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其他类型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朱标朱元璋完结文》,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父皇以为儿臣会说设立特殊机关非明君所为吧。”“对!没错!”被朱标挑明心思,老朱也不藏着掖着,当即便开口说道:“咱都想着你会用武周的武则天来对比咱,咱还猜到你会说来俊臣等酷吏坏法乱国来阻止咱重设检校。”见老朱如此坦诚,朱标有些哭笑不得的同时,继续说道:“父皇明鉴,儿臣先前的确如此想。”“只不过凡国有重疾,朝堂之上,四海之内叵测之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设立过类似的特务机关。”“汉武帝的绣衣使者,三国曹操的校卫,北魏的内外侯官以及宋朝的皇城司,这些机构都充当了统治者的耳目和屠刀利刃。”“如果我大明朝堂胡惟庸一家独大,为了提防一些,自然要对他严加监视。”“再者说了。”朱标笑容愈发浓烈,看向老朱玩味说道:“重设检校是您洪武皇帝办的,等儿子继位...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朱标朱元璋完结文》精彩片段
“父皇以为儿臣会说设立特殊机关非明君所为吧。”
“对!没错!”
被朱标挑明心思,老朱也不藏着掖着,当即便开口说道:
“咱都想着你会用武周的武则天来对比咱,咱还猜到你会说来俊臣等酷吏坏法乱国来阻止咱重设检校。”
见老朱如此坦诚,朱标有些哭笑不得的同时,继续说道:
“父皇明鉴,儿臣先前的确如此想。”
“只不过凡国有重疾,朝堂之上,四海之内叵测之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设立过类似的特务机关。”
“汉武帝的绣衣使者,三国曹操的校卫,北魏的内外侯官以及宋朝的皇城司,这些机构都充当了统治者的耳目和屠刀利刃。”
“如果我大明朝堂胡惟庸一家独大,为了提防一些,自然要对他严加监视。”
“再者说了。”
朱标笑容愈发浓烈,看向老朱玩味说道:
“重设检校是您洪武皇帝办的,等儿子继位,若是检校没有必要,儿子裁撤了就是。”
“到时儿子依旧是个明君。”
听到朱标这话,老朱眉头微皱,
若不是马皇后就在身旁,他甚至都安耐不住胖揍朱标的冲动。
“你小子是说咱不是明君?”
“那也不是。”见老朱有些恼怒冷声质问,朱标浅笑一声,继续道:“你开创大明的功绩已经足够大了,如此圣君,若是毫无缺点倒也显得不真实。再者说了,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多少都些毛病在身上。”
“臭小子!”
听出朱标是在阴恻恻的嘲讽自己,老朱拿起桌上杯盏就要朝朱标砸去。
可看着朱标额头上的伤口还没愈合。
老朱最终还是将手上茶杯放了下去。
“你小子说的也对,咱重设检校,也是为你肃清朝堂。”
“真要等你继位后,检校没有存在的必要,你想裁撤就裁撤吧。”
“父皇英明。”
老朱白了装出奉承模样的朱标后,继续道:
“还有!检校这名字太难听了,汉武帝的绣衣使者这个名字不错,不过咱要改一改。”
语罢,老朱径直走到案桌前,拿起毛笔当即挥墨写就:“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也是看到老朱一笔写成,朱标、马皇后对视一眼,当即便心领神会。
老朱这心思深沉的呀。
面前这几个字,恐怕老朱私下里不知练了不少次呢。
“锦衣卫!这名字好听吧。”
看着老朱洋洋得意炫耀的样子,朱标也出声附和道:“的确不错。”
“只不过这么好听的名字,不久之后咱大明的官员恐怕要谈之色变,畏之如虎了。”
“臭小子!”
看着上一秒还拍桌子争吵的父子俩,此时相互调侃。
马皇后也很满意老朱和朱标的父子亲情。
只不过脑中念头闪过,马皇后还是看向二人说道:
“你们俩别美了,锦衣卫毕竟是特务机构,朝中反对之声自然不在少数。”
“你们想过怎么妥善处置吗?”
