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元洛洛夫洛夫的女频言情小说《诗歌里的长沙全文》,由网络作家“刘羊、风别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年嘉湖1当我在键盘上敲出“年嘉湖”,水波就会在屏幕上漾动。濡湿的灰尘也随之消遁,尚未远逝的年华亦不再堆积,它们结伴漫游,只带动轻风。我会准时出现在五月的堤岸,与香樟和垂柳站成一排,以便立此存照。不远处的逆光中,还有从不言语的月桥,当作阳光的面,它的孤傲会分泌出石头的蜜。一对情侣刚刚经过那里,他们在桥头有过的缠绵,如同没有刻下的浮雕。让人想起看不见月亮的夜晚,湖水从桥下经过,无声地涌动,总是怕惊扰什么。坦露不能代替荒芜,遮蔽和等待也不能。如同一个专注于眺望的人,笔挺地站在那里,谁能看到他内心的荷塘,始终占据湖的一角?放眼望去,绿被铺满,荷叶上水珠摇荡如星辰闪烁。每晚步行至此,我总喜欢在一旁的排椅上多坐一会。木质的排椅,历经风雨的点化后...
《诗歌里的长沙全文》精彩片段
年嘉湖
1
当我在键盘上敲出“年嘉湖”,水波就会
在屏幕上漾动。濡湿的灰尘也随之消遁,
尚未远逝的年华亦不再堆积,它们结伴漫游,
只带动轻风。我会准时出现在五月的堤岸,
与香樟和垂柳站成一排,以便立此存照。
不远处的逆光中,还有从不言语的月桥,
当作阳光的面,它的孤傲会分泌出石头的蜜。
一对情侣刚刚经过那里,他们在桥头有过的缠绵,
如同没有刻下的浮雕。让人想起看不见月亮的夜晚,
湖水从桥下经过,无声地涌动,总是怕惊扰什么。
坦露不能代替荒芜,遮蔽和等待也不能。
如同一个专注于眺望的人,笔挺地站在那里,
谁能看到他内心的荷塘,始终占据湖的一角?
放眼望去,绿被铺满,荷叶上水珠摇荡如星辰闪烁。
每晚步行至此,我总喜欢在一旁的排椅上多坐一会。
木质的排椅,历经风雨的点化后变得灰黑,柔韧,
想必人心也会如此。光影幽蓝,唯有夜虫的鸣叫,
与之呼应。那唧唧声或单调微弱,或激昂高亢,
在湖水轻拍堤岸的节奏里,荡着未知的秋千。
2
荷塘过去一点是一个叫“爱情圣地”的小岛,
要经过一扇门、一条石径,还有一座小桥,
三面环水的尽头有一条石凳,在树荫下习惯于等待。
早到或迟来的爱情,能在这里听到湖的心跳,
还有不知名的鸟鸣,声调的婉转里有湖水的清冽。
荷塘的左手边通向另一个小岛,有沼杉夹道相迎。
这让我想起冬天,掉光叶子的沼杉只剩下枝干,
“多像倒立的鱼刺”,时光从未改变贪吃的本性。
再往前走有一座三孔桥,中间的孔比两边的大,
快艇经常穿过那里。岛尖上有一座亭子,
偶尔会碰到拉二胡的老人和唱湘剧的大娘,
他们坐着或者站着的神情里有年轻过的岁月,
那是另一个湖,在不一样的风云下激荡过,
即使是现在,他们也不想让它平息下来。
桥的这头,一群练瑜伽的姑娘有备而来,
她们着白色练功服,在桥的阶梯上分立两排,
曲线本就玲珑,她们是各种形态的湖水,
起伏不定,大多怀揣着恣意流淌的愿望,
经横跨湖面的风雨长桥,穿梭而来的游人纷纷侧目,
不再年轻的仿佛看到再度年轻的自己,
正当年轻的仿佛看到可以更好的自己。
我只看到美,除了年轻需要像波纹一样扩散,
还可以凝聚,让美还原成饱满欲滴的样子。
3
“这只是一个人工湖”,但美并没有失去它的弹性。
那些坐游船玩耍的人陆续靠岸,在途中,
他们曾遭遇到事先设计好的暗流,但有惊无险。
湖岸边停满各种游船,米老鼠,唐老鸭,鹅,小丑
……立在船头招徕游客,因阳光和风雨的侵蚀,
它们身上的色彩变得恍惚,被波浪推搡,
像一颗颗烤瓷假牙,在磕碰或咀嚼着什么。
与波浪相对应的是天上的鱼鳞云,几只水鸟在飞翔。
忽高忽低,忽近忽远,模仿它们的是几架无人机,
“嗡嗡嗡”,站在亲水平台上遥控的人也在摇控噪音。
无人机打着滚,在空中翻转,坠落,又突然上升,
泡沫塑料构成它们的骨架,不至于沉入湖底。
七月的黄昏浮在湖面上,一抹红色的亮光,
像淌血的刀伤,当它快要愈合,
树上的蝉鸣又起,密集如另一片湖,
在微风中晃动得愈加厉害,只是看不见波纹。
暮色四合,湖岸石墩上的铁链似在蝉鸣声中勒紧,
像人们脑中的绳子。你并没有因此瘦下去。
