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陈砚明林晚秋的其他类型小说《岁月逢花陈砚明林晚秋小说》,由网络作家“用户酒窝”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对着光看了三分钟:边缘的锯齿状毛边是因为送布牙速度没跟上,于是在踏板旁贴了张纸条,用箭头标出“花瓣转弯处踩半格”。绣到第三朵时,经理夫人凑过来:“你这针脚怎么跟画的似的?”“缝纫机尺厚不一样,”林晚秋擦了擦额头的汗,“您这条裤子臀围线偏右半公分,我在裤腰里加了个暗褶,走路时不显坠。”她指着裤腰内侧的细褶,用同色线绣了朵迷你玉兰花,“以后您再买成衣,让裁缝在这儿留半寸松量,显腰细。”7验收时刻的光取货那天飘着细雪。经理夫人穿上改好的裤子,对着摊位前的圆镜转了两圈——天青素缎的裤脚在脚踝处荡出温柔的弧度,三层叠绣的玉兰花随着步伐开合,最底层的薄纱衬得花瓣像浮在水面上。“这花……”她摸着花瓣尖的白绣线,“比百货公司橱窗里的还活泛。”语气里...
《岁月逢花陈砚明林晚秋小说》精彩片段
对着光看了三分钟:边缘的锯齿状毛边是因为送布牙速度没跟上,于是在踏板旁贴了张纸条,用箭头标出“花瓣转弯处踩半格”。
绣到第三朵时,经理夫人凑过来:“你这针脚怎么跟画的似的?”
“缝纫机尺厚不一样,”林晚秋擦了擦额头的汗,“您这条裤子臀围线偏右半公分,我在裤腰里加了个暗褶,走路时不显坠。”
她指着裤腰内侧的细褶,用同色线绣了朵迷你玉兰花,“以后您再买成衣,让裁缝在这儿留半寸松量,显腰细。”
7 验收时刻的光取货那天飘着细雪。
经理夫人穿上改好的裤子,对着摊位前的圆镜转了两圈——天青素缎的裤脚在脚踝处荡出温柔的弧度,三层叠绣的玉兰花随着步伐开合,最底层的薄纱衬得花瓣像浮在水面上。
“这花……”她摸着花瓣尖的白绣线,“比百货公司橱窗里的还活泛。”
语气里的生硬褪了大半,腕上的手表滑到肘弯,露出内侧的烫疤——林晚秋注意到,那是老式缝纫机烫伤的形状。
“夫人要是喜欢,”她递上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备用的真丝绣线和硬纸板模板,“下次想换花色,提前跟我说,我给您配好线色。”
经理夫人接过纸袋时,指尖触到袋底的凹凸——林晚秋在袋角绣了行极小的字:“针脚是死的,人是活的”。
雪花落在她新做的灯芯绒围裙上,远处百货公司的钟声响起,惊飞了电线上的麻雀。
这单生意赚了三块钱,却让林晚秋在订货单上多了行字:“高级定制:绣工按小时计费,每小时一元五角”。
8 余韵:针脚里的地图三个月后,经理夫人介绍来三位太太,每人都带着需要“修正”的衣裳。
林晚秋的摊位角落多了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不同色号的真丝线,像攒着整个春天的颜色。
她在给其中一位太太改旗袍时,突然想起离婚那天攥着的缝纫机说明书——原来每个女人的身材都是张未完成的图纸,而她的针脚,正在这些图纸上画出新的经纬线。
夜市的灯依旧昏黄,但她的缝纫机前多了块小木牌:“承接高级改衣,可按身型设计专属针脚”。
当经理夫人穿着改好的裤子走过百货公司走廊,售货员们发现,那些曾被认为“没法改”的时
天来的,挎着个蓝布包袱,一开口带着泥土味:“大妹子,能补补这裤子不?