“有什么妥善处置的,咱是皇帝,谁敢反对就是他心里有鬼,锦衣卫第一个就要查抄他们的家!”老朱当即朗声说道。
而看着老朱一身不容置疑的帝王气。
朱标却笑着说道:
“父皇说得不错,您是皇帝,就算有再多的反对之声也能压的下去。”
“只不过现如今不是正好有个替罪羊吗?”
见朱标笑容古怪,一看就知道憋着什么坏心思。
老朱沉思数秒,当即便明白过来,笑道:
“臭小子,把控朝臣你倒还真有一套。”
“成,你去下令吧。”
“得嘞。”
要么,就等朱标出宫,自己精心策划一场相遇。
虽然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会让吕家全族万劫不复,可只要能嫁给朱标,吕氏还真就不在乎。
而此时的皇宫之中。
对于吕家可能发生的一切,朱标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只不过他还真不在意。
一个吕氏还不足以让他如此挂心。
“老大!”
将一封军报甩到朱标跟前后,老朱怒声吼道:
“你看看,你看看。”
“蓝玉这小子轻敌冒进,致使先锋营一万将士被围!”
看了眼手中战报,朱标倒是没有太多的意外。
因为朱标早就知道此次北伐会以失败告终。
“父皇,蓝玉虽是轻敌冒进,可军报上也说了,他追的王保保一路仓皇逃窜。”
“直到捕鱼儿海,北元援军赶到,蓝玉率领的先锋营这才被围。”
“若是北元援军迟一些的话,没准蓝玉能生擒王保保......”
“放屁!”
老朱一巴掌狠狠拍在案桌上。
“就凭蓝玉还想活捉王保保?做梦去吧!”
“说是北元援军赶到,可谁知道这是不是王保保提前设下的伏兵?”
“如今战线延长,粮草运输的路线也被拉长,就连徐达也只敢在北元以北二百里的地方与元兵对峙。”
“可是这蓝玉!轻敌冒进,孤军深入五百里。”
“如果粮草供应不上,这一万将士的先锋营只会被元兵屠戮殆尽!”
老朱并非纸上谈兵的皇帝。
对眼下的战局,他也能看到问题的关键。
而且!
老朱的军事才能甚至比之徐达、汤和也不遑多让。
就如这一次北伐,老朱本来是不同意的,可徐达、冯胜、李文忠等淮西将领纷纷请命。
甚至还有人立下军令状,言说要毕其功于一役,横扫元廷,彻底解除北方之患。
也是因此,老朱这才同意出兵。
然而现在看来,老朱最开始的想法却是对的。
“父皇放心,徐叔叔用兵如神,想必此时已经解了蓝玉之困。”
“再者说了,军中将士,讲的就是一个勇字。”
“蓝玉敢孤军深入,也算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加上他年纪尚轻,多加历练后应该能成为一员悍将。”
见朱标对蓝玉的评价如此之高。
老朱白了朱标一眼,没好气道:
“你小子如此看中蓝玉,莫不是因为他是常家丫头的舅舅?”
“没错。”朱标也不反驳,坦诚说道:“蓝玉毕竟是自家人,有些毛病将来改正即可,自家人总比外人用着更加顺手一些。”
“胡闹!”
老朱狠狠瞪了朱标一眼。
他想要反驳朱标,可想了半晌却依旧不知该如何反驳。
犹豫之下。
老朱还是将一个精致的盒子拿了出来。
简单操作一番,机关打开,盒子里竟是一张密报。
“看看吧,蓝玉大军所过之处,屠戮敌国百姓。”
“图拉河一战,蓝玉突袭元兵大营,俘虏扩廓(王保保)的王妃及降卒三千人。”
“当夜,蓝玉奸污北元王妃,王妃不堪其辱,自尽而死。”
“三千降卒闻讯,起兵反抗。为平此次叛乱,蓝玉先锋营战死七百人,重伤一千二百人。”
“而且在平定反抗之后,蓝玉更是下令将所有降卒坑杀殆尽。”
看着老朱将密报上的内容尽数说了出来。
朱标可以确定,这封密报远比方才的军报,更早送到老朱手上。
“爹,这是.....”
