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祝凤兰甄皓的其他类型小说《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全局》,由网络作家“令狐海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在岁月悠悠的长河中,有一道如璀璨星辰般的光芒,始终照亮着我的心房,那便是父母给予的爱。我的母亲,身材中等偏高,她的身姿犹如从古典画卷中袅袅走出的佳人。那优雅端庄的气质,仿佛与生俱来。她的面庞,恰似春日里绽放得最为绚烂的花朵,恬静与甜美交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母亲虽非名门之后,但她通情达理,言辞之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她的话语如春风拂面,能将世间道理以一种让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巧妙表达。在我们周围的村庄里,母亲就像是一位智慧的使者。每当有人因琐事争吵、道理混乱时,只要母亲一番劝说,那纠结的局面瞬间便能豁然开朗,道理也变得清晰明了。邻里乡亲对她赞誉有加,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敬重之情。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
《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全局》精彩片段
在岁月悠悠的长河中,有一道如璀璨星辰般的光芒,始终照亮着我的心房,那便是父母给予的爱。
我的母亲,身材中等偏高,她的身姿犹如从古典画卷中袅袅走出的佳人。
那优雅端庄的气质,仿佛与生俱来。
她的面庞,恰似春日里绽放得最为绚烂的花朵,恬静与甜美交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母亲虽非名门之后,但她通情达理,言辞之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她的话语如春风拂面,能将世间道理以一种让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巧妙表达。
在我们周围的村庄里,母亲就像是一位智慧的使者。
每当有人因琐事争吵、道理混乱时,只要母亲一番劝说,那纠结的局面瞬间便能豁然开朗,道理也变得清晰明了。
邻里乡亲对她赞誉有加,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敬重之情。
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
母亲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手中熟练地缝补着衣物。
她一边忙碌着,一边轻声细语地和奶奶聊天。“妈,您看这衣服补补还能穿,咱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奶奶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慈爱,“是呀,你这媳妇就是会过日子。”
母亲笑了笑,眼神中闪烁着温柔与坚定。那一刻,母亲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时光,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在我们家庭里,母亲是睿智的象征。家里但凡有重大决策、内部和外部的重要举措,以及面向亲戚朋友和社会处理各类事务时,父亲思考问题总是不如母亲全面具体,也不能像母亲那样处理得妥善得当。
所以在我们家,母亲承担着家庭决策人或主心骨的角色。
母亲没嫁给父亲之前,是奶奶当家。奶奶刚毅不屈,父亲也传承了她的这种观念。他们在族群和周围人群中给人一种自我封闭、不易让人亲近和接近的感觉。
而当母亲进入我们家后,改变了这种处事风格。
母亲渴望改变家庭对外交往的方式,她心中有着让家人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的强烈愿望。
然而,障碍却摆在眼前,父亲和奶奶的自我封闭观念根深蒂固。但母亲没有放弃,她开始积极行动。
母亲善于与族人和同一区域或生产队的人加强联系、沟通交往和交流,让他们能理解和接近我们家,使我们家与他们成为朋友。
母亲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我们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母亲是外公外婆的独生女,在她那一代人中没有哥弟姐妹,是独生女的情况非常少见。
而父亲除了两个妹妹外,也再没有同胞亲人。所以我们家就没有什么主要亲戚。
虽然在新社会共产党领导下人人平等,但社会上的不平等才是常态,不公正才是人间正道,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事实。
母亲也看清了这样的现实,在小甄庄,同族同根的兄弟们,多年以来,一直欺负我们这一家孤儿寡母。
尤其这同是长门一家的从大爷爷到二伯父一直如是。
母亲渴望为家庭寻找更多的支持和依靠。
障碍是家庭的孤立无援。于是,母亲经过反复思量后建议父亲:“我们可以向古人那样选择结认一两家异姓兄妹,处好了,会比同族同姓兄弟姐妹更亲更好。”
父亲采纳了母亲的建议。此后,在母亲的操控下,就和同生产队的邢庄两家姓邢的人家结拜为异姓亲戚。
母亲心中充满期待,她积极地与邢家的人交往。
有个叫邢长征的,为人忠厚本份。一家人和我父母性格相似,母亲就主动认他的爱人为姐姐,我们小时候习惯于叫她为大妈妈,她们一家也视我们一家为亲人一般。
虽然相距一河之隔,然逢年过节经常和我们家走动。
还有个叫邢长志的人家,其家属凌凤欣比母亲大概小六七来岁。母亲也主动与她结交为异姓姐妹,母亲认凌凤欣为妹妹,我们称其为二姨娘。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这两家人像亲人一样关心和维护我们家。
经父母这样精心谋划,以诚相待,用心相处,我们家在生产队里,做人不再被欺负,做事不再被算计、家庭生活在生产队获得了相对平等或优势的状态。
但好景不长,在“文革”期间因甄家和邢家之间的帮派斗争,迫使这异姓亲戚再无法维持下去。
加之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离间而造成破裂,且彼此反目。
