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女频言情 > 穿成洪武帝嫡长孙的我,成了团宠前文+后续

穿成洪武帝嫡长孙的我,成了团宠前文+后续

白虎下山 著

女频言情连载

马皇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其实她一开始就听懂了,好歹当初举兵的时候,她也是管理后勤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大孙的改动,能增加生产效率,也能扩大生产规模。但她就喜欢听朱元璋说出来,夸自己乖孙的话,越多越好。“小少爷、你跑慢点,等等奴婢。”朱轩带着海棠嬉闹着回来了,朱轩跑在前面,后面追来的海棠脚步很是不自然。马皇后和朱元璋看着大孙开心的样子,二老脸上都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们已经当今是权利最大的人,但这份温情,这种朴实的家人感情,是二老特别渴望的。朱轩这时注意到海棠的异样,只见海棠黛眉微蹙,脸上露出疼痛之色。“海棠、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崴到脚了?”朱轩关心道。海棠强挤出笑容:“谢少爷关心,海棠没事,只是刚才跑的太快,脚有点疼。”“跑这么点距离就...

主角:朱轩朱元璋   更新:2025-03-18 13:5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轩朱元璋的女频言情小说《穿成洪武帝嫡长孙的我,成了团宠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白虎下山”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马皇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其实她一开始就听懂了,好歹当初举兵的时候,她也是管理后勤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大孙的改动,能增加生产效率,也能扩大生产规模。但她就喜欢听朱元璋说出来,夸自己乖孙的话,越多越好。“小少爷、你跑慢点,等等奴婢。”朱轩带着海棠嬉闹着回来了,朱轩跑在前面,后面追来的海棠脚步很是不自然。马皇后和朱元璋看着大孙开心的样子,二老脸上都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们已经当今是权利最大的人,但这份温情,这种朴实的家人感情,是二老特别渴望的。朱轩这时注意到海棠的异样,只见海棠黛眉微蹙,脸上露出疼痛之色。“海棠、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崴到脚了?”朱轩关心道。海棠强挤出笑容:“谢少爷关心,海棠没事,只是刚才跑的太快,脚有点疼。”“跑这么点距离就...

《穿成洪武帝嫡长孙的我,成了团宠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马皇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其实她一开始就听懂了,好歹当初举兵的时候,她也是管理后勤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大孙的改动,能增加生产效率,也能扩大生产规模。

但她就喜欢听朱元璋说出来,夸自己乖孙的话,越多越好。

“小少爷、你跑慢点,等等奴婢。”

朱轩带着海棠嬉闹着回来了,朱轩跑在前面,后面追来的海棠脚步很是不自然。

马皇后和朱元璋看着大孙开心的样子,二老脸上都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他们已经当今是权利最大的人,但这份温情,这种朴实的家人感情,是二老特别渴望的。

朱轩这时注意到海棠的异样,只见海棠黛眉微蹙,脸上露出疼痛之色。

“海棠、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崴到脚了?”朱轩关心道。

海棠强挤出笑容:“谢少爷关心,海棠没事,只是刚才跑的太快,脚有点疼。”

“跑这么点距离就脚疼?你把鞋子了脱下来看看。”朱轩皱眉说道。

海棠扭扭捏捏的看着朱轩,没有要脱鞋子的意思。

在边上看热闹的二老,忍不住笑了起来。

“乖孙、女人的脚不能随便给男人看的,以后可不能随便说知道了吗。”马皇后笑着说道。

朱轩一拍脑门,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在古代女子把脚看成贞洁,不是轻易能让男子看的。

“那啥、海棠,我们都只是孩子,还不是男人和女人,看看问题不大。”

“再说了、郎中给病人治病,不也能看吗。”

海棠脸上露出了绯红的羞臊,既然自家小少爷想看,那就给小少爷看,而且、以后自己还有可能会成为小少爷的暖床丫头,提前看看脚也没什么的。

她咬着雪白的牙齿,脱下了自己的鞋子。

等海棠脱掉鞋子,朱轩看得眉头紧锁,因为海棠的小脚上缠了很多布条。

难怪海棠没跑多久就脚疼,不疼就没天理了。

朱轩很不喜欢裹小脚这个习惯,于是开口说道:“海棠、以后你不要裹小脚了。”

“啊!为什么啊,大家都裹脚呢,我不裹脚会被人嘲笑大脚的。”海棠睁大了眼睛,一脸震惊的说道。

凉亭里的朱元璋扭头看向了马皇后,生怕马皇后听到裹小脚的事情难过,现在马皇后的身体可气不得。

“咱大孙说的对,你以后就别裹小脚了,咱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朱元璋开口说道。

海棠脸色一变,如果自己不听话继续裹小脚,老爷是不是会把自己卖给牙行?