你如此清醒,细数着人的脚步,很多想法也随之而来。
4
是凌波的仙子。那水中央,偶有激起的响动,
恍若鱼之跳跃,不再寄望于高蹈之举。
若沿着你的东岸行走,一路会有柳丝拂面,
一尊美人鱼的石雕在湖边静立,它低首含眉,
表情哀伤,透过沉思仿佛可眺望远海的岛礁。
但它不得不将自己一半交给湖水,一半交给烈日。
只有专注于内心的路人,才让各自的死水有了微澜。
他们行走,烈士陵墓逸出的英魂不知是否跟在身后。
透过树的浓荫,黑瓦白墙的檐顶零星显露,
“杨福音艺术馆”与新开不久的“食膳包子铺”毗邻。
当饥饿游往更深的水域,艺术也是,简笔画中的鱼,
在空白中以水墨的方式隐匿。我曾在某个雨夜来到这里,
我不是一尾鱼,但怀着双重的饥饿感在孤独中潜游。
或许我只是一个内心充满战乱的人,失败多于胜利,
每当冬天还没到来的时候,我怀里的秋天已然萧瑟。
5
右前方不远处的游乐场经常传来孩子们的尖叫,
他们把期待已久的惊恐交给海盗船和过山车,
快乐像是受到挤压,变了形。我跟着失声喊出,
时间并没有停下它逝水般的身形,而是在你的身体里
不断地转圈。我是不是应该把我的焦虑给你,
可我只有冷却下来的灰烬,任风的手指抚弄。
每天傍晚,我会夹在散步的人群中绕着你走上一圈,
偶尔会看到快要坠落的太阳,光线从高楼的顶端
斜射下来,烫金的水面像是得到上天的加冕。
对于身处异乡的我,这感到慰藉的一瞬总是挥之不去。
6
可我只是个仰望者,一直在等待奇迹的出现,
但不是为了得到什么,除非看到也是得到的一种。
众多的缺陷已让我安心于命运的捉弄,
偶有起伏,也只是让我的湖更好地回到地面。
像你一样,在无须等待的雨季让自己变得充沛,
我来或不来,又有什么要紧。来,不会惊动什么,
就连离开,也会悄无声息。时光,记忆,倒影,
当实体抽离,一切的过往都如同虚幻。
你的水波也从未牵动过我的衣袖,挽留是多余的,
你知道我还会再来,没有遗落就谈不上找寻。
我的遗落只跟一条叫邵水的河有关,连同那里的村庄。
那里的人我已不记得他们小时候的样子,他们却记得我。
当有一天我回到那里,邵水河一开口就叫出我的乳名,
它那失而复得的欣喜让我满脸羞愧。我遗落了什么,
又是什么将我遗落,谁又在执意地将我找寻。
7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寻自己。那可能和未知,
该有着怎样的水面。那水面之下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年嘉湖也在找寻,它的东面就是跃进湖,一堤之隔,
却注定不能相见。我熟悉它们之间的陌生,如同熟悉
那些和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们有着类似的湖水,
日复一日地晃荡,这足以说明找寻的盲目不如等待。
我还在等待什么,奇迹真的会在上空出现吗,
那“烫金的冠冕”又将如何假借上天之手。
等待也是盲目的,有一种降临从来都不会降临。
年嘉湖摊开自己,只为接纳日月星辰的眷顾。
我摊开双手,是为了接纳失望和由来已久的孤独,
除了自己,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遗落。
8
那些原本属于我的诗篇,我不会私自占有。
未完成的,仍在孕育之中,也终将和盘托出。
当我再次在键盘上敲出“年嘉湖”,这些文字
会在秋天的午后闪现出粼粼波光,而汹涌
在那不被人知的地方。倘若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开,
尽管能留下的并不多,但别问我将带走什么。
即使我能带走的,总有一天也将回流到这里,
那驻足湖畔的身形会再现从前的欢欣和落寞。
9
但并不意味着你我不被时间带走。固守是如此艰难,
像你张开的双臂,用一个并不规则的椭圆形将自己抱紧,
我也将双臂张开,但我的怀抱太小,
面对这个无法拥抱的世界,我只是一个被接纳者,
让自己跟你一样,成为一个湖,一个不能再小的湖。
以一条河的轨迹回到一个湖,这是我的宿命。
若干年后我将痴迷于此,在湖边垂钓不用担心罚款,
