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求助的对象。
然而,当秋月力劝赵天禄开仓赈灾时,却遭到了赵红梅的阻挠。
她冷冷地说道:“自家存粮尚且不足,管那些贱民作甚!”
言语间充满了冷漠与自私。
秋月闻言,怒不可遏。
她当众斥责道:“若无佃户流汗耕种,何来赵家仓廪丰实?
我们怎能在这危难时刻弃他们于不顾?”
她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正义与慈悲。
在秋月的坚持下,赵天禄终于被说服,决定开仓放粮,救助灾民。
同时,秋月还亲自带人挖井引水,试图缓解旱情。
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这场灾难。
灾后,村民铭记秋月与张石根在那段黑暗岁月中的善举,村民们心怀感激,自发地汇聚力量,于村头最显眼之处,立下了一块沉甸甸的“善德碑”。
这碑,非金非玉,却胜似世间一切珍宝,它以最质朴的石材,镌刻着两位平凡英雄不朽的名字,以及他们在那场浩劫中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迹。
这碑,不仅是秋风中摇曳的赞歌,对秋月与张石根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誉,更是冬日暖阳下的一面明镜,映照出他们灵魂深处那份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让后世子孙铭记于心,代代相传。
赵天禄,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这场灾难的洗礼下,仿佛一夜之间洞穿了尘世的浮华与虚妄,深刻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与真情的可贵。
他躺在简陋的床榻之上,望着窗外稀疏的星光,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生命的无限留恋,更有对未竟之事的深深挂念。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将半生积累的半数家产全部交给了赵秋月。
他希望,这份厚重的礼物能成为一粒种子,落在秋月的心田,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兴办学堂、修葺义庄的繁花,为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带去知识的光芒与心灵的慰藉,让爱与希望的火种得以延续,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村庄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秋月接过赵天禄那份沉甸甸的遗赠,那一刻,她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对赵天禄深深的感激,有对这份重托的庄严承诺,更有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与决心。
这份遗赠,对她而言,不仅仅是金银财宝那么简单,它是父亲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