“小少爷、我、我以后真不可以裹小脚吗?”海棠委屈的问道。

要知道不裹小脚会被人嗤笑的,就连嫁人都没有谁愿意娶,可以想象得到,在这样的风气下,海棠如果不裹小脚,得下多大的决心。

朱轩完全不理海棠委屈的眼神,点点头笃定的说道:“没错、以后你不能继续裹小脚。”

“我不是害你,而是在保护你。”

“我们华夏几千年历史,秦朝裹小脚吗?汉朝裹小脚吗?”

“裹小脚、兴于宋朝,你可知道为什么缠足之风会兴于宋朝?”

海棠好奇的摇摇头,她怎么会知道裹小脚是宋朝兴起的,她只知道,大家都裹小脚,自己不裹小脚就不对。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好奇的看着朱轩,特别是马皇后,虽然大家不敢直接在她面前说,但背地里会叫她马大脚。

朱轩继续说道:“女子缠足,会让女子走起来有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得女子整个身体弱不禁风,摇摇欲坠,有一种楚楚可怜的感觉。”


王五他们的动作很麻利,此时已经把捣碎的盐矿石溶解成水煮沸腾。

眼看就要开始结晶了,李四却用水桶把锅里的盐水盛了出来。

李景隆见状,连忙开口阻拦道:“你赶快停下来,没看到都已经开始煮出盐了吗,你此时把盐水盛出来,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他虽然不看好毒盐矿制的盐能吃,但这是朱雄英搞出来的乐趣,他不想朱雄英等会哭鼻子。

朱元璋也开口说道:“大孙、爷爷见过灶户煮盐,你表哥说的一点都没错,现在只等盐水熬干就能出盐了。”

提着盐水的李四一时不知所措,是把盐水倒回锅里去,还是按照朱轩之前交代好的步骤操作。

“按照我之前说的继续。”朱轩开口说道。

李四这次不再犹豫,他心里只认朱轩这个少主,也只听命于他。

他直接把水桶里的盐水倒入一个大水桶里。

这个水桶摆放在木架子上,水桶下面摆放着另一只水桶。

朱元璋见李四已经把盐水倒入了大桶里,也就没有继续说些什么,只要自己大孙玩的开心就好。

反正这毒盐矿制的盐,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朱雄英吃的。

“咦!”

李景隆轻咦一声,蹲下身看着大水桶底部,此时已经有水从水桶底部漏了出来,恰好被下面那只水桶接住。

“表弟、木架上的水桶底部有孔洞?”

“嗯、表哥说的没错。”

李景隆此时来了兴趣,起身朝着大水桶里面看了过去。

“这、这里面怎么是沙子?”

李景隆看着装了半桶的沙子,头上全是问号。

朱轩笑着说道:“里面不仅有沙子,还有木炭和纱布。”

“我让李四他们在水桶里面交替铺了几层,上面一层沙子,往下是木炭,然后又是沙子,接着又铺上一层木炭,在水桶底部则是铺了纱布。”

朱元璋此时也来了兴趣,他感觉自己大孙子这样做,肯定有什么目的。

“大孙、你在水桶里面装沙子和木炭,是用来做什么?”

朱轩没有急着回应朱元璋,而是蹲在木架边上,伸手用手指沾了一点过滤好的盐水,然后用舌头尝了尝味道。

朱元璋见大孙子居然吃了毒盐水,脸色瞬间大变,毛骧已经吓得额头直冒冷汗了。

他没有及时阻拦朱雄英,那就是他的罪。

“大孙、你……你是要吓死爷爷吗?以后不许你乱来了,还好你只尝了一点点毒盐水,不然会出事的。”朱元璋生气的责怪道。

“就是这味道。”朱轩小脸蛋上露出享受的表情,吃了这么多天的苦盐,这下终于可以改善伙食了。

“你、你这皮猴子,没听到爷爷跟你说的话吗?”

朱元璋是真舍不得呵斥朱雄英,都是尽量压低声音让自己变得柔和一些,生怕吓到自己的大孙。

朱轩这才反应过来,这种关心,让他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亲人的感觉吗?