在夏天选择自由泳,靠在任意一棵香樟树下静坐到天明……
甚至和时间共谋,隐姓埋名地苟活,
或者,等一首陈年的诗歌来将日渐苍老的我认领。
每天清晨,我将在我的湖里看到自己的原形。
2017年9月8日完稿于长沙年嘉湖畔
1970年生于湖南邵东。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中国诗歌》《天涯》《山花》《散文》等期刊,出版有长诗《神秘园》,短诗集《羞于说出》《那镇》,散文集《遗失的河滩》,中短篇小说集《单边楼》,散文诗集《冷开水》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年度诗歌排行榜和各种选本。现居长沙。
探亲记
春日的和风温煦,清晨的阳光温柔
长沙往西三十公里是我们的目的地
下了省际公路,还要绕过一小座青山
在一片水田与另一片水田之间行走
田里的禾苗刚插,水里的蝌蚪还小
最显农家匠心是水田的一角再挖个小池塘
一汪清水里养着几条草鱼、鲢鱼和鲫鱼
一面镜子里反映着天上的美丽
我们觉得一切似曾相识又好像从未见过
对面农舍的小狗一听到脚步声
就冲上山坡冲着我们狂吠
下面的狗一叫,上面的狗也叫
叫声中,五六家散落各处的农舍渐渐清晰
狗叫声此起彼伏,空气也显得有些异样
我们的后背微微渗出了细汗
路边的树阴给了我们三分钟的清凉
正午的鸡叫又加重了闷热难耐
进退两难中迎面而来两头低头走路的水牛
牛背后还跟着一位老人和他可爱的孙女
牛眼看人时,我们也已经认出这小学同学的父亲
老人邀请去家里喝茶的殷勤,像杨柳又吹来了清风
“真的连茶都不喝一杯?”
“不了,我们还要赶去白若铺。”
洛夫
湖南大雪
—赠长沙李元洛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而载我渡我的雨啊
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
落在洞庭湖上
落在岳麓山上
落在你未眠的窗前
雪落着
一种复杂而单纯的沉默
沉默亦如
你案头熠熠延客的烛光
乍然一阵寒风掠起门帘
我整冠而进,直奔你的书房
仰首环顾,四壁皎然
雪光染白了我的须眉
也染白了
我们心之中立地带
寒暄之前
多少有些隔世的怔忡
好在火炉上的酒香
渐渐祛除了历史性的寒颤
你说:
酒是黄昏时归乡的小路
好!好!我欣然举杯
然后重重咳了一声
带有浓厚湘音的嗽
只惊得
窗外扑来的寒雪
倒飞而去
你我在此雪夜相聚
天涯千里骤然缩成促膝的一寸
荼蘼早凋
花事已残
今夜我们拥有的
只是一支待剪的烛光
蜡烛虽短
而灰烬中的话足可堆成一部历史
你频频劝饮
话从一只红泥小火炉开始
下酒物是浅浅的笑
是无言的唏嘘
是欲说而又不容说破的酸楚
是一堆旧信
是嘘今夕之寒,问明日之暖
是一盘腊肉炒《诗美学》
是一碗鲫鱼烧《一朵午荷》
是你胸中的江涛
是我血中的海浪
是一句句比泪还咸的楚人诗
是五十年代的惊心
是六十年代的飞魄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沙沙之声
嘘!你瞿然倾听
还好
只是一双钉鞋从雪地走过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夜已深
你仍不断为我添酒,加炭
户外极冷
体内极热
喝杯凉茶吧
让少许清醒来调节内外的体温
明天或将不再惊慌
因我们终于懂得
以雪中的白洗涤眼睛
以雪中的冷凝炼思想
往日杜撰的神话
无非是一床床
使人午夜惊起汗湿重衣的梦魇
我们风过
霜过
伤过
痛过
坚持过也放弃过
有时昂首睥睨
有时把头埋在沙堆里
那些迷惘的岁月
那些提着灯笼搜寻自己影子的岁月
都已是
大雪纷飞以前的事了
今夜,或可容许一些些争辩
一些些横眉
一些些悲壮
想说的太多
而忘言的更多
哀歌不是不唱
无奈一开口便被阵阵酒嗝
逼了回去
江湖浩浩
风云激荡
今夜我冒雪来访
不知何处是我明日的涯岸
你我未曾共过
肥马轻裘的少年
却在今晚分说着宇宙千古的苍茫
人世啊多么暧昧
谁能破译这生之无常
推窗问天
天空答以一把彻骨的风寒
告辞了
