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其他类型 > 树人中学的老师们全文+番茄

树人中学的老师们全文+番茄

用户11091833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树人中学的老师们(上)贾庆斌我所要给您讲述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校址原是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后窑厂搬往别处,几个大队因陋就简,合伙在此设立联办初级中学(简称“联中”),撇下的厂舍也便成了校舍。所谓联中,就是一个地方联合创办的民办学校,虽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与那些公办中学相比,设施相对简陋、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经费也是由国家拨付一半,地方自筹一半。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文化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招选上来的。他们与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不同,每个月仅能领到国家发给的八块五毛钱补助费,其中一部分还要交所在生产队,由生产队标一个劳动力的工分,...

主角:鲁迅周树人   更新:2025-04-11 17:2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鲁迅周树人的其他类型小说《树人中学的老师们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用户11091833”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树人中学的老师们(上)贾庆斌我所要给您讲述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校址原是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后窑厂搬往别处,几个大队因陋就简,合伙在此设立联办初级中学(简称“联中”),撇下的厂舍也便成了校舍。所谓联中,就是一个地方联合创办的民办学校,虽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与那些公办中学相比,设施相对简陋、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经费也是由国家拨付一半,地方自筹一半。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文化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招选上来的。他们与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不同,每个月仅能领到国家发给的八块五毛钱补助费,其中一部分还要交所在生产队,由生产队标一个劳动力的工分,...

《树人中学的老师们全文+番茄》精彩片段

树人中学的老师们(上)贾庆斌我所要给您讲述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民办中学。

学校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校址原是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后窑厂搬往别处,几个大队因陋就简,合伙在此设立联办初级中学(简称“联中”),撇下的厂舍也便成了校舍。

所谓联中,就是一个地方联合创办的民办学校,虽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与那些公办中学相比,设施相对简陋、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经费也是由国家拨付一半,地方自筹一半。

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文化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招选上来的。

他们与拿国家工资的公办教师不同,每个月仅能领到国家发给的八块五毛钱补助费,其中一部分还要交所在生产队,由生产队标一个劳动力的工分,和社员一起参加队里的口粮分配。

特殊年代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称号——“民办教师”。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化的师范教育,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土八路”。

在国家师资人才短缺的年代,正是这支庞大的“土八路”教师队伍,才支撑起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半壁江山。

民办教师们发扬老八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光荣传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提高,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条件下,扎根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书写着一代民办教师的苦乐年华。

——这都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旧话题了。

不知是哪位有识之士,为这所联中取了个一语双关的名字:树人联中。

这名字竟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学校大门郑重地挂上了“蓝陵公社树人联办中学”的牌子,学校也正式有了“邹县蓝陵公社树人联办中学”的官方印章。

岁月辗转,学校名称发生变化,官方和民间皆简称此校为“树人中学”。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学校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其办学宗旨也就不言而喻了。

话说1977年新学年伊始,树人中学来了位新校长,姓张,名风雷。

他那时30多岁,正值年富力强,是联中校长中的佼佼者。


走进了高一教室。

上课铃响了,汪洋老师端着课本、教案走进教室,微笑着环视整个课堂,却意外地发现公社分管教育的孟主任也坐在了课堂上。

众目睽睽之下,他开始有些紧张,他毕竟没有做过大场面的公开课,况且还有他的老师和领导在课堂上。

他喊声“上课!”

,班长喊声“起立!”

学生们齐刷刷起立,“坐下!”

学生们又齐刷刷坐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散文《岳阳楼记》!”

说着他转身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下课题并板书作者范仲淹,一番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和缘由,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主题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他始终坚信古人读书之经验,注重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朗读、熟诵,尤其脍炙人口的佳作篇章。

他改变晨读那种放羊式读书传统,充分利用30分钟晨读时间,在范读、朗读、轮读、默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生字生词,让学生粗略理解课文大意,这为他每堂45分钟的讲读教学做好了铺垫。

今天的《岳阳楼记》讲读课,他将从文题末的一个“记”字进行破题:“大家中,谁来解释一下这记字的意思?”

同学们踊跃举手各表其意:记载、记述、记录……“没错,都有这种种意思在里面。

但我要强调的是: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范畴。

它可以记人和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之为‘杂记’。

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成分,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等,都是古代这种文体散文的代表。”

“范仲淹与滕子京同为宋朝被贬谪守地方的官吏、又同是‘迁客骚人’。

本文作者受滕子京之邀,又是如何以志士仁人之情怀为岳阳楼作记的呢?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开篇第一段。”

学生齐声朗读……师:“宋仁宗庆历六年,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后重新修建岳阳楼,至六月间即将落成,遂函请好友范仲淹为新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凭栏眺望洞庭湖壮丽景色,感触之余,便欣然命笔,写下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汪洋立于三尺讲
态度和蔼可亲,性格爽朗豪放,说话清脆响亮,因土生土长,言语朴实无华,通俗却常含哲理性。

而且说话时总爱微笑,那笑犹如阳光般灿烂。

张校长新来乍到,放下行李,就跑各个办公室,拉把破旧的椅子坐下,和老师们促膝交谈。

教导主任孙海波笑着说:“老张,你来了,我真想给你弄个校长室,可是学校房子太紧,又实在腾不出个地方。”