朱标看了眼桌上的机关盒子,又晃了晃手中的密报,严肃问道。
可老朱也不搭话,就蓝玉的事继续说道:
“蓝玉作战勇猛,倒是和遇春极为相像。”
这时候如果皇位上坐的是朱标,朱标最应该做的,便是赐死这些功高盖主的将帅。
只不过这些事情,此时的老朱不会做,将来朱标也同样不会做。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朝廷开始大面积清洗有功将帅,恐怕也只有一种可能。
那便是像历史中一样,朱标先老朱一步薨逝。
老朱拟定的下一任继承人不是皇子,乃是皇孙,而且还必须是庶出没有淮西背景的皇孙。
在认为皇孙无法驾驭有功将帅的时候,老朱才会大面积清洗有功将帅。
说来也是奇怪。
这些个前提少了任何一个,淮西将帅都不可能被大面积清洗。
可偏偏是这万中无一的可能,却真真切切的在历史中上演了。
思绪至此,饶是朱标也不由感慨,有的时候,现实总要比小说更有戏剧性,也更加荒诞一些........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
清洗淮西勋贵已经是不可能发生的了。
现在的朱标不会英年早逝,还未出生的朱雄英也不可能过早夭折。
至于那个举全国之力,都打不过朱棣的朱允炆,压根就不可能出生。
所以当下的大明,只会愈发强盛。
等扫平北元后,朱标也会率兵东进,倭国、高丽都要消失。
安南,吐蕃,也要归服。
再然后,便是发展经济,科技,改善民生。
就在朱标规划心中蓝图的同时,门外一名太监快步走了进来。
“殿下,小的有辱圣恩,您让小的找的东西,没有找到。”
说话这人乃是东宫太监刘保儿。
实际上,刘保儿自打胡惟庸来时便在武英殿外。
之所以迟迟没有进去,也是因为方才朱元璋在场。
而他要给朱标汇报的消息,毫无疑问是必须要背着朱元璋的。
“殿下,小的失职,不仅没找到殿下想要的东西,小的带去的人还被五城兵马司给扣下了。”
“什么?”
当看到向来温和待人的朱标此时陡然冷厉,一双眸子正死死盯着自己。
刘保儿忙趴在地上,不敢去看朱标的眼睛。
“五城兵马司的提督是谁?”
“毛....毛骧毛大人。”
听到这个名字,朱标微微一愣,很快便也释怀了。
无他。
毛骧乃是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
虽说老朱现在还没有正式设立锦衣卫。
但刚刚关于蓝玉奸污北元王妃的密报,老朱是从一个极其精致的机关盒子里拿出来的。
这便足以证明,现在的老朱已经搭建好锦衣卫的情报网络,也已在朝中、军中全国各地都安插好了锦衣卫。
恐怕现在的老朱就是在等一个契机,好将已经铺设好的锦衣卫公之于众。
而且朱标也很清楚。
在锦衣卫之前,大明还未建国,老朱还只是吴王的时候,老朱便已经成立一个特务机构,检校。
检校也就是锦衣卫的前身,在当时负责搜罗情报、刺杀敌阵大将、监视手下。
洪武二年被处死的杨宪,便是检校的头目。
如果朱标没记错的话,毛骧也是检校中的一员。
所以刘保儿的人被毛骧逮捕,朱标也是一点都不意外。
在朱标沉思之际,刘保儿想了半晌,怯生生说道:
“殿下,小的是否去找毛骧大人,以殿下您的名义让毛大人放人?”