就在你再次剪烛的顷刻黑暗中
我飞身而起
投入一片白色的空茫
向亿万里外的太阳追去
只为寻求一个答案
1988年5月8日
洛夫
洛夫(1928-2018),原名莫洛夫,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离乡去台湾,1996年移居加拿大。他潜心现代诗歌的创作,写诗、译诗40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版诗集30余部、散文集6部、诗论集5部。1999年,洛夫的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出版的诗集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等。
诗十首
等
等一趟公交要半个小时
等一场花开要一年
等你过了头七,上了山
戒了饭,打了碑,要三年
等父亲写好回忆录,要十年
等我回到故乡
等儿孙满堂,要三十年
等十只土鸡生成,等你挑上城
等做好午饭,用保温盒装好
等不识字的你穿过陌生的街道
等我走过老家的屋檐
等你唤我的乳名,要来生
清明
父亲与爷爷犟了一辈子
他们唯一的亲密时光
就是父亲给爷爷剃头的时候
那时,父亲拿出剃头刀
小心仔细地给爷爷刮光头
掏耳朵,刮胡子
爷爷微微颔首,一脸惬意
现在,父亲小心仔细地
割掉爷爷坟头上的杂草
动作轻柔,满怀虔诚
就像当年给爷爷刮光头
掏耳朵,刮胡须一样
坟头的经幡微微吹动
似爷爷微微颔首,一脸惬意
2016年除夕
零下三度没有空调的乡下房间
七个月大尚认生的女儿
患病半年未曾平躺过的母亲
凌晨三点,村庄此起彼伏
燃放的烟花炮竹
调蜂蜜水给母亲喝的我
庄子
庄子偏偏不尿富贵那一壶
他摆一个小摊,卖点自织的草鞋
饿得面黄肌瘦
他说北海有鱼会化而为鸟
它的翅膀像遮天的云
没吃的了他就去钓鱼
他的女人也很简单
男人选择了自己的路
她便也风雨相随,了无怨言
江畔
透过疏疏落落法国梧桐的心形叶子
上午十时的阳光,正好
噼里啪啦地打在了他的脸上
回忆如小溪艰难迂回在昔日的崇山峻岭
波浪一层一层不断推搡
一根弯腰吸露的芦苇
蝉
阳光是你的巫术
你是那细腻的毛毛虫
儿时的香椿上
住着一大堆这样的诗人
毛毛虫是诗人
就和蝉一样
我见过那些蝉
小不点的个头
叫声异常凌厉尖刻
夏日的午后
我常常被它的诗歌吵醒
它们总是高高在上
娇柔地朗诵诗歌
你不知道它那神气
矜持又美丽
它的触角是八卦的图案
这是作诗的利器
爱人的声音
外界寂然无声
他却听见许多声音
人们在议论
声音如浪涛汹涌
外界寂然无声
人们只听见
巨大的闷响
来自天宇
此时
世界寂然无声
他只听得见
爱人的声音
六岭
在天池山,他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下雨,他氤氲在烟雨中
天晴,他隐没在暮色里
更多时候,他独自面对这片苍茫
许是太平寺的钟声有了佛性
白鹤的鸣叫响彻朝野
他提笔写下“江山一览烟雨奇观”
便潜龙一跃,腾空而上
他来时茫然若失,他走时心如止水
一粒沙子
一粒沙子
是在海水中沉没
还是在汗水中融化
一粒沙子
是在沙滩中泯灭
还是印在爱人的脚心
一粒沙子
它期盼被风吹起
飘落在遥远的远方
啊,一粒沙子
它担心的,恐惧的
永远是成为千万分之
一粒沙子
悼洛夫
想起那年在八中,听你诵《烟之外》
如今,我在湘江滚烫的涛声中唤你
而你的名字却远在云之外
边界望乡,故国的泥土只生长眼泪
此时,湘江是一张隐忍涌动的泪水
此时,岳麓是一座随风摇曳的经幡
想必,回雁峰前樱花已飘落如雪
想必,八中校园柳丝已结如愁肠
魂兮归来,你说,惊蛰之后是春分
如今春分早已过了,清明已经不远
此后,回雁峰前,湘水河畔
因为风的缘故,你必时时往返
1981年生,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现居长沙。在《文学界》、《齐鲁文学》、《济宁日报》、《邵阳晚报》、《常德晚报》、《长江诗歌》《中国诗影响》发表诗文多篇。获首届国际诗酒大会作品征集现代诗类优秀奖。
