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景隆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结局+番外大明第一公李景隆朱元璋》,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开局就死了爹?”郑乾看着面前铜镜之中,那张十分俊朗,却又格外陌生的脸。就这样一动不动,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叫郑乾,这是他离开孤儿院时给自己取的名字,寓意挣钱,挣大钱当人上人。但现实是,从他步入社会的那天开始,一直到昨天之前,他都只是一名勉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最底层.他做过力工,送过外卖,送过快递,摆过地摊....他一直努力的起早贪黑的辛苦的劳累的工作,就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可以凭借自己的付出过上好日子。可现实是,他始终一直在最底层徘徊,比没有回报让他感到愤怒的是,没有希望。于是他累了,暂时放下了对美好生活的痴念。选择当了一名最不起眼的,南京钟山岐阳王李文忠墓园的保安。但谁知道,上天居然跟他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夜班巡逻完毕,...
《结局+番外大明第一公李景隆朱元璋》精彩片段
“开局就死了爹?”
郑乾看着面前铜镜之中,那张十分俊朗,却又格外陌生的脸。就这样一动不动,看了好几个小时。
他叫郑乾,这是他离开孤儿院时给自己取的名字,寓意挣钱,挣大钱当人上人。
但现实是,从他步入社会的那天开始,一直到昨天之前,他都只是一名勉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最底层.
他做过力工,送过外卖,送过快递,摆过地摊....
他一直努力的起早贪黑的辛苦的劳累的工作,就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可以凭借自己的付出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是,他始终一直在最底层徘徊,比没有回报让他感到愤怒的是,没有希望。
于是他累了,暂时放下了对美好生活的痴念。选择当了一名最不起眼的,南京钟山岐阳王李文忠墓园的保安。
但谁知道,上天居然跟他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
夜班巡逻完毕,一觉睡醒之后,竟然成了大明王朝开国六公之一。自小被明太祖朱元璋当成亲儿子养的亲外甥,世袭罔替曹国公李文忠的嫡长子,李景隆。
他的祖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最为敬重的二姐,大明帝国曹国长公主。
祖父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视为亲兄长的姐夫,大明陇西郡王李贞。
灵堂棺椁中那位,是他的亲生父亲,大明王朝世袭罔替曹国公李文忠,追封岐阳王。 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大明帝国开国功臣第三位。
在元朝末年,天下大饿殍满地的岁月之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童年少年时,正是靠着他姐姐姐夫的救济,才能免于饿死。
洪武皇帝曾在晚年回忆,有年春节,家里穷得锅都揭不开,父亲长吁短叹母亲偷偷落泪。正在一家人绝望的时候,他姐夫挑着担子带着自家牙缝里省出来的粮食,走了三十多里地,顶风冒雪给他们送来了过年的口粮。
而他的父亲李文忠,更是被朱元璋从小当成了亲儿子一般培养,且倚为臂膀。
~~
“呵!”
抚摸着自己那张青涩的脸颊,郑乾的嘴角带上几分复杂的玩味的笑容。
“李景隆?未来的大明帝国曹国公....”
“这个身份倒是不错呀?一生下来就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一生下来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生下来就是人类最顶层....”
“老天...”
郑乾抬起头,看着窗外摇曳的树影,苦笑道,“你是不是看我前一世活的太苦了,所以这一世给了我这么一个高高在上人中龙凤的身份?”
“呵呵!”
随即他又笑了几声,再看向镜子自己那俊朗的面容。
“大明帝国世袭罔替曹国公?你虽生下来就拥有一切,可在历史上却是个著名的绣花枕头,草包将军,二五仔,被万人唾弃千夫所指背负万古骂名的大明战神一代目呀!”
郑乾虽没什么文化,但因为在李文忠墓园工作的原因,对于李家父子的生平却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建文帝朱允炆小时候就是在李景隆的陪同下长大,表兄弟之间虽差着十来岁,但情同手足。
不然在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建文帝也不会同意先后让李景隆统领近乎六十万大军,北征平叛。而且在一败涂地之后,没有任何处置,连他手指头都没动一根。
而在李景隆成年之后,对他寄以厚望的朱元璋派,多次派他去边关学习练兵打仗。甚至一度在大明帝国风头最盛的燕王朱棣麾下。
朱棣是他的表叔,他在朱棣身边的日子里,朱棣对他也是百般呵护。
曾有人戏言,曹国公李景隆是燕王的义子!
可以说李景隆前半生,风光无限,简直就是命运之子!