“不必。”
朱标冷哼一声,猛的起身径直朝门外走去。
见朱标如此。
刘保儿当然知道朱标这是要去和老朱理论。
将朱标所有谋划串联起来后,老朱眼前一亮,心头愈发振奋了起来。
朱标礼遇刘伯温,无非是为了收拢天下士子之心。
而收拢天下士子之心,则是为了恩科之时,那些读书人都能前来应试。
如此一来。
得中恩科的士子便成为大明的储备官员。
也是因此。
在裁撤丞相,追究胡惟庸罪过的时候,老朱才能放开手脚,大杀四方。
一步一步,朱标目的都十分明确。
这帝王心术,饶是老朱也不由心中感慨。
“标儿。”
“也是咱做的不甚周到,才让你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咱.....”
“爹!”
见老朱眼神悲凄,看向自己的眼神满是亏欠。
朱标忙出声打断道:
“爹您驱逐北元,再造华夏,此番功绩已经足可媲美唐宗宋祖。”
“至于朝政之事,儿子自然要多费心一些。”
“再者说了,将来这大明您还不是要交到儿子手上,儿子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您,同样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即将出生的雄英!”
听到朱标这话,老朱倍感欣慰之下,走到朱标身旁默默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大明交到你手上,咱放心。”
在路过常氏的时候。
老朱脚步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说道:
“常家丫头,常茂袭了遇春的国公之位,那常升现居何职?”
“父皇,臣妾弟弟常升在魏国公徐达帐下,官职副将军。”
“只是从三品吗?太小了!”
老朱微微摇头后,朗声说道:
“等这次他们北伐归来,常茂加荣禄大夫,增禄一千石。”
“常升擢升为龙虎将军,增禄五百石。”
“父皇!”
常氏当然知道老朱突然给她两个弟弟升官,不是因为常茂、常升有什么功劳。
乃是因为朱标是太子,老朱赏无可赏,这才将荣宠下放到他的两个弟弟身上。
“父皇,臣妾这两个弟弟年纪尚浅,不足以担此重任,还请父皇收回成命。”
见常氏如此知礼明进退,老朱心中愈发欣慰了几分。
不过他还是故作威严说道:
“你父亲定国安疆,你辅佐太子,赏赐常茂两兄弟不为过。”
“就这么说定了。”
“父皇......”
“常妹,你就替两个弟弟谢恩吧。”
见常氏还准备拒绝,朱标平静说声道:
“常茂兄弟毕竟是孤的妻弟,拔擢他们两个,也是想让他们二人有所作为,将来成为孤的得力臂助。”
被朱标这么一说。
常氏这才不再坚持,冲着老朱跪下谢恩。
而此时的老朱却回头,意味深长的看了朱标一眼。
眼神复杂,有欣慰,也有感动。
或许还带着几分不明缘由的感谢。
“麒麟儿,麒麟儿啊。”
老朱一边低声呢喃,一边快步朝坤宁宫的方向走去。
今日朱标所展现出的才能,已经足可以担起大明的重任来了。
甚至说,朱标这个储君,几乎满z足了他对古之明君的所有幻想。
宽容、仁慈,却又不软弱。
手段心智更是不落于人。
帝王心术,更是上乘。
更让老朱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朱标能提出在处置胡惟庸时,对其同党绝不姑息。
这便足以证明朱标骨子里的果决、狠辣和他一般无二。
这点,正是老朱认为一个皇帝最应该具备的品质。
“妹子!妹子!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刚踏进坤宁宫,老朱扯着嗓子,迫不及待要跟马皇后分享喜悦。
而此时的太子东宫。
常氏却看向朱标开口道:
“兄长,常茂刚刚二十便世袭了父亲的国公之位,常升则还不到二十,便已经是从三品的将军。”
“他们两个在军中的官职甚至比一些老将都要高,如今父皇还要提拔他们,恐怕会引起一些老将军的不满吧。”
常氏并不是不想让提拔自己两个弟弟。
只不过如今淮西子弟中,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在军中只不过只是个七品的参将。
汤和、冯胜、李文忠、陆仲亨的人的长子,最高也不过五品。
然而她的两个弟弟,常茂袭了自己父亲的爵位,常升乃是从三品的将军。
常氏很清楚,他们二人官居要职,并非这两个弟弟本领出类拔萃,也绝不是他们立下了什么了不得的战功。
他们能有如今的殊荣,都是承继了他们父亲的荣光。
如今老朱因无法赏赐朱标,便将对朱标的恩赏下放到他们二人身上。
这就更让常氏担心,他们两人树大招风,给常家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看着一脸担忧的常氏,朱标轻轻牵起她的手,温声安慰道:
“说起来常茂常升也是孤的妻弟,赏赐他们也不为过。”
“可是兄长,父皇赏赐常茂二人,并非因为他们二人有军功在身。”
“只是因为他们是臣妾的弟弟,而臣妾是兄长的妃子!”
