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林夏黄梅的其他类型小说《老街烟火志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爱吃榆钱炒蛋的孙瘸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可以扫码分享自己的故事。菜单上除了传统面食,还新增了“时光套餐”,搭配糖画、面人等非遗小吃。开业那天,老街坊们全来了。王婶摸着八仙桌流泪:
《老街烟火志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可以扫码分享自己的故事。
菜单上除了传统面食,还新增了“时光套餐”,搭配糖画、面人等非遗小吃。
开业那天,老街坊们全来了。
王婶摸着八仙桌流泪:
夏偶然发现一本1980年代的《大众食谱》,扉页上的钢笔字与外婆食谱如出一辙,她当即买下,像是寻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林夏还说服舅舅把二楼的杂物间清理出来,里面堆满了旧桌椅、破纸箱和一些老物件。
清理时,他们发现了外婆的樟木箱,箱底压着几件蓝布围裙,针脚细密整齐,还有外婆年轻时的戏曲票根。
在墙角的纸箱里,林夏翻出了自己初中时的作文本,其中一篇《我的外婆》被老师用红笔批注“情真意切”,她看着看着,不禁湿了眼眶。
施工队进驻那天,林夏蹲在满地灰尘里,看着工人拆除吊顶,突然发现横梁上贴着一张泛黄的字条,是她小时候用拼音写的“我爱外婆”,字迹歪歪扭扭,还沾着几滴油渍,应该是某次做饭时留下的。
旁边还有外婆用毛笔写的批注:“我们夏夏最乖”,墨迹因年代久远晕染开来,却依旧清晰可辨。
林夏轻轻抚摸着字条,泪水模糊了双眼,仿佛又看到了外婆那慈祥的笑容。
改造进行到第十天,意外突然降临。
隔壁五金店老板带着几个壮汉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说施工噪音影响了他的生意。
舅舅满脸赔笑,递上香烟,却被一把推开。
“这条街迟早要拆,你们还瞎折腾什么?
开发商给的补偿款够你们花几辈子了!”
五金店老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传单,狠狠地扔在地上,“看看,这是新规划的商业综合体,你们这点破房子,还想当钉子户?”
传单上,崭新的玻璃幕墙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老街的位置被标注成“待拆迁区域”,几个大字格外刺眼。
林夏挺身而出,挡在舅舅身前:“拆?
为什么没人通知我们?”
“通知?”
老板冷笑一声,“开发商早和街道办谈妥了,你们这种小门面,能赔几个钱?”
他指着街尾正在施工的挖掘机,“看到没?
下周就挖到你们这儿。”
当晚,林夏冒雨跑到街道办,却被告知拆迁文件早已公示在社区公告栏角落。
潮湿的公告纸边角卷曲,被雨水晕开的字迹仿佛在嘲笑她的后知后觉。
回到面馆,她连夜整理资料,发现外婆临终前签署的房屋租赁协议里,竟藏着一条附加条款:若遇政府规划改造,承租人享有优先回
一篇文章,边角被摩挲得发毛。
“其实我这次回来,是想和你商量……”林夏话还没说完,店门突然被撞开,三个穿着校服的女生像欢快的小鸟般涌了进来。
“老板,三份炸酱面!”
为首的女生扎着高马尾,胸前的校徽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要加双倍辣酱!”
她转头看到林夏,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姐姐,你是本地人吗?
这条街有啥好玩的呀?”
林夏还没来得及回答,舅舅已经系上围裙,走进厨房:“炸酱面要等十分钟。
你们是来参加音乐节的吧?”
“对啊!”
马尾女生兴奋地说道,“听说城南仓库改成了超酷的livehouse,今晚有我最喜欢的乐队演出!”
她突然压低声音,凑近林夏,“不过这条街也太冷清了,我们找了好久才发现这家面馆,差点以为走错地方了。”
说着,她举起手机对着墙面剥落的海报拍照,“这种复古感绝了,发朋友圈肯定能收获一堆点赞。
对了姐姐,你们墙上这个老相框里的照片好有感觉,这个穿旗袍的阿姨是你家人吗?”
林夏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相框里是外婆二十岁时的照片,梳着两条乌黑的长辫,站在面馆前身的木门前,身后的招牌还写着“余记馄饨铺”。
“那是我外婆。”
林夏轻声说,“这家店传到现在已经三代人了。”
“哇!
那简直是宝藏老店啊!”
女生眼睛发亮,“你们有没有考虑做些联名款周边?
比如把这个照片印在帆布包上,肯定超火!”