但他的后半生,却晚景凄凉不胜唏嘘。
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他李景隆背叛了自己的表弟建文帝朱允炆,带人打开了南京城门。
朱棣登基为帝,先是封他为靖难第一功臣,后又各种无以复加的奉赏。大明帝国世袭罔替曹国公,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位列,大明帝国文武百官之首。
但随后,他又被朱棣褫夺爵位,圈禁抄家。
家族荣誉与他的人生一块儿颜面扫地。而他也在众叛亲离之中,圈禁憋屈而死。
“既然我成了你,那我就会变成更好的你!不,是变成更好的我!”
郑乾昂起头,缓缓走到铜镜跟前,看着镜子之中自己的眼睛。
“我不会辱没你的姓氏,不会辜负众多人对你的期望和厚爱,更不会让你在史书上留下千夫所指的骂名!”
说完,他低下头整理下自己的衣襟,转身欲动。
但下一秒他再次停住,再次转头。
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微微一笑,“再见郑乾!你好,李景隆!”
~~~~
三月的风带着几分清冷吹过,吹得廊檐下的白幡轻轻晃动。
往日窈窕的枝叶,如今化作摇曳的鬼影,挂满院墙。
此时的曹国公府再无往日的富贵和恢弘,只剩满目萧索凄凉。
“少爷,有宾客上门了!”
崇礼堂外,响起李家亲卫统领,跟着李文忠南征北战的老兵李老歪的声音。
“知道了!”
随着李景隆一声应答,吱的一声,房门被推开。
“少爷!”
李老歪上前一步,拉着李景隆的手,不断的打量着他,哽咽道,“听说您昨晚昏厥了,您没事了吧?少爷,老爷刚走,您万不能再有个好歹。咱们李家上下几百口人,都指望着您呢!”
“我没事!”
李景隆看着对方通红的双眼,握紧他的手,“李叔放心,我扛得住!”说着,叹口气,“走,随我去迎客!父亲生前最重礼数,万不能怠慢了客人!”
忽然之间,李老歪觉得自家少爷好似哪里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但到底哪里不一样他又说不上来!
好似,曾经那个高高在上的少爷,一夜之间长大了!
曹国公的府邸极大,从李景隆所住的崇礼堂到李文忠的所在的灵堂,需要穿过两个跨院,两条长长的回廊。
走着走着哭声越来越近,廊檐下的灯火还在,映照出一张张惨白的脸。
灵堂前人影闪现,不断有人面带戚容进进出出。
“来了!”
李景隆刚走到灵堂前,一群熟悉的面孔就围了过来。这些人或是他李景隆自小到大的玩伴,或是家中亲朋故友,也都是京城之中,大明开国勋贵之家的二代子弟们。
“我昨儿晚上当值,得着信儿就赶紧从宫里过来了!”
为首之人身材魁梧,比旁人高了一头,二十多岁的年纪却一脸的络腮胡,身上穿着盔甲。
此人乃是故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小名毛头。
“兄长....”
李景隆刚开口,直接被常茂攥住双手。
后者咧下嘴,低声道,“估摸着老皇爷和太子爷,这一时半刻的也就到了!宫里头昨晚上郭老侯爷在,接着你家的报信儿,老侯爷当时吓了一个跟头!”
“二丫头,你也知道我这人不会说话,反正有什么事我能帮手的,你尽管开口,跟谁客气也别跟我客气!”
常茂身后,另一名年轻人也跟着低声道,“我来的时候路过信国公家,几名老侯爷的车马已经在那了!估计这会也在来你家的路上!”
这人也二十出头的年纪,方长脸儿,眉毛淡。
此人姓曹名泰身上袭着宣宁侯的爵位。他父亲当年是李文忠的副将,跟着李文忠北征塞外的时候壮烈战死,两家的交情非比寻常。
“来之前我们哥几个商议了!”
常茂又道,“这几日就住在你家,你家里男丁少,你俩弟弟也岁数小,有些跑腿的迎来送往的事儿,我们哥几个帮着你办!”
“兄弟们!”
李景隆抱拳,“我这先谢谢了!”
常茂瞪眼,“你这说的什么话?什么谢不谢的?”
曹泰也道,“咱们谁跟谁,你怎么这么外道呢?”