“臣妾是担心,这样的赏赐会让常茂二人在军中抬不起头,会有人说他们是靠着姐姐的身份,一路畅通无阻。”
看着秀眉微蹙,很是担忧的常氏。
朱标坦然一笑,随意说道:
“你放心吧,那些功勋老将不会有半点非议,军中其他的勋贵子弟更是不敢妄言。”
“嗯?”
见常氏依旧不解,朱标耐着性子为其解释道:
“常遇春大将军,与父皇、徐叔、汤伯四人情同手足。”
“常大将军先前在军中更是一军统帅,无人不服。”
“再加上你是孤的太子妃,孤又是大明的储君。”
“所以无论出于对已故的常大将军的敬重,还是对孤的敬畏,那些沙场老将还是他们的子弟,都不会对常茂、常升有半点异议。”
“不仅没人敢说小话,而且见父皇如此重用已故的功臣之后,这些勋贵武将心中只会为之动容,感念父皇体恤已故将帅的遗孤。”
常氏仔细琢磨着朱标的话。
很快便也回过味儿来,认真的点了点头。
只不过还有一点,朱标没有明说。
朱标让常氏接受老朱的赏赐,也是为了照顾老朱的情绪。
正如常氏刚刚说得那样。
自己身为太子,老朱除了皇位根本没什么能赏赐给自己的。
所以老朱才会想到,用赏赐常茂、常升二人来表达对自己的爱子之情。
若是朱标辞而不受,反倒是伤了老朱一片爱子之心。
因为全天下的父亲都很矛盾。
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会强过他们。
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家儿子能成长的稍微慢一些。”
他们好继续像只大鸟一样张开双翼,护佑住自己的孩子。
一旦有天他们发现自己一直保护着的儿子,已然成长的比他们更加优秀。
他们欣慰的同时,心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甚至在看到自家儿子长大成人的那一瞬间,他们会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年老的事实。
所以朱标同意老朱赏赐常茂常升两兄弟。
一方面是成全老朱那稍显笨拙的父爱。
另一方面,这是他想要告诉老朱。
眼下的大明依旧离不开老朱。
无论自己筹划的多么详尽,实施起来,依旧需要老爷子坐镇皇位。
更重要的是,一直把老朱绑在皇位上。
也是朱标想着等裁撤丞相之后,自己御驾亲征,亲自征讨北元、高丽还有倭国。
所以现在,绝不是老朱能退居二线,安享晚年的时候。
“兄长,还有一事。”
就在朱标感慨之时,常氏温声说道:
“勋贵不法,臣妾以为常茂、常升恐怕也牵涉其中。”
“这二人虽从未与我说过,可他们少人管教,很容易被那些叔伯诓骗,成为勋贵老将的手中刀。”
“兄长先前也说过,惩治勋贵也是势在必行。”
“可如今父皇对常茂、常升二人又加赏赐,那他们二人便成为众人焦点。”
“一旦兄长打算惩治勋贵不法,恐怕那些勋贵老将们会将他们二人推出来,好让兄长投鼠忌器,让惩治勋贵不法的事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常氏作为常家的长女,想的的确要深远许多。
只不过对于她的担忧,朱标却是一点都不在意。
“常茂、常升毕竟年纪还小,等这次北伐回来,好好敲打敲打他们即可。”
“而且!”