尤其在“文革”后期邢长志成为生产队干部后他还刻意对我们家进行了打压甚至迫害。那是后话。
我的父亲,性格直爽明快,坦诚实在。
他明事理、讲情理,平日里虽言语不多,但一旦开口,必定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父亲生性刚毅,在他的心中,自己仿佛就是正义的化身,对于那些不正派的人,他绝不接近,在他眼里,他们就是小人。
同时,父亲又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听闻谁家有困难,他便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全力相助。
记得有一次,东庄老张家说他家的屋顶漏雨了,父亲知道后,二话不说,扛起工具就匆匆赶去帮忙。
当他回来时,满脸疲惫,却带着满足的笑容。“能帮一把是一把,都是乡里乡亲的。”父亲的话语简单而朴实,却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
母亲缓缓地将口袋倾倒,那雪白晶亮的米饭如珍珠般璀璨,在昏暗的灯光下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几个孩子的惊呼声此起彼伏,“真香啊!妈妈我要吃。”年幼的我抢先喊道,急切的语气中满是孩童的天真与任性。
妈妈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轻声说:“别急,儿子,姐姐她们是大孩子了,不会抢弟弟你的米饭吃的。等妈妈挣好多好多的工分,生产队分好多好多的粮食,就让你们每个孩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每天都能吃到。
现在不行啊,生产队没分大米,这一点点大米是外公、外婆省下来给他们的外孙孙吃的。”这番话,看似对着我,实则也是说给两个姐姐听的。
大姐懂事地走到一旁,眼神中闪过一丝失落,但瞬间便被坚强取代。她深知,作为姐姐,要让着弟弟,这是她的责任。
二姐却还在锅台边,贪恋地闻着那一小瓷碗米饭的香味,鼻翼微微翕动,仿佛要将那诱人的香气全部吸进身体里。
妈妈将那比拳头稍大一点的小瓷碗递给二姐,叮嘱道:“迎男呀,你小心地喂你弟弟,可别烫着他,饭太少了,你可别吃噢!”接着转脸对我说:“小皓啊,姐姐要是吃你的饭,你就喊妈妈噢。”说完,小瓷碗便稳稳地落在了二姐的手里。
妈妈去忙她的事了,二姐端着瓷碗,一口一口地喂着我。
米饭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似是世间最美的味道。二姐的眼神中满是温柔与关爱,她小心翼翼地吹着米饭,生怕烫着我。我张着小嘴,如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等待着二姐的投喂。
彼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产队每个月仅仅分一次粮食。稻子价格低廉,山芋萝卜却成了主食,三斤山芋萝卜抵得上一斤稻麦。地里收获寥寥,生产队分到家的粮食大多是山芋萝卜,只因数量多,能勉强填饱肚子,所以社员们宁愿要山芋萝卜萝卜,也不要一斤麦子或稻子。每次分粮食,都要到大队去拿一张支条,若没有支条就分粮食,那便是私分。
私分的生产队,队长、会计以及领导班子可要挨批斗,没人敢冒这个险。我们的生产队靠近公社所在地的集镇,得益于这地理优势,也因公社、大队干部要面子做样子的需求,每月都能按时分粮食。一般离公社远的大队,一个月的粮食仅能吃十到十五天,剩下的日子,就野菜野菜、榆树皮、驴蒿根充饥,否则连稀汤都喝不上。
就算是公社机关所在地的大队,也时常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家当时有七口人,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和两岁的妹妹也有一份口粮。如此一来,我们家每月勉强能够维持二十多天。剩下的日子,全得靠父母想办法解决。本就是稀汤,又如何能省?总不能连稀汤都不喝了吧。
当时河口一带曾流传着“小甄庄一碗稀粥照见亲妈妈”这样的笑话。
勤劳朴实的父母,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我奶奶当时虽已和老姑姑单独过日子,但父母也不能不照顾她们),每天在生产队做完事收工后,都会一同前往离我们家大约三四华里路的东涧。
那东涧约有四千多亩的水面,是个低洼的天然藕塘、渔池。夕阳的余晖洒下,东涧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波光粼粼。父母的身影在那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无比坚定。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淤泥中,寻找着生命的希望。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它救活了周边无数穷苦人的性命。我的父母,便是这些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
在我的记忆里,每天晚上,父亲和母亲都会各自挑着一担生藕回来,倒在堂屋的大桌子下面。那生藕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饿了可以生吃,也可以放水里煮熟了吃,还可以在磨石上擦成藕浆,再煮成稀粥吃,它成了家里维持生命的主食。那时父母已有五个孩子,我和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刚刚出世的弟弟。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成了全家的宝贝。“惯得让人伤心,一家人谁也不能惹我不高兴”!用当时乡下人常说的话来讲:“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我要个头就不能给我个尾。”不光是父母这么做、这么想,就连家里的姊妹们也都深深知晓:皓皓是我们家的“宝”,他要是哭要是闹,大家都不得了。要想有好日子过,就得先把他哄好。
那时的我,并不清楚为何父母、姐妹们都对我这般好,事事都要让着我。但我知道,我的喜欢与不喜欢、开心与不开心,都能让他们格外在意。
有了这种意识后,我遇到不高兴、不开心的事就会大呼小叫。这样的心理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潜意识地存在着,却也因此成为了日后我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之一。