孙主任说着,面带惆怅,一筹莫展的样子。

张校长笑了:“要什么校长室,有地方办公就行了,看你老孙还真当回事似的。

校长嘛,有一群好搭档那才是最重要的,若大家都不与我协作,我这校长再有本事,不也是光杆司令一个?。”

张校长的一席话,逗得老师们笑起来。

中午,张校长到各个教室、师生宿舍观察了一圈,然后就去了学校后面的伙房。

这伙房是三间狭小低矮的青砖瓦屋,西面两间是教师伙房,东面一间隔着屋山是几位住校老师用餐的地方,里面摆放着一方小饭桌和8个小板凳。

四面白灰墙皮被烟熏过变成了灰色,屋顶木板被烟熏得乌黑发亮,看样子学校搬来之前就是厨房了。

看罢,他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立即喊来了孙主任,说:“老孙,下午喊几个没课的老师帮忙拾掇一下这间伙房,我就在这间屋子里办公、住宿,你看咋样?”

“你是说要在这锅屋里办公?”

孙主任惊诧道,“哎呀,不行,不行!

狭小不说,还黑糊燎疤……”张校长立刻打断孙主任的话,“怎么不行?

墙壁是黑的,用报纸一糊,不就美观了?

我看过了,学校后面的砖窑周围的土里埋得到处都是砖头,把它挖出来,铺屋地,不是很好的地板砖么?

就这么干!”

说着,二人都笑了,他们边走边聊,张校长说:“我们学校条件差,这是事实,环境改造人,人可以改造环境!

我们现在的条件再差,也总比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小学强几倍吧!

我上师范时的班主任老师,经常给同学们讲起,他在邹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抗日子弟小学的亲身经历。”

说到这里,张校长向孙主任娓娓讲述了邹东抗日子弟小学的真实故事:那时哪有什么专门的学校?

都是借用民房做教室,也
心胸开阔,精神愉快,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师:综上分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范仲淹是如何运用见景生情的笔法,通过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对照。

至此,作者由前面的叙事和写景转入议论和抒情,从而将文章观点推向了新的境界,尽情抒发了作者的博大情怀和政治抱负。

请注意:作者在文章第三部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在10分钟之内,将第三部分原文译成现代白话文。

时间到,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同学朗读译文并及时纠正翻译不确切的词句。

师:纵观全文,我们共同来做一比较——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皆源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亦忧。

文章最后通过第二个设问,水到渠成地提出“古仁人”的“忧乐观”,也是《岳阳楼记》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学生齐诵: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师:作者最后用一个感叹句结束全文,把作者的坚定志向和对友人的勉励表达得含蓄别致而耐人寻味——啊!

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学生齐诵:“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书声戛然落地,悠扬的下课铃声响起。

汪洋一声“下课!”

,学生们一声“老师再见!”

,同学们走出教室,一个个收获满满、心满意足的样子。

听课的领导、老师们满面春风地走出课堂。

汪洋的语文老师走在前头,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对张校长和孙主任感慨道:“汪洋,好样的!

后生可畏啊!”


有的在破庙里办学。

师生动手在屋山墙上抹上一层石灰膏,再用黑墨水一刷,便成了黑板。

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山上拣来薄石片,用磨石磨平磨光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写字板”。

低年级学生没有纸和笔,就用红色青石磨成笔,在石板上学写字,写了擦,擦了写。

读到高小每人才有一支铅笔,几张草纸。

学校没有课桌凳,都是学生自带小板凳或马扎,板凳、马扎上一坐,油印课本往膝盖薄石片上一放,课桌凳全有了。

1942年至1943年,是根据地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年头。

日伪不扫荡时,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在打谷场上体育。

敌人来扫荡,初小学生就放学回家,高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行动,有时躲进山沟里上课,有时在树林里隐蔽学习,敌人扫荡后再回学校上课。

就是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抗日子弟小学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抗日人才和革命干部,张校长的那位师范校长和一位教师就出身于邹东抗日子弟小学。

次日,张校长在几位老师的协助下,将那间厨房布置得焕然一新,屋子虽小,却很温馨,很文雅。

北墙上,挂着一张毛主席延安时期的画像——窑洞前的院子里,毛主席身着打了补丁的旧中山装,正屈指给与会的同志们作演讲。

置身房间,他仿佛每时每刻都能聆听到毛主席的亲切教导。

紧靠东山墙,一张旧单人床,上铺一张麦秸苫和一领苇席;木棂窗前,一张旧办公桌,一把旧椅子;一盏玻璃罩煤油灯,一个手拨马蹄表——这便是张校长住宿、办公的全部设备了。

一切布置完毕,他小心翼翼地将携带来的两个玻璃框条幅取出,分别挂在东、西山墙上,一幅是行草书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幅是隶书书法“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便是张校长从教以来一直张贴的座右铭了。

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将马蹄表的闹铃定在凌晨5点整,铃声一响,他准时起床,已养成习惯,形成作息规律。

洗刷完毕,披着黎明第一缕曙光,到各个教室里转一转,哪个班级早到校人数多,哪个班级书声最响亮;哪位班主任到教室最早,哪位班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