“爷爷、你不用担心,水桶里面装了那么多沙子木炭,还铺了纱布,就是用来过滤毒盐水的。”

“现在流出来的盐水不仅没毒,而且没有苦味。”

什么!

顿时间、院落里的众人都瞪大了眼睛,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海棠和李景隆率先反应过来,连忙伸手去沾盐水尝味道。

“真的!这居然是真的,一点苦味都没有,只有纯粹的咸味,实在是太神奇了!”李景隆惊呼道。

“好吃!我家少爷太厉害了,是天下……”她话还没说完,忽然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刚才朱轩已经告诫过她了,不能再夸少爷是天下第一厉害的,不然会给少爷惹祸。

朱元璋和毛骧见李景隆他们的反应不是装出来的,两人也伸手沾了一点盐水品尝。

旋即、两人同样露出震惊之色。

朱元璋的脸上瞬间就露出了笑容,自己的大孙就是厉害,这是造福天下苍生啊。

接下来的步骤就简单多了,用另外一口锅煮过滤好的盐水。

整个过程朱元璋他们都在一旁盯着,完全舍不得移开双眼。

随着时间流逝,锅里的盐水已经变成了白花花的细盐。

因为不能煮太干,不然会糊锅,趁着盐里还有少量水分的时候,李四他们赶忙把锅里的盐倒在簸箕上凉着。

李景隆早就忍不住了,第一个伸手去品尝雪白的细盐。

“美味!实在是太美味了,如此雪白的细盐, 绝对能赚大钱,卖一贯钱一斤都有人愿意买。”李景隆激动的说道。

朱轩脸色一变,神情严肃说道:“我只是制作一些给自家人吃,表哥你也别想着拿去赚钱。”

他说着顿了顿,如同小大人一样继续说道:“咱们大明的盐铁是专卖,朝廷掌控盐铁的生产,若是私人生产盐铁售卖,那就是砍头的重罪。”

“表哥听我一句劝,大明的盐铁水深的很 ,你把握不住,千万别去碰。”

李景隆额头冒着冷汗瞄了朱元璋一眼,打着哈哈说道:“表弟误会了,表哥怎么会去做私盐买卖,我的意思是,你的制盐方法不仅能用毒盐矿制盐,还能把如今那些海盐、湖盐、井盐生产的粗盐变成精盐。”

“咱们把制盐方法献给当今皇帝陛下,到时候天下百姓不仅能吃到雪白的细盐,而且还能让价格便宜下来。”

“这样的话,造福了天下百姓,皇帝陛下肯定能给咱们家赏赐个官当。”

朱元璋赞许的点点头,这个大外甥不愧是自己看中的。

“大孙、咱觉得你表哥说的不错,咱以前也是跟着朱皇帝参军打过鞑子的,在朝中认识一些官员,咱可以找他们帮忙运作一下。”朱元璋笑呵呵说道。

他原本是打算直接把制盐技术拿走的,后来一想,万一让大孙知道了咋办。

朱轩想都不想就摇头说道:“别、做官是不可能的,洪武爷的官,狗的不做。”

嘶!

李景隆和毛骧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这皇长孙真勇,居然当着皇帝陛下说这样的话,真是牛逼哄哄。

朱元璋的脸顿时就冷了,脸颊不停的抽搐,给咱当官就那么差吗?

他真想把大孙放在大腿上打屁屁。

“大孙、做不做官以后再说,但把制盐技术献给当今皇帝,到时候毒盐矿也能制盐,产量必定大增,老百姓就能吃上细盐,也不用花高价买盐了。”

“呵呵!”

朱轩嘴角上扬,发出一声冷笑:“爷爷、你觉得老百姓吃不起盐,跟如今的制盐技术有关吗?”

呃!

这倒是把众人问住了,李景隆疑惑道:“难道不是吗?等大明的盐产量增加,盐多了价格也就便宜了。”

朱轩没有直接回应李景隆,而是说道:“唐朝时期,海盐的获取方式是煮制,不仅成本高还产量低。”

“到了宋元时期开始,海盐制取方式改成了盐田暴晒,大规模生产增加产量还减少了成本。”

“但是、盐价的区别大吗?老百姓依然吃不起盐。”

“如今我们大明,不也是这样吗。”

这!!!