诗歌评论小辑
方竹:一粒沙砾的盛宴
先生写每一首诗,都不会落于凡俗,也不会东拼西凑,更不会生搬硬套。在他的诗里,你都会出其不意地收获到一种新奇的立意。并记住他的巧,他的奇,他的新颖别致。
在诗歌的海洋里,他的诗是一粒沙,但一定是一粒不一样的沙。那一粒沙,被生活的蚌壳包裹起来,被流失的时间包裹起来,被层层叠叠的痛包裹起来。
从他的《清明》到《2016除夕》, 写出来的诗,是他释放出来的一种疼,那诗里的疼,竟然在寂然无声时,隐隐作痛,痛及一生。
只要假以时日,打开他的诗,你会看到他的那一粒沙,已经被痛渡成了一颗珍珠。此时此刻再去读他的悠悠岁月,读他的盈盈一水间,读他满满的一颗感恩的心,你又会有不同的收获。还有最重要的是他会打磨,会裁剪,还会编辑,他会将生活的一个个小细节,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把它们变成美好的样子。
素素:评诗歌《清明》
这一首诗起篇是细腻温馨的,也极富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情脉脉,但从后面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心灵,而是通过两个相似场景的描述,一种貌似平静的诉说,抽丝剥茧一般,一下一下拨动读者心弦,粗粗阅读,我们就可以看出它虽没有太多象征和隐喻,却充分表达了诗歌平静之下蕴含的波涛,它让诗歌沉入到了语境深处,出神入化地表达了父亲对爷爷的缅怀。但它又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陷入悲与痛的缅怀诗,它更多给了我们欣慰和积极的心态。一首好诗不仅仅是安慰自己的心灵的,还要让自身的阳光渗入到阅读者的体内,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尽力去做好这件事情。
江边鸿雁:浓缩的人间亲情——读的诗歌《等》
老师的小诗《等》,计12行。给我的感觉是,文字气息连贯,一气呵成。这种气息,与标题“等”形成了强烈的感官体验和张力对比。
“等”字本身,有一丝神秘,有一份憧憬,它却最需要耐心。不是所有的等待都会如愿以偿,所以等待的滋味往往并不轻松。诗人从“等一趟公交”直到“等我走过老家的屋檐”,囊括了从过去到现在,所经历的生活点滴和亲情点滴。尤其最后一句,“等你唤我的乳名,要来生”,读罢,已是潸然泪下。文中的“你”应该是指“爷爷”,整首诗没有出现“爷爷”二字,足见诗人之悲之痛的程度和行文技巧。诗人对逝去爷爷的情感浓缩在12行字里,浓缩在最后的一声呼唤里。饱含深情,水到渠成。
一首语言精炼的诗歌,每一个字都传递着它固有的信息,读者须用心品读、捕捉。今天恰好读了一篇关于“诗的含蓄与张力”的文字,也恰好与这首诗歌相吻合。诗人构建诗歌的技巧,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通过最后一句与整首诗歌形成的张力,完成了人生过程中一次痛苦的生命体验。
诗十首
轻如月光
总有一天,
我要把月亮捉回山里,
不让它在城市的上空孤零零地悬着。
山后面有一条白狗在大叫,
仿佛在对睡着的人说:我从来没有尝过月光。
倘若有谁尝过月光,
那一定是九月的野桂花香。
就着故乡的米酒吞下,
然后在身体里酝酿,月光的白。
如果可以,
我愿意做第一个埋在月亮上的人。
这样,每一个望月的人,
都会牵挂一座坟。
好多年了,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月光——
落在所有的肩上,都不觉得重。
葬礼上的笑妇
熬药把山熬了一遍,煎出几缕青烟
青烟要飘的路遥远,只带走一双很轻的眼
没有声响,书桌上遗落的霜好新鲜
像要吵醒什么,炮仗哭得干脆
敲打敲打,有些经一念就是上百年
念经的人爱热闹,唢呐可千万别停别歇
算着日子,是该搭台唱戏
戏文里埋伏着风跟眼泪,因此笑,不合时宜
嚼舌根的人也嗑瓜子
“喏,人都还没出山,欢喜也不收着点”
哪里懂
死过了一遭,怎会怕人间?