俺家虎娃爬树刮了个大口子。”
打开包袱,是条补丁摞补丁的灯芯绒裤,破口处还沾着草汁。
林晚秋摸了摸布料,硬邦邦的补丁底下全是线头,显然是用家里的旧被面凑合缝的。
“补补丁一块钱,”她指着价目表,见张婶眼皮子一跳,赶紧补充,“我用的确良布给你补,比原来的结实,再绣个小虎头,虎娃肯定喜欢。”
说着从帆布包里翻出块橘色碎布,边角料是她从百货公司裁缝铺捡的,“你看这颜色,耐脏。”
张婶的手在围裙上搓了又搓,突然从裤腰里掏出个塑料袋,层层剥开是两张一元纸币:“大妹子你给俺多绣两针,虎娃他爹在公社开拖拉机,下月发了粮票给你带新布料。”
夜里收摊时,林晚秋数着铁盒里的硬币,五毛、一元、还有几枚二分的钢镚,总共三块二。
缝纫机的踏板上沾着几根彩色丝线,像落了片迷你的虹。
她想起刚才张婶摸着绣好的小虎头笑,说“比买新的还经穿”,想起女工穿上改窄的裤子在路灯下转圈,裤脚刚好露出脚踝——原来她的针脚,除了给男人补军装、给病人做病号服,还能让这些沾着机油和泥土的女人,在疲惫的生活里多出一道细巧的褶边。
铁皮顶棚被风吹得哐当作响,隔壁烤红薯的炉子飘来甜香。
林晚秋用旧报纸裹住缝纫机,突然摸到踏板底下自己垫的棉絮——那是从离婚时带走的棉被里拆的,边角还留着当年给陈砚明绣的平安纹。
她指尖顿了顿,又把价目表往摊位前挪了挪,粉笔字在路灯下白得发亮,像落在黑夜里的星星。
“大姐,这裤子怎么卖?”
穿喇叭裤的姑娘停在摊前。
“八块。”
林晚秋声音发颤。
姑娘翻看裤腰,突然笑了:“这针脚比百货大楼的还密,就是花色老气了点。”
她掏出钱:“给我改条喇叭裤吧,我带布来,加工费你说多少?”
夜市的灯忽明忽暗,林晚秋握着粉笔在木板上写下“来料加工,量体裁衣”。
收摊时,裤兜里多了三张皱巴巴的五元钞票,还有三张记着顾客尺码的纸条。
她摸着缝纫机冰凉的铁架,突然想起十七岁在县服装厂当学徒,师傅说
砚明的吉普车停在巷口,他摇下车窗:“需要帮忙搬东西吗?”
“不用。”
林晚秋抱紧帆布包,转身走进斑驳的树影。
巷尾的老槐树正在开花,细碎的白花落在她蓝布衫上,像落了一身的雪。
3 夜市的第一针离婚后的第十五天,林晚秋在缝纫机前坐了整宿。
她把陪嫁的缝纫机擦得锃亮,从箱底翻出当年学裁缝时的笔记,泛黄的纸页上还记着“女式衬衫收腰三公分童裤开裆留五寸”的字样。
夜市的摊位费要二十块,她数了数离婚时分到的三百块存款,咬咬牙租了个角落的位置。
第一晚摆摊,她带了五条自己改的女裤,裤脚绣着细巧的玉兰花——那是陈砚明老家院子里的花,当年小柔最爱戴在辫梢。
《夜市》夜市的铁皮顶棚漏着月光,林晚秋的摊位支在最拐角,三块木板搭的台面上盖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遮住那台擦得锃亮的蝴蝶牌缝纫机。
她攥着粉笔在硬纸板上写价目表,手有些抖——“改裤脚(窄/宽):五毛绣补丁(小花/字母):一元”,最后三个字被粉笔灰呛得歪了歪。
第一个主顾是个穿工装的女工,裤脚卷得老高,露出磨破的边。
“大姐,能把这喇叭裤改窄点不?”
她晃了晃手里的劳动布裤子,裤腿足有尺把宽,“厂子里说穿成这样不让进车间。”
林晚秋忙不迭点头,膝盖上的软尺却在打颤。
她蹲下来量裤脚,发现女工的布鞋前头渗着补丁,鞋跟磨得发红。
“原先是两块钱的活,”她捏着软尺的手紧了紧,突然想起自己离婚时分到的三百块存款,“你给五毛就行,我…我刚摆摊,图个开张。”
女工的眼睛亮起来,粗糙的手掌在裤兜摸了半天才掏出张皱巴巴的五角纸币,指尖还沾着机油:“那大姐你给我绣朵花吧,就绣在补丁上,俺闺女说这样好看。”
缝纫机开始“嗒嗒”响起来,林晚秋的后背绷得笔直。
针脚走过磨破的布料时,她特意多匝了两道线,又用米黄色的丝线在补丁边缘勾了朵小雏菊——这是她跟县服装厂老绣工学的,当年给婆婆做寿衣时偷着练过。
女工凑过来看,鬓角的碎发扫过她的手腕:“哎哟,比俺们厂医务室的王大夫绣花还细!”