李景隆被问住了,朱元璋也愣住了,他们一直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认为增大盐的产量,就能让国库充盈起来,也能让老百姓都吃得起廉价盐。


这!!!

朱元璋一愣,他没想到大孙子如此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他说的好消息猜到了。

朱轩见朱元璋的反应,看来自己是猜对了,小脸紧张的说道:“爷爷、你没用制盐技术去跟陛下求官吧?”

朱元璋看着朱轩紧张的样子,立马就不乐意了,之前大孙就说过洪武爷的官,狗都不当。

这是有多瞧不起他这个大明开国皇帝啊。

不过、虽然不知道大孙子为什么会如此,朱元璋不想大孙不开心,他也就没有说出来。

“没、爷爷就不是当官的料,爷爷把制盐技术献给陛下后,陛下把应天府的售盐资格给了咱家,就是你说的那个大代理商。”

我尼玛!

朱轩不由得心里一紧,爷爷这是把盐务改革的事情也告诉了洪武爷,别人是坑爹,这是爷爷坑孙子啊。

盐务改革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不说官员,那些晋商就是恐怖巨兽,朱轩可不会认为,自己现在能抵挡得住晋商的火力。

要不要跑路?

对、必须跑路,跑爷爷的老家凤阳去,凤阳是洪武爷的老家,开国武将很多是凤阳人,凤阳的勋贵家族同气连枝,即便是晋商也不敢去凤阳撒野。

朱元璋知道大孙子聪慧过人,小小年纪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连忙补充道:“大孙你放心,咱也知道利害关系。”

“咱是找到魏国公徐达帮忙的,只有魏国公和陛下知道此事。”

呼!

朱轩紧绷的心终于松了一口气,诧异的看着朱元璋,他对徐达可谓是仰慕已久,只要是了解过明朝历史的,应该就没有多少人不仰慕徐达吧。

“爷爷、你跟魏国公徐达很熟?”

“那是当然,当年陛下起兵的时候,班底基本都是凤阳人,而且咱们家和陛下是一族的,都姓朱。”

“当初咱和徐达、汤和、常遇春、冯胜……他们可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吃一锅饭,睡一个帐篷,一起打过蒙元。”

“后来咱不想当官,这才回到凤阳,不然的话,至少也是个国公,所以、你不用担心徐达会把咱家暴露。”

我尼玛!

朱轩目瞪口呆的看着朱元璋,他没想到自己爷爷这么牛逼。

听着这语气,虽然说能当个国公有吹牛逼的嫌疑,但封个侯爵应该问题不大。

心里也更加钦佩爷爷的眼界,在开国封赏之前就急流勇退,回老家当一方勋贵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不然的话,很难善终。

“对了、咱把应天城里的五家商铺改成了盐铺,以后这五家盐铺赚的钱,还有应天府的代理获利,都是你的。”

“啥?爷爷你说把商铺和盐商代理费都给孙儿?”

朱轩不可思议的看着朱元璋,商铺的价值跟宅院的价值可不一样。

古代的商铺不仅有铺面,还有后院花园屋舍,就是前店后院,可以做生意还能安家入住,价值是单纯居住宅院的数倍。

更何况还是应天城内的商铺,绝对是天价。

还有盐商的代理费,一府之地的代理费绝对恐怖,哪怕一斤盐只赚一文钱,每年的收益都不下几十万两。

“咋、大孙没听清楚吗,要不要咱重新说一遍。”

呃!!!

朱轩摇摇头,忍不住问道:“爷爷、孙儿是不是家里的独苗,所以你老才把这些财产都给孙儿?”

他见朱元璋要发火了,连忙解释道:“误会、都是误会,爷爷你听孙儿狡辩,不对、是解释。”


“哦、按照你这样说,是不是应该跟老百姓增加赋税?”朱元璋冷声问道。

这……

户部尚书郭允道不敢说话了,大臣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若是谁敢提出增加老百姓的赋税,立马就会被杖毙。

“怎么不说话了?郭爱卿身为户部尚书,就没办法让国库有钱吗?”