这边正寒暄着,忽然身后传来一阵铿锵的脚步。
李景隆回头,就见管家带着数名武夫,大步流星的往这边赶。
“哎呦,我舅舅来了!”常茂咧嘴道。
李景隆定睛一看,为首之人,赫然就是永昌侯蓝玉。
李景隆拿着汤匙的手一顿。
他自然明白毕氏这话的含义,李文忠之所以壮年重病,其实多多少少也是因为心中悲愤所至。
李文忠是洪武皇帝的亲外甥骨肉至亲不假,但他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导,为人方正,在很多事上多次触怒洪武皇帝。
尤其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谋逆案,因为此案洪武帝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满朝文武公侯将相无一人敢开口劝诫。只有他李文忠多次上书,上书朱元璋不要杀功臣,不要滥杀无辜。
以前一些小事,朱元璋不跟自己的外甥计较,但这件事上朱元璋忍无可忍。
怒斥李文忠,咱诛杀叛逆与你何干?
李文忠直言,你把这些开国功臣都杀光了,将来谁来为国效力,保卫朱家天下?
朱元璋大怒,你小子敢跟你舅舅这么说话,信不信我连你也杀了?
李文忠梗着脖子,你杀!
朱元璋一怒之下,直接让锦衣卫把李文忠关入大牢。
其实朱元璋的恼怒是有道理的,在他看来我是你舅舅,你是我外甥,你得跟我一条心呀!我要杀人,你得帮着我杀呀,你怎么还拦着我呢?
而且要知道,在胡惟庸案爆发的前一年,朱元璋已经让李文忠掌管五军都督府了,等于把大明帝国的军权都交给了自己的这个外甥。
为啥让外甥掌兵权?就是因为放心!就是因为这是朱元璋在杀功臣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后手!
可谁能想到,他最信任的外甥,居然跳出来反对他,跟他对着干!
当时马皇后尚且在世,朱元璋处理了李文忠之后回到宫中,见马皇后独自垂泪。
马皇后对朱元璋说,听说你要杀保儿?乱世之中,你家几十口 都死了,如今所有的亲戚晚辈之中,就只有保儿这一个男丁你也要杀?
闻听此言,老朱也是潸然泪下。
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罚李文忠削去官职,让他闭门思过!
但李文忠似乎没能理解舅舅和舅母的一片苦心,闷闷不乐心中满是愁绪。后第二年又赶上他视若亲母的马皇后病故,在双重打击之下也一病不起,最终英年早逝撒手人寰。
~
“哎,你爹就是性子执拗!”
此时,毕氏又幽幽叹道,“人呀,太执拗了不是啥好事!”说着,再次看向李景隆,“儿呀,你今日倒是让娘刮目相看了!”
说到此处,苦笑一声,“好似变了一个人似的!”
李景隆低头,慢条斯理的吃着碗中的疙瘩汤,“哪变了?”
“你以前呀....有些轻佻!”
毕氏又道,“太子爷也说了,你今儿比以前稳重了许多!”
“皇上说了,人不经事不成人!”
李景隆放下手中的汤匙,“父亲走了,如今这家里,儿子是年岁最大的男丁,不稳重点,这个家怎么撑得起来?”
毕氏欣慰的点头,“是呀,这个家你得撑起来!”
说着,顿了顿,“这个家得交给你!”
说到此处,她轻轻拍手。
紧接着曹国公府的大管家,捧着一摞账本,躬身从外进来。把账本放在桌上之后,又悄声退下。
“母亲,这是?”李景隆疑惑道。
“咱们曹国公的家当!”
毕氏指着最上面的账本,“上面是咱家还有多少结余,中间是今日京城各家勋贵送来的奠仪账册!”
李景隆翻开账本,刚看了两行顿时微怔。
“府中银库,有银子一万七千两...”
“铜钱,两千三百贯..”
“各色金银器皿六十套..”
“布库,有棉布两千匹,绸缎五百....”
“京城外有庄田两千亩...”
“前门大街有铺面七处..”
“盱眙老家,有祭田五百亩,山林三百亩....”
李景隆忍不住开口道,“咱家....就这点家底?”
这些东西放在普通人家,确实是天文数字。可放在三代都被追封为王爵,世袭罔替的曹国公家,显然有些太...不够看了?
“咱家还能有多少家底?你爹那人你又不是不知道?”
毕氏摇头苦笑,“他那人...本就视钱财如粪土,又不像旁人那般,能拉下面皮来做些伤天害理的事儿!这些年靠的就是那些死俸禄!”
闻言,李景隆心中感慨万千。
作为大明帝国开国六公之一,他不像其他出身草莽的淮西勋贵那样,打到哪抢到哪儿!眼里只有黄的金子,白的银子!恨不得给自己家里抢几座金山!
其麾下的军队可谓是秋毫无犯,所有的