想到历史上这次北伐蓝玉会闯下大祸。
朱标脸色一沉,冷声说道:
“等这次北伐回来,让他们两个找个由头自污即可。”
“在孤准备整治勋贵不法之前,让他们二人同蓝玉一并消失在众人视线中就行。”
如今的徐达不仅有国公爵位,而且在军中也是一把手。
真要赏赐的话,也就只剩下封王了。
可在老朱的预想中,大明是不能有活着的异姓王。
一时间,老朱也不免陷入了沉思。
“老大?你以为呢?”
“儿臣不知。”
见朱标一口推掉,似乎压根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老朱看向胡惟庸冷声道:
“惟庸,你以为呢?”
“陛下,臣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是否能以提拔魏国公长子徐允恭,以示陛下对魏国公的赏赐?”
“不成!子是子,父是父,没有老子立功赏赐儿子的道理。”老朱当即摇头否认。
半晌沉默后,老朱依旧想不出个主意。
苦思无果之下,心头也愈发烦躁了起来。
“胡惟庸,妄议朝廷赏赐,这可是欺君之罪。”
“陛下....”
见胡惟庸当即跪在地上准备请罪,老朱直接打断道:
“咱不追究你,可你要给咱想出个办法!”
“陛下.....”
“下去吧!”
听到老朱将麻烦丢给他,胡惟庸恨不得当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刚才他就不该自作聪明,说什么朝廷该如何赏赐有功之臣。
本来他还想着,替老朱提前预见出这个麻烦事儿,能让老朱觉得他这个左丞相不是吃干饭的。
可他没想到的是。
似老朱这般独断的人,竟然会将如何赏赐将帅的问题抛给他。
也对,若是这事儿不麻烦,老朱也不会丢给他。
想到自己自作聪明的行为引火烧身,胡惟庸便后悔亲自来皇宫这么一趟。
只不过不等胡惟庸退出大殿,只听朱标突然开口道:
“胡惟庸,为北平再送五万石粮饷。”
“啊?”
疑惑之下,胡惟庸忙停下脚步冲朱标说道:
“回禀太子,五日前刚从河北、河南等地为前线送去十万石粮饷。”
“按理说,两个月后在从各地征调粮饷送往北平也不迟啊。”
“按孤说的办。”
见朱标也如老朱一样独断,胡惟庸无奈,只好下去安排。
只不过走出奉天殿。
胡惟庸只感浑身疲累,好似经历过一场大战一样。
无论是老朱这个皇帝,还是朱标这个太子,这两人都不是好伺候的主儿。
一时间,胡惟庸甚至觉得自己进位左丞相,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而等胡惟庸刚一离开,老朱便看向朱标问道:
“老大,胡惟庸走了,你也该说说如何赏赐徐达他们了吧。”
“爹,压根不用想如何赏赐此战的有功将帅。”
“这是为何?”
老朱瞳孔微缩,看向朱标的目光格外慎重了起来。
徐达已是赏无可赏。
难不成朱标比他心思更加刚毅。
难不成朱标要用对臣子的最高赏赐,赐死徐达?
“老大,天德可是从小跟咱一起长大的。”
“当年他还.....”
明白老朱是以为自己打算赐死徐达。
朱标连忙摇头解释道:
“并非如此,爹,我刚刚说不用赏赐北伐将帅,是因为他们此战过大于功。”
“如果儿臣预料不错,此次北伐多是以失败告终。”
被朱标这么一说。
老朱疑惑之下,重新拿起桌上的军报仔细看了起来。
可他将几日来的战报又重新翻看了一遍后,依旧找不出半点战败的征兆。
唯一不太稳妥的,便是大军深入大漠,粮饷运输是个问题。
可老朱也是深知徐达用兵的习惯。
每次征战,徐达最起码要带上数月的粮草才会兴兵动身。
“老大,这话可不能乱说。”
“儿臣没有乱说。”
朱标上前, 指着地图上捕鱼儿海的位置说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