30%?
太高了。”
阿迪的声音在会议里略显不悦,“我们还没上线,项目估值都没法谈。”
“他们说愿意给我们300,000美金,换取未来发行时30%锁仓代币,解锁期2年。”
陈伟解释。
美玲陷入沉思:“我们得算算这个Token模型是否还能支持稳定币兑换和用户激励。
如果都给VC,生态就断了。”
林浩默默在一张纸上画草图:“如果我们初期发行10亿枚SEA Token,社区空投占40%,团队30%,基金30%,是不是能勉强撑住?”
众人看着草图,陷入长时间的讨论。
这一次,他们没有立刻给出答案,但他们都意识到:梦想不只是代码,还有现实的结构与妥协。
第一次Alpha版本在争论与磨合中,三个月过去了。
阿迪病愈归队,林浩熬了好几个通宵,第一版SeaPay Alpha上线测试。
功能很简单:注册绑定手机号;自动生成钱包地址;通过USDT和SEA Token进行小额转账;一个测试网模拟商户页面,支持扫码收款。
美玲请她在河内的一个熟人店铺试用了测试版,那是一家卖米粉的小餐馆。
“扫码、确认、完成。
几秒钟搞定了。”
美玲发回视频。
“老板问我这是什么鬼币。”
她苦笑着说,“但我请他一碗米粉之后,他说:‘下次来还能用这个给我买吗?
’”那一刻,林浩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突然变得清晰。
不是涨停的K线,不是追逐风口的媒体,而是一个真正用它
他说。
这次事件成为SoraLabs团队的第一个“黑天鹅”,也暴露出他们过度依赖快速上线、缺乏第三方安全审计的弱点。
陈伟对此意见很大:“我们现在节奏太慢了,竞争对手已经在马来西亚上线两个稳定币支付平台了。
如果我们还等着审计报告,不会被拖死?”
但美玲支持林浩:“如果因为一个漏洞失去用户信任,那我们永远都爬不起来。”
这是团队第一次在“速度”和“安全”之间,发生了明显分歧。
最终,他们妥协了——暂停上线主网,优先修复合约逻辑,并邀请越南的一家第三方安全审计团队进行低成本审查。
市场冷却另一场危机来自市场本身。
2023年末的币圈,正处于一轮回调周期。
比特币从年中高点跌回24,000美元,主流代币缩水超30%。
VC投资也进入“观望模式”,加密媒体的头条被Layer2大战和AI+Crypto概念抢占,像SeaPay这种“偏实用”的项目,根本无法吸引热度。
陈伟努力联系媒体采访、参加各种线上AMA,但效果甚微。
“现在连DeFi都不性感了,”他在团队例会中苦笑,“如果我们叫‘SoraAI’、‘AI-Pay’,也许还能火几天。”
美玲不认同这种想法。
“炒作没意义。
我们要的不是‘关注’,是‘留下来’。”
林浩点头:“如果在熊市还能有人用我们的产品,那牛市才会带来真正的爆发。”
于是他们决定转变策略,不再追求一夜爆红的流量打法,而是专注做一个“小而美”的用户圈层。
他们重点关注三个群体:菲律宾外劳汇款需求;越南中小商户日常支付;柬埔寨高校里的技术玩家和爱好者。
阿迪根据这个方向,开发了一个“QR码商户小程序”,用于展示收款地址和交易历史,美玲则撰写了三份地区化用户手册,翻译为越南语、菲律宾语和柬埔寨高棉语。
团队摩擦然而,这种持续压缩预算、高强度加班的状态,也让团队成员之间出现了磨损。
有一次深夜讨论新版本设计时,美玲和阿迪在文档权限上产生了争执。
“合约接口不是已经定了吗?
你又要改逻辑,前端就得全部重做。”
阿迪情绪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