郭允道已经吓得冷汗直冒,连忙说道:“臣以为、想要国库有钱,必须开源节流。”

朱元璋示意郭允道继续说,他很期待郭允道能给他带来好建议。

郭允道继续说道:“因为陛下不愿增加百姓的赋税,开源就行不通。”

“所以、只能节流,目前除了赈灾,国库消耗最大的就是兵部和工部。”

“臣以为,如今鞑子已经被赶出了关外,都是一些残余势力,九边无需那么多大军镇守,可以撤销一部分兵卒,以减少国库开支……”

此时朱元璋都脸色已经黑了,还不等他开口,兵部尚书唐铎任就打断道:“蒙元鞑子虽然被赶出了关外,但他们依然虎视眈眈。”

“若是九边裁军,鞑子突然袭击咋办?到时候鞑子进入关内,战火燃烧,有无数百姓会被屠戮。”

徐达也铁青着脸说道:“真当是忘了当初蒙元的残暴,如今他们依然在骚扰漠北地区,只要我们稍有松懈,他们的铁骑立马就会攻打边镇。”

“即便他们没有实力侵占我大明疆域,但他们一路烧杀掳掠,无数百姓被杀田地被毁,到时候又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

郭允道哭丧着脸说道:“不能增加百姓田税,又不能裁撤兵卒,难道缩减俸禄吗?”

我尼玛!

朝堂上所有人,都用吃人的目光凝视着郭允道。

大明的俸禄已经够低的了,他们这些大臣还好,基本不指望俸禄生活。

但下面的官员呢?

若是那些官员被削减俸禄,他们这些上司就该头疼了。

龙椅上的朱元璋眼前一亮,感觉郭允道这句话很中听,今天若不是还有正事,他真想试试。

“郭爱卿所言也不无道理,但蒙元的威胁依然在,九边不能裁撤兵卒。”

朱元璋先安抚了郭允道,又安抚了武将们,若是裁撤兵卒,就是在削减武将们的权利。

更何况蒙元确实还有很强的实力。

他说着顿了顿,这才继续说道:“朕翻阅了历朝历代的典籍,历朝历代的国库收入,盐税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拿宋朝来说,当时北宋或者南宋,盐产量与我们大明差不多,人口数量也差不多,而盐税收入有1800多万两。”

“而我们大明呢?去年盐税收益才两百五十万两吧?”

听到这个数据,所有人都露出了震惊之色,这等于少了1500万两银子不见了。

信国公汤和开口说道:“陛下、是不是宋朝盐价高,收的盐税也高?”

朱元璋笑着摇摇头,目光看向郭允道:“这个问题,让咱们的户部尚书来跟你说,前朝蒙元的盐税收入都比咱大明多的多呢。”

郭允道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开口说道:“宋朝窝本加上盐税以一引盐六贯钱卖给商人,折算下来一斤盐二十文钱。”

“而宋朝商人售盐的价格,每斤盐从三十文到三百文不等,主要是看路程远近运输成本和品质。”

听到这里,汤和似乎知道了朱元璋想干嘛了,难怪昨晚李景隆会上门找他。

汤和或许不知道别的地区盐价,但应天城的盐价还是知道的。

下等盐六十文,中等盐七十文,上等盐八十文。

要知道应天城距离两淮盐池不远,还有漕运,运输成本不高,盐价应该便宜才对。

朱元璋开口说道:“你继续,别停啊。”

户部尚书郭允道继续说道:“我们大明一引盐的窝本是银六钱,另税银三两,公使银三两,每引盐应得银六两六钱。”

“按照每年三百万引作价,应得1980万两白银。”

好家伙!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今得到的盐税收益只有250万两百银,直接少了1730万两百银,是大明两年的国库收入了。

“好呀!看来你们户部的人太无法无天了,居然敢贪墨如此多的银钱。”

“没错没错,没想到户部的人这么贪,应该拉去剥皮萱草,女眷送去教坊司。”

“这些蛀虫,就应该诛九族。”

一时间、朝堂上全是谩骂指责声,不是他们有多正义有多忠诚,而是他们没有分到一杯羹。

郭允道急得直冒冷汗,跪倒在地哀求道:“误会!都是误会,陛下你一定要相信臣啊,臣绝对没有贪污盐税。”

朱元璋示意大家安静,这才开口问道:“你说误会,咱现在就给你一个解释的机会,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郭允道如同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连忙解释道:“陛下、我们大明为了九边的粮食问题,施行的是开中法。”

“为了让粮商把粮食运到九边,如在太原仓缴纳一石粮,商人可去盐池领盐一引,等于是盐商用粮食和运输成本,换了盐和盐税。”

听到这里,大家都在心里默算起来,看看粮换盐的差价有多少。

大家很快就得出结论,正常行情下一石粮食五钱银,而盐池那边原价一引盐是银六两六钱。

好家伙!