不送
你说了
等天一亮,就从我诗里逃亡
哪怕继续在我的梦里赶路
哪怕今宵的窗台上还有
秦朝的月亮
可是你走后
这首绝句能够给谁?
落款之后的日子
留白更加沉默
罢了罢了
兀自将韵脚拆掉,扔到风里
落水的时候
把涟漪送给鲤鱼也好
寄我
我把自己写在纸上
装进信封
寄给你
从递进邮筒的那一刻起
邮差的指纹里多了一行足迹
我拥挤在这里
一封信紧挨着另一封信
大概有人在信里提及了篝火
空气里都是草木灰的味道
隔壁那一封
应该是个女人写的
邮票湿湿的,像刚哭过一样
在信里
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种子长成了稻谷
石头变成了房屋
无数的男人在信里当了父亲
无数的父亲又在信里死去
我随着这无数封信
走旱路,走水路
经过了丘陵,经过了盆地
最后你收到的将是一小片蓝天
因为这一路太颠簸
墨都从字里溢了出来
穿墙术
夜深了
崂山的月光历历在目
谁听到那把瘦瘦的斧子在哭
好似有人在伐桂花树
何人驾鹤飞天
何人晨钟暮鼓
绕梁的歌声怎么剪也剪不断:
“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琴瑟声中还了俗
一梦三年不及霓裳舞
神仙的酒不醉人
越喝越与青松为伍
多想把脚下的山路一饮而尽
将无边的麦浪装进青皮葫芦
野径如走马
上山的樵夫定猜你满身仙术
好白的那堵西厢墙
世人笑你穿不过
谁也没能看到
你一头扎进了生活
问月
我怀疑
故乡就藏在月亮的背面
要不然今晚的月光怎么这样眼熟
我用方言问她
是不是在十年前照过我家田里的新穗
她笑着躲进云里
让风告诉我
那都是年轻的事了
躺在大巴上看云
客运总有周期
但回家永远都是旺季
可能我背上的故乡比较重
后排五个座位都留给了我
我把自己摊开
这样每个位置上就都有了一点点我
我就这么躺在大巴上
我睡觉时,云在看我
睡醒了,我就看云
真的,看云
就像好多年前我放牛的祖辈那样看云
就像那头总在吃草的牛一样看云
我看云时什么都不想
任凭云下面的山青翠得好看
任凭窗户里的树以车子的速度后退
我努力把每一片云都记住
以后在他乡遇到就还能打声招呼
我就这么躺在大巴上看云
如果恰巧你也在
应该能从云里,看到我的眼睛
午餐
不远处有动物在吃动物
远处也有
被吃的动物不说话
因为草也不会说话
它要让别的动物在它的肉里
尝到草原
有些动物只吃肉
有些连骨头也吃
因为不吃
会死
偶尔我也吃骨头
即便我会使用火
记录文字
用货币交易
从前
好像有一匹马
踩着炮仗声绕进村庄
踏过硝药味道的风
踏过你杜撰的山重水复
好像只一眨眼
骑马的人换了袍子
就算山忘记了颜色
河流颠倒了走向
也不敢模糊你,下马的模样
温的那壶米酒
腊菜碟子上的那朵花
老树枝桠里的天空
围坐在树下讲白话的人
遇见的人像星子
只有扯一片夜空才能唤起
层层叠叠的记忆
我会把好多事情弄错
桌子上摆的小菜
早年种下的梅子树
那天你穿的袍子上绣着的云朵
时至今日
如果有人在黄昏时候讲故事
我总以为有一匹马
会从诗里跳出来
武侠
每个武侠,不可避免的要在雪野里策马
马背上跃下的归人,身上落满由远及近的雪
摘下冒充天空的斗笠,轻轻一抖
满身的雪粒连同远方一起,交给了独自守候的拴马桩
明明刀已入鞘
为何风霜还在过招?