不过,那时候我时常要两个姐姐带着我玩,闹着让她们给我讲故事。她们总是编造一些鬼神谜语之类的来哄着我,我也特别喜欢她们。所以,每次不管是大姐还是二姐喂饭时,我都会叫她们吃一点,可若被父母看见了,就要被揪耳朵挨骂,甚至挨打。所以她们也不敢放肆地吃我的饭。
有一次,二姐喂我,我想听她讲鬼故事或者在大人不在的时候带着我一起玩耍,便叫二姐多吃点饭。结果我才吃了几口,妈妈见那瓷碗里的饭很快就没了,就猜测是姐姐吃的,就要去揪姐姐的耳朵。
我紧紧拽着妈妈说:“妈,姐姐没有吃我的饭,是我自己吃完的!”妈妈的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对二姐说:“妈妈错怪你了,妈妈也没办法啊”!
妈妈走后,二姐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亲着我的脸说:“弟弟,你真好。”那一幕,如同电影中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另一个人立刻接过话茬:“噢,他是咱们大队小甄庄甄成湖家的孩子,叫甄皓,今年才三年级呢。”
我的名字,恰似一阵温暖的春风,迅速传遍了整个河口公社。河口街头的宣传栏中,一篇关于我的文章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格外醒目。“三年级小学生甄皓,在良好的品德教育下,十一岁便知是非善恶,爱憎分明。
他自幼勤奋好学,不断追求进步。自八岁起,便努力学习知识,九岁时已能熟练掌握诸多经典篇章,并能灵活运用所学。
从特定的时间起,他用心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在学校各班介绍体会,每一次都能使听众深受教育与鼓舞。
在每一场交流活动中,他都能极为熟练地背诵经典内容,其积极进取的事迹相当突出,正因如此,县广播站对他的事迹以及全部报告进行了播放。”
这篇文章,成为我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从一个普通孩子,一跃成为全公社乃至全县的榜样。然而,这份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沉重的枷锁。
自此,我处处以出类拔萃的先进人物标准要求自己,绝不能与普通孩子等同。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那个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孩子,而是肩负使命与责任的榜样。
我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先进人物的标准。
在学校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老师看着我,眼中满是期望,仿佛我是一颗即将绽放光芒的星星。
同学们则充满敬佩,他们的目光如同温暖的阳光,让我感到既自豪又压力巨大。我成为班级班长,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可这份荣耀让我倍感压力。
我不能犯错,不能有丝毫懈怠,因我代表着学校的荣誉,是全体学生的榜样。我每日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敢有丝毫放松,生怕表现不尽人意。
每当我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的讲课声,心中总是充满了紧张和不安。我知道,我必须时刻保持专注,不能有任何分心。每一次考试,我都像是在战场上作战,小心翼翼地答题,生怕出现一点差错。
在家中,父母为我骄傲,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希望我继续保持优秀,为家庭争光。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院子里。我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愧疚。
我明白,他们的期望出于对我的爱,可这份爱却让我沉重。我不能像其他孩子般任性,不能有小脾气。必须时刻保持稳重成熟,做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每当我想要放松一下,玩一会儿游戏时,心中总会想起父母的期望,于是又默默地拿起书本,继续学习。
在社会上,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走在街头,总有人投来羡慕目光,有人主动打招呼,询问学习情况。
阳光洒在街道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可这份关注让我不自在。我仿佛失去自由,失去属于自己的空间。
不能像其他孩子自由自在玩耍,不能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必须时刻注意形象,做符合社会期望的好孩子。
每次出门,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整理自己的衣服,确保自己的形象得体。我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随意奔跑,生怕引起别人的不满。
担任计工员后,我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犹如守护着宝库的卫士一般,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徇私情。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田野里的庄稼都被晒得有些发蔫。社员们正在插秧,二姐甄迎男也许是被这炎热的天气影响,在插秧时偷偷懒,动作变得迟缓起来。我看到后,没有丝毫犹豫,严肃地对二姐说:“二姐,你这样插秧可不行,得返工。”二姐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满是不可思议:“弟弟,你怎么这么较真呢?就这一次,大家都累了。”我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二姐,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我今天对你放松了,以后怎么去要求别人呢?”我的公正无私如一阵清风,吹过生产队的每一个角落。社员们看到我的做法,纷纷点头称赞,说我是一个好计工员,让他们无法作弊。生产队长甄盛明也对我表示赞赏,他拍着我的肩膀说:“甄皓啊,你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有你这样公正的计工员,队里的风气肯定会越来越好,我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啊。”