运送粮食到九边需要这么多费用吗?

比如从山东府运粮到太原府,货量大的话,折合下来一石粮食的运输费用不过五百文(人工加马料)。

等于是一两银就得到了一引盐(300斤)。

曹国公李文忠这时大声呵斥道:“好你个郭允道,既然知道这么大的问题,为何不早说?国库若是多了这么多钱,将士们还用过得苦哈哈吗?全军早都换上新装备了。”

工部尚书赵俊也呵斥道:“如果有那么多钱,我们工部就能打造更多的农具出来,百姓就能开垦更多的土地。”

……

被千夫所指的郭允道差点就吐血了,他带着哭腔吼道:“诽谤!你们在诽谤我,老夫今年才刚上任的户部尚书,跟老夫有什么关系?”

“再说了、户部没钱,若是不把盐引给盐商让他们运粮的话,九边就会断粮,到时候兵变算谁的?”

徐达他们抬头看向龙椅上的朱元璋,昨晚他们已经大概知道了一些情况,现在该朱元璋表演了。

朱元璋看着被千夫所指的郭允道,都有点心疼他了。

“诸位爱卿,此事确实不关郭爱卿的事。”

“算起来,根源还在朕这里,当初是朕定下的决策。”

顿时间、众人都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向朱元璋,这还是那个杀人不眨眼,霸道的朱元璋吗?

听到他主动承认错误,简直就是开天辟地头一会啊。


“张三、这可不是普通的土疙瘩,红薯和土豆都可以填饱肚子当主粮,红薯还能用来酿酒,而土豆不仅能当粮食还能做菜。”

“只要培育好了,红薯亩产可达二十石,甚至有的地方亩产可达四十石。”

“土豆的产量也相差不大,你说它们还是普通的土疙瘩吗?”

什么!

张三他们忍不住惊呼出声,如今最肥沃的良田亩产也不过两石粮食,中等田地亩产一石,贫瘠的田地亩产一石都不到。

明朝的百姓每户分到十五亩田地,所交的田税并不高,每亩田地只需要上交二升粮食。(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

但是、除了田税还有人头税、徭役,如果不想去服徭役就得交税。

在加上一些苛捐杂税,还有粮长可以找各种理由获取暴利,比如征收任务是一万石,他就征收三万石,然后换成钱装进自己腰包里。

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还有的就是,家里青壮年死在战场上,或者被土匪杀死,病死,只留下一些老人孩子妇女,他们能耕种多少土地啊,但田税人头税还是一样得交。

丰年的时候,百姓们省着点吃,粮食混着野菜煮粥不至于饿死人,但不是每年都能风调雨顺的,很多时候连粮种都收不回来。

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向乡绅借高利贷,还不上粮食只能用田地赔偿,土地也就被吞并了。

到那时候就会有很多百姓饿死,百姓家里养不活那么多人,卖人为奴的比比皆是。

张三他们就是因为家里养不活那么多人,这才卖身为奴成为勋贵世家的奴仆。

如今他们听到这么高产的粮食,如果他们有这种高产粮食,当初家里也不会有人饿死,也不会卖身为奴与家人分开。

一想到这些,张三他们不禁流下了泪水,哽咽起来。

这哪还是土疙瘩,是金疙瘩啊!

“少爷、这些红薯和土豆就交给我们打理吧,保证一只苍蝇都别想靠近。”

“对、对对,人在红薯土豆在,谁想要毁坏这些仙粮,除非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只有亲历过这个时代,见过饿殍遍野百姓,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才会懂得红薯和土豆的重要性,是能吃饱肚子保命之物,必须用性命去守护。

朱轩让大家继续把后院开垦出来几片菜地,种下了从迪亚斯那里买来的各类种子。

对于这些种子他基本不认识,除非等发芽长大后应该能看出来。

不过、让朱轩惊喜的是,他在里面发现了一小包辣椒种子。

惊喜来的实在是太突然了,朱轩喜欢吃辣,可以说是无辣不欢,现在有了辣椒种子,两个月左右应该就能吃上辣椒了。

“张三、李四……明天你们去应天城各大酒楼收购各种剩下无用的骨头,有多少要多少,还可以跟他们谈长期收购,需要多少钱你们去找福伯支取。”

收购骨头?