也不是没有阳春三月,窗子里含着雪,青草离离的指尖
趁折在地上的柳条未生根,须尽快,赶往下一座短亭
从未料想,在崔护遇见绛娘的地方,遇见一片竹林
那里还堆放着贞元九年落款的诗句
武侠早年中过陶潜的毒,自此,逢着句读
拔刀便砍
刀声惊动了风,惊动了竹林
惊动了早在夏天就遇到一场雪的女侠
女侠,她比武侠更武侠
如果三百招分不出胜负
那么刀光剑影就失去了意义
女侠的师承好风骨,要么杀死你,要么再陪你走七千里
七千里好远
够昆仑的风到祁连打几个来回
够錾了银的酒壶装进沿途好多名字
喝什么名字的酒,就赏什么名字的月亮
西凤月、古井月……
黄昏时分饮马
青骢不知深浅
从雅砻江一直喝到秦淮河
大明宫里的侍女一辈子也望不了这么长
免不了的,要自江南打马而过
纷沓的马蹄早就写好了结局
她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七千里好近,连同蝉声一起
她走得好清净
最后一行雁,早已过去
武侠固执地身着秋衣
迟迟不肯承认冬季
因为上一个春天遇见的人
入了冬
就再也不能寻觅
1996年生,湖南洞口人,现就读于广西大学。身为工科生,但有文学梦,17岁开始创作现代诗。曾获2017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六届野草文学奖诗歌组二等奖。
诗歌评论小辑
吴昕孺:祺圣或许是2018年湖南诗坛的最佳新人
从没见过祺圣,第一次读祺圣的诗。读第一首,我觉得惊讶。读第二首,我觉得很惊讶。读到第三首,我就忍不住打探,这是从哪里钻出来的一个小伙子,把诗写得这么好?原来,他是长沙理工大学无机材料专业的一个学生。他在诗歌中,将大量的无机材料转化为“有机意象”,如月亮、邮筒、墙壁、云朵、星空、雪野等,构筑出一座具有独特风致的诗歌宫殿。在我的视野中,祺圣或许是2018年湖南诗坛的最佳新人。
梦天岚:我会记住这个名字
一个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小老乡,能写出这样的诗着实让我感到惊喜。这十首短诗自然得像是作者信手拈来,又不是那么简单,举重若轻的语言、灵性飞扬的想象,以及对于尘世和人的命运的考量,显现出作者在诗写和思想上的早熟,这是要让许多写了几十年乡土诗的诗人感到汗颜的。,我会记住这个名字。
刘羊:他的诗意完全被月光照亮了
在近年的阅读经历中,尽管接触到不少早慧诗人的好作品,但祺圣的出现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这么多年来,我眼中的祺圣只是一个阳光帅气、活泼开朗的老弟,没想到他还有写诗的一面!最近他有两首诗在全国大学生诗赛中表现不俗,我第一时间读了这两首获奖作品,感到的确实至名归。比如,《轻如月光》中,作者从捉月、尝月、酿月到葬月、寻月,方寸之间闪腾挪移,尽显高超想象和潇洒身法,他的诗意完全被月光照亮了,可谓有如月神相助。《葬礼上的笑妇》则以全知视角和蒙太奇分镜头的手法呈现农村葬礼,既陌生又熟悉。以笑妇情节引出话外音,戛然而止,极具张力和深意。一个理工大学学子在学习诗歌写作的道路上沉潜其中,独来独往,这刚好赋予了他文学上的不凡气质。祺圣的出现让我们充满期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