我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生产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如同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如碎金般洒落在大地上,形成一片片美丽的光影。方广田主任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了我家所在的那个简陋的小院。院子里,几只小鸡正欢快地觅食,为宁静的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
方主任轻轻敲了敲我家那扇有些破旧的门,清脆的敲门声在院子里响起,仿佛是命运的叩门声。我打开门,看到是方主任,心中涌起一股惊喜和敬意,赶忙把他迎了进来。
方主任坐在那张微微摇晃的凳子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许和鼓励,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的梦想。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我看出你是一个有追求、有志向的好青年。在如今的年轻人中,像你这样有坚定信仰,有吃苦耐劳精神,有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品格,有谦虚谨慎、勤奋学习的欲望,有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性格的人,确实难能可贵。我在历次会议上表扬你、夸赞你、推举你,都是发自内心的。”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举荐,能让你尽快过渡到大队主要干部的领导岗位上。大队书记宫礼宽同志让我先来和你沟通交流一下,听听你的想法和打算。”
我坐在方主任对面,心中充满了感激。我坦诚地对方主任说:“方主任,我高中刚毕业不久,在生产队参加劳动锻炼的时间也不长,却得到了您和大队干部们的信任和重用,我真的非常感激,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会把你们的帮助和关怀当成动力,一如既往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努力打拼,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出优异的成绩,不辜负领导们的期望。”
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在此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如果有机会,继续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因为我现在经常觉得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还不够,工作效率不高,力不从心。以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是适应不了不断变化的形势的,更谈不上有多强的工作能力了。我希望在接受您们培养教育的同时,积极劳动锻炼,利用晚上的时间补习文化知识。努力在接受贫下中农教育满两年后,能有被推荐报考大学的机会,哪怕是社来社去的大学也可以。如果在这期间能应征入伍参军,我也愿意站出来让祖国挑选。”
在记忆的深处,有一段岁月如同一幅充满波折的画卷,缓缓展开,诉说着那些遥远的故事。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被历史铭记的过去。
那是一个秋后,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温暖的阳光倾洒在乡间小路上,如同金色的纱幔,轻柔地覆盖着大地。路边田野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像是在向大地感恩,又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丰硕成果。
放学路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什么。他们的声音如同欢快的小鸟,在空气中回荡。我好奇地凑过去,想一探究竟。走近一看,原来是邢庄的邢长林拿着一只放大镜。邢长林比我大两岁,已有十四虚岁,而我才十二虚岁。他得意地举着放大镜,那模样就像一个骄傲的将军展示着自己的战利品。然而,他却不肯让我看,这让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
我自觉无趣,又毫无办法,便嘟囔了一句:“什么宝 B 东西,我不看了。”就在这时,邢长林突然转脸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枚徽章,并大声说道:“他说徽章是宝 B 东西。”正巧,同方向并行在路上的泽前大队社员马廷建听到了这句话。他立刻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严厉地问道:“是谁说的?”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我急忙解释道:“我是在说放大镜,没有说徽章。”可邢长林和其他几个孩子却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放大镜,只有徽章。
马廷建立即揪着我们几个学生返回学校,并向学校领导报告,说他听到我说了不当言论。回到学校后,邢长林和其他几个同学意识到如果坚持说没有放大镜,问题会很严重,于是立即改口说确实有个放大镜,而没有徽章。这件事也就暂时过去了,学校也不再追究。