郊区的张婶是第三
。
“林厂长,有位先生找您。”
业务员的声音带着疑惑。
陈砚明站在战台边,军装上没有了肩章,脸色比从前苍白。
他手里攥着个布包,打开来是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还留着她当年补的针脚。
“小柔走了。”
他声音很低,“临终前说,当年车祸后她就该放手,不该拖累我们这么多年。”
林晚秋看着他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那年在部队家属院,她蹲在地上给战士们补军装,陈砚明蹲下来帮她穿针,阳光从他肩章上跳下来,落在她手背上。
现在阳光依旧,只是针脚早已换了方向。
“这衬衫……”陈砚明摸着袖口的补丁,“你还能补吗?”
林晚秋接过衬衫,从展柜里拿出一盒新的的确良布料:“现在流行换袖口,我给您换个藏青色的边,再绣朵玉兰花吧。”
她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经年的阳光,“不过得收加工费,两块钱。”
展销会的广播在大厅回荡,远处的缝纫机正在演示新款旗袍的剪裁。
陈砚明看着眼前的女人,她的风衣下摆被穿堂风吹起,像一只终于展开翅膀的蝴蝶。
他突然明白,有些情义不该是枷锁,而该是让对方飞翔的风。
“好。”
他说,“什么时候来取?”
林晚秋低头量着袖口尺寸,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等玉兰花再开的时候吧。”
她抬头望向窗外,展销会外的梧桐正落着黄叶,而远处的玉兰树,已经悄悄鼓起了新芽。
(全文完)
髦衣裳,在林晚秋的针下都有了新的可能——就像她补在裤腰内侧的那朵迷你玉兰花,虽不显眼,却让整个衣裳有了贴着皮肉生长的妥帖。
9 服装厂的转机三个月后,街道办办起了集体服装厂,王主任第一个想到林晚秋:“你手艺好,来当技术骨干吧,带带那些小年轻。”
街道服装厂的日子像被熨斗烫过的布料,平整却带着灼痕。
林晚秋被分到后道组,专门处理成衣线头。
她的工位挨着窗户,能看见梧桐树上的麻雀把碎布头啄成窝。
组长何姐总说:“手要稳,心要狠,这活儿容不得半分心软。”
可林晚秋的指尖还是磨出了茧,她把创可贴剪成蝴蝶形状贴在指腹,夜里借着路灯绣鞋垫时,针脚依然细密如春雨。
转机出现在厂长女儿的婚宴。
厂里接了五百套西装订单,老师傅们为立体剪裁犯难。
林晚秋偷偷把自家陪嫁的樟木箱撬开,翻出母亲留下的《上海时装》老杂志。
她用废报纸画样版,在厕所隔间熬夜打版,最终做出的样衣让香港客商拍板:“就按这个版型来!”
11 改制风云10 改制风云1987年夏天,服装厂门口挂出“股份制改革”的横幅。
会计室算出的账目让人心惊:仓库积压了两万件滞销的蝙蝠衫,银行贷款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工人们在食堂吵翻了天,有人摔了搪瓷缸:“改制就是让我们下岗!”
林晚秋缩在角落,摩挲着新领的技师证,证书上的钢印还带着体温。
那晚她翻墙进厂,月光把裁剪台照得发白。
她铺开最新的巴黎时装周报道,在旧布料上画下收腰西装的草图。
第二天晨会,她把样衣往桌上一摊:“试试做职业女装吧,写字楼里的白领需要体面又耐穿的衣服。”
厂长盯着她熬红的眼睛,终于点头:“给你十个人,三个月内打开市场。”
12 下岗潮中的蝴蝶1988年秋,纺织业压锭的消息传来时,林晚秋的“梧桐巷”品牌已经打进武商百货。
她在车间办起夜校,教姐妹们用CAD设计软件,可当第一批下岗名单贴出来,还是有三十多个老姐妹抱头痛哭。
林晚秋把自己的股份分给她们:“跟我干,做汉派女装!”
她带着团队在汉正街租下门面,白天跑面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