张三和李四对望一眼,眼神中都露出了疑惑之色。

“少爷、花钱收购骨头干嘛?那玩意都没有肉,即便有肉都放臭了,吃了会死人的,酒楼还要雇人运到城外找地方扔呢。”

“谁说要吃了?”朱轩没好气的说道:“我是用来沤肥的,等你们收购到骨头运到我买下的田地那边去,那边挨着荒地,距离村子够远。”

“明天我会去村子里雇一些村民,让他们架炉烘烤骨头,然后把骨头碾碎沤肥。”

张三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用骨头沤肥的,一个个都露出了怀疑之色。

“少爷、沤肥我知道,以前在家里种地的时候,我就经常沤肥,只不过,沤肥不都是用粪便吗,也没听说过骨头可以用来沤肥啊。”

“呵呵!你们没听过的事情多了,要相信本少爷,本少爷上至天理下知地理,无所不知,骨粉不仅可以用来沤肥,还能用来制作饲料养殖家畜,以后多跟着本少爷学习。”

“至于粪便沤肥,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本少爷当然知道,本少爷也想用粪便沤肥。”

“但是、村里的粪便还不够村民自己家用,城里的粪便也都被人收集卖给了勋贵世家去沤肥,我们能买到的量不会有多少。”

“当然、粪便也不可缺少,你们也要想办法买一些来,若是没有粪便就不够肥力,沤肥的发酵时间也会很长。”

朱轩对古人的智慧很是钦佩,几千年前就已经学会沤肥给庄稼施肥。

同时也同情古代老百姓的艰难,想要点屎都争不过权贵。

两人恍然大悟,自家少爷是弄不到粪便,才另辟奇径想出来的办法,对于骨头能不能沤肥,他们还是保持怀疑态度的。

“少爷放心,明天我们就进城收购骨头,那些没有用的骨头根本不用花钱,我们去拉走还给他们省下处理费呢。”

朱轩交代好张三和李四,扭头看向王五和赵虎:“你们明天去城里看看有没有卖鸡仔猪仔的,先跟对方联系好,鸡仔需要五百只,猪仔需要一百头。”

“我打算把山脚那边的荒地都买下来,修建圈舍用来养鸡养猪,到时候不仅能卖肉还能得到粪便沤肥。”

朱轩买下这座田庄的时候就有这个打算了,田庄的位置比较偏僻,他买下的田地附近都是荒地。

这些荒地也没有村民开垦,如今的条件想要开荒可不容易,首先就是工具匮乏,另外就是废体力,百姓吃的那点食物根本经不起消耗。

而且地力不肥,即便是开荒出来也没什么收成,甚至连粮种都收不回来。

其实朱轩也可以不用花钱买的,朱元璋一直鼓励百姓开荒,谁开荒就是谁的私地。

朱轩是担心以后有人眼红找事,反正也要不了几个钱。

之前因为钱不凑手,才没有动工。

今天赚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可以放开手干了。

“少爷、你不能说猪,会被砍头的。”

“对、对对,要说豕,少爷在外面可不能乱说,不然会招来祸事的。”

张三他们一个个紧张起来,警惕的观察着周围有没有人,做好了随时杀人灭口的准备。

呃!

朱轩懵逼了片刻,这才反应过来,嘴角抽搐了一下,心里忍不住吐槽,朱元璋也真是够了,不就是姓朱吗,居然还剥夺了猪的名讳。

当个猪容易麻?还有没有猪权了。

朱元璋比起唐朝李世民还算好点,李世民因为姓李,就不让百姓吃鲤鱼,谁吃了就是重罪,这不是苦了百姓吗。

傍晚的时候,朱轩带着福伯去了村长家,来村长家是让村长出面帮他招人做工。

这次要修圈舍圈养猪、鸡,需要的人工不少,还要一部分人去山里收集腐木树叶这些用来沤肥。

能让村民赚钱,村长当然乐意了,更何况朱轩给的工钱不低,每人一天八十文钱。

这个工钱已经很高了,即便是应天城里做工的,一天的收入也就五十多文。

朱轩来村长家还有一个目的,把他田庄附近的田地都给买了下来,一共买下了三百亩,花费六百两银子。

这些田地并不是村里百姓的,是城里那些权贵的。

如果是百姓的田地,朱轩肯定不会买,若是百姓没了田地,要不了几年就可能卖身变成奴隶。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