女生不经意的建议让林夏心头一震。
当晚打烊后,她翻出阁楼的旧物箱,在布满灰尘的纸箱底部,找到了外婆年轻时的手抄食谱。
泛黄的宣纸上,蝇头小楷工整记录着“骨汤需文火慢炖六个时辰辣椒油要放八角桂皮提香”,边角还画着稚嫩的简笔画——是她五岁时给外婆画的画像,歪歪扭扭的小人头顶还戴着面条做的皇冠。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实,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林夏联系了大学时学设计的同学,同学一听是改造余记面馆,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还拉来了自己的团队。
他们一起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二手市场里淘宝,淘来老式搪瓷杯、铁皮玩具和复古海报。
在一家旧书店,林
轻人慕名而来。
他们在复古风的二楼拍照打卡,把搪瓷杯和文创周边的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一时间,余记面馆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有位美食博主甚至专门做了一期探店视频,标题是《藏在老街里的宝藏面馆》。
视频中,博主品尝着面条,眼眶泛红:“这味道,让我想起了去世的奶奶,小时候奶奶也会给我做这样的面。”
拆迁的日子越来越近,林夏却忙得不可开交,几乎顾不上焦虑。
每天天不亮,面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人们满怀期待地等着品尝这独特的味道。
林夏穿着外婆留下的蓝布围裙,在后厨帮舅舅打下手,她熟练地切菜、下面、调味,偶尔抬头,看到食客们满足的笑容,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有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吃面,孩子挑食不肯吃青菜,林夏学着外婆的样子,把青菜切碎混在面条里,还编了个“青菜小精灵”的故事,孩子听得入神,乖乖吃完了面,临走时还恋恋不舍地说:“姐姐,我下次还要来。”
一天傍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面馆门口徘徊,神情有些犹豫。
林夏注意到了他,连忙迎上去:“爷爷,您是要吃面吗?”
老人颤抖着说:“姑娘,我找了好久,听说余记要拆了……我年轻时在附近工厂工作,每天下班都来这儿吃面,后来去了外地,这次特意回来,想再尝一口记忆中的味道。”
林夏心中一阵感动,亲自为老人煮面,还在碗里多放了些肉。
老人吃着吃着,眼泪掉进了碗里:“和当年一模一样,我老伴最爱吃这家的面……她走了好多年了,可我一吃这面,就觉得她还在我身边。”
拆迁前夜,老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告别晚会。
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卖糖画的老人和唱黄梅戏的阿姨同台表演,台下坐满了老街坊和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录像,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突然,人群中有人喊:“让夏夏唱一个!”
在众人的起哄下,林夏走上舞台。
她想起小时候,外婆总爱听她唱黄梅戏,于是清了清嗓子,唱起《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她的声音清脆动听,唱到动情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台下的观众也被深深感染,跟着哼唱起来。
唱完
里总是热闹非凡,穿工装的工人端着大碗,呼噜呼噜地吸溜着面条,扎红领巾的学生把书包随意堆在长凳上,嬉笑打闹。
隔壁裁缝铺的王婶,每次收摊后都会来喝碗热汤,和外婆唠唠家常。
角落里的老座钟,每到整点就发出齿轮卡顿的声响,却总能准时报时,见证着面馆里的人来人往。
座钟玻璃罩内,指针早已停止转动,但钟摆下方还挂着外婆亲手系的红绳,随着穿堂风轻轻摇晃。
面端上来了,细白的面条根根分明,静静地躺在碗里,汤底浮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虾皮,散发出熟悉的香气。
林夏挑起一绺面条,放入口中,味道似乎没变,可她却怎么也尝不出当年的鲜美。
“舅舅,手艺退步啦?”
她故作轻松地打趣,心里却一阵刺痛,外婆煮面时,总会偷偷在她碗底卧个溏心蛋,蛋清软嫩,蛋黄咬开时会流出金黄的汁液,那是独属于她的温暖与宠溺。
舅舅在对面坐下,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面容显得愈发憔悴。
“现在的人啊,都爱往那些网红店跑,谁还稀罕这种老味道。”
烟灰落在蓝布围裙上,烫出星星点点的小洞,“你外婆走后,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连着三天都没一个客人上门。
有天晚上雪下得特别大,我守着空炉子坐了一夜,听着风把招牌吹得哐当作响。”
他说着,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节因长期揉面变得粗大变形,像干枯的树枝。
林夏的手猛地一顿,三年前接到外婆去世的电话时,她正在纽约准备一场重要的商业谈判。
视频里,外婆躺在病床上,瘦骨嶙峋,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手机,声音微弱却满是温柔:“夏夏,别担心,外婆就是想看看你。”
那是她最后一次听到外婆的声音。
挂断电话后,她躲在洗手间,无声地流泪,镜中的自己戴着精致的珍珠耳钉,妆容精致,却再也听不到那句“我们夏夏真好看”。
后来整理外婆遗物,发现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她每次回家爱吃的菜,最新一页停在“夏夏说纽约的披萨不好吃,下次做梅菜扣肉饼”,字迹歪歪扭扭,却如重锤般砸在她心上。
笔记本里还夹着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上是她大学时发表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