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现代都市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

高平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推荐《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推荐,代表人物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作者“高平”精心编著的一部言情作品,作品无广告版简介:《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主角:白居易梁山伯   更新:2025-02-19 21:1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现代都市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推荐《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推荐,代表人物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作者“高平”精心编著的一部言情作品,作品无广告版简介:《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精彩片段


传统音乐,也称“庐山石工号歌”,是庐山石工在修造庐山别墅的劳动过程中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在庐山系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庐山人民生产、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流传在庐山牯岭镇及山体周边的乡村中。
诗人徐志摩在庐山听到石工号歌时,被号子曲调中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婉如诉的旋律深深打动,创作并发表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庐山石工号歌》。民间艺人张雷先生历时二十余年,多年来在庐山收集了大量与石工号子有关的故事,将它们整理成册。
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对激发人们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活跃舞台艺术表演,丰富地域文化生活,充实民族文化宝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号歌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一人领,众人唱和。虽然只有“和、哇、哩、嘿、呀”几个简单字符,但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大,能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作用,是集体劳动时必不可少的声音。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江港历史上曾是赣北的物资集散中心,位于九江市浔阳区。繁华的港口货运,形成了集体劳动场面,在劳作过程中,码头工人们自然发出“哼哟嗨哟”的吆喝,这种吆喝声,显得那么有力,那么有节奏感。这种吆喝声,既是工人内心的情感发泄,也是劳作中动作统一的号令,这便是码头号子的雏形,代代传承,从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有起肩号子、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箱号子、抬杠号子等。起肩号子也称扛包号子,四二节拍,每句两小节。一唱众和,领呼以小节传接。全曲无实词,仅领者在转接处常呼出“起”或“哈起”声,作起肩提示。号首,有一短小呼唤句,起发号施令作用。音调色彩为“羽”,级进中间夹四五度跳进,其特征音调“1 6 2”贯穿全曲。四句或五句一段,每句两小节,依物量轻重、多少酌情反复。反复时,领唱者常翻高壑低,着力渲染,调动情绪。最后终止在“徵”音上,多上一下,饶有特色。起肩号子分快号、慢号两种速度变化,物量少、时限宽用慢号,物量多、时限紧用快号,常以促号加快劳动速度。起肩号子一号多用,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厢号子等与其大同小异。
抬杠号子系抬重物转场时用,依体积、重量,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等。领呼对应,以小节传接,情绪铿锵,接力向前。慢号为四三节拍,多用在上坡时,有极度沉重感。入平地时用快号,四二节拍,稍显平和。作业时,根据场景可单用和连用,号子震天,步伐一致,配合默契。音调色彩为“羽化”的徵调式,依节上下递进,如漩涡状,坚韧、有力。主音常由上方邻音滑入,似深沉的呼吸所至。结束时伸展节奏,终止在主音上方五级音上,听来有如释重负之感。
是历代码头工人喊出的“心声”,已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及《九江市分卷》,系九江民歌中较有特色及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种之一。多少年来,它的风骨给音乐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深受九江人民的喜爱。见证了九江港的发展史,是九江文化繁荣的史料,从而为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今天,九江港已走向世界,机械化代替了体力劳动,马达声代替了号子吆喝。从20世纪70年代起,浔阳江畔的码头号子逐渐由强转弱,无后人承接旧业。然而,号子声声依然在九江人们的心中荡漾。为抢救面临绝唱的优秀地方文化遗产,浔阳区组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专家讲课,筹措专项经费,展开普查挖掘,先后多次组织老工人座谈,深入民间采访、录音、录像,在此基础上建立系列档案,使其成为一部历史的教材,以教授后人,为专业人员提供实物资料,以便“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安地处赣北通衢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尚书·禹贡》:夏禹治水,“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据蔡沈《书经集传》,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系民间音乐类山歌体系,流传较为广泛,流行地区主要在德安县的西北和东北片区。
是德安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丰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原生态歌谣,在江西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间音乐发展史及地方民间音乐发展史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形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组成。据民间老艺人说,清朝康熙年间,湖北灾民逃到德安,靠卖唱乞讨为生,将湖北的薅草歌传到德安,后逐渐被德安民间艺人所吸收,并将其融入当地民歌中,形成后来的薅麦歌。秧田歌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据清代德安县志同治十年刊本刘性敏《田家词》中载:“一年农事重栽禾,晓起家家作铧锣。送馈小鬟憨太甚,见人也学唱秧歌。”由此可见清代中后期秧田歌在德安流传的盛况。勤俭歌的具体形成年代现已无从考证,但据民间老艺人说,祖辈几代都会唱勤俭歌,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民国时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勤俭歌和小调十分流行,大家你唱我和,特别热闹,特别带劲,是在田里劳作时解乏提神的有效方法。
融合了民间土语小调,语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歌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讴歌勤俭、斥责懒惰,赞美英雄人物,追求幸福理想,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没有锣鼓或旋律器乐伴奏,一般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而唱。演唱风格既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的高腔,又有嘹亮、悠扬、优美、朴实的平腔,拖腔悠长,旋律优美。
音律上属五声徵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强调音一般出现在句中转接处或上句尾;歌曲形式均为多段歌词分别套唱同一旋律的分节歌,词体结构多为七字五句体,仅薅麦歌为五五七七字长短句体;内容朴实,乡音浓厚,饶有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