然而,当我中午回家吃完饭再回到学校时,邢长林又主动去找老师报告,坚称他拿着徽章给我看时,我脱口而出“宝 B 东西”。这下问题变得严重了。老师和学校领导找到我,让我承认此事。我当然不会承认,因为这根本不是事实。我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冤枉。学校老师们谁也不敢轻易表态如何处置,只好重新组织调查组,进行详细核实调查。
我的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愤怒。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与邢长林无冤无仇,他为什么要陷害我呢?那委屈如同潮水一般,不断地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感到无比的痛苦。愤怒则像燃烧的火焰,在我的心中熊熊燃烧。我仿佛看到自己被一团黑暗笼罩着,找不到出路。
经过一番调查,我终于明白了邢长林中饭后改口作伪证的原因。原来,这一切都源于生产队的派性斗争。邢长林和邢长治是堂兄弟,邢长治当时在我们生产队任生产队长。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前,我母亲还曾认邢长治的夫人为异姓亲戚,我们也曾叫她二姨娘。但在特殊时期初期,邢长治夫妇在别人的挑唆下,加上邢甄两庄的派系斗争,二姨娘竟然在邢长治的指使下,找了个机会与我们家无情地翻脸。
后来经过调解,双方又言归于好。可邢长治气量极小,也没什么头脑,却满肚子坏点子。春天的时候,父亲为证明平二爷爷没有带枪投敌,让他们邢庄及邢氏陷入被动难堪的境地。邢长治作为队长,觉得很没面子。夏季麦场失火事件,虽然我们家赔了不少钱,但他仍不满足,因为母亲既没有坐牢,也没有被打成坏分子游斗。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机会。他费尽心机让邢长林改口陷害我,想把我打造成像祁放一样的“问题人物”,以泄他的私愤。
学校经过反复调查、多方取证,最终没有采信邢长林反复无常的口供,也没有对我采取任何毁誉或批评指责性的言辞。曹建汉老师代表校方来到我家,与我的父母共同协商处理此事。最后,本着缓和气氛、对我成长有利的原则,建议我在家休学一个月。
在休学的一个月里,我的心情无比沉重。院子里,那棵古老的大树静静地矗立着,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时常坐在院子里,看着天空中的白云,思考着自己的未来。那白云如同变幻莫测的画卷,一会儿像奔跑的骏马,一会儿像飞翔的鸟儿,一会儿又像连绵的山脉。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遭遇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别人要如此算计我。
我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学校,继续我的学业,实现我的梦想。然而,邢长治并没有放过我。他又多次以邢长林的名义无中生有地写检举信诬告我,他自己也多次到公社相关部门口头举报我。他们编造谎言说:我在休学期间,拆了生产队广播上的磁铁石,并用手做成手枪的姿势,口说要“枪毙”广播,企图破坏宣传工具——广播,是个典型的小“问题人物”等等。并强烈要求公社相关部门把我抓起来游斗,像祈凤那样开除学籍,定为“问题人物”,很长时间内不得翻案。
公社相关部门派唐同志到生产队调查核实结束后,找到我的父亲说:“你们生产队派性斗争太厉害了,都祸及到子孙后代了,真没意思。不过你以后要加强对你儿子的管教,再这样下去,以后要倒大霉的了。”我父亲无奈地说:“别人总是编造‘莫须有’的罪名栽赖我的孩子,其实什么事都没有!”唐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没有事实,但对方拉了一帮人,这些人都这样说,还有人作证。我心里明白,你这儿子有血性,将来会有出息,但我也看出,你们生产队确实有人在算计这小孩子哟!我姓唐的带人来查这个案子,重事实,重证据,现在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定案。但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啊。也不可能每次都是我姓唐的带人来调查呀!俗话说‘三人成虎’啊,现在不都是这样吗?”
当时的我不明白什么叫“三人成虎”,父亲也不完全理解是什么意思。时至今日,我才深深地体会到这可畏的“三人成虎”,它害惨了多少无辜的人啊。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三人成虎”的现象屡见不鲜,它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我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父母和我都成为了受害者。这件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谣言和诽谤。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恶意所伤害。夜晚,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为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思考着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知道,我不能被这些挫折打败,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和谐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以史为鉴,深刻反思过去的错误,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教育后人,让他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我们也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常常回忆起那段岁月,心中感慨万千。那些曾经的苦难和挫折,如今都已成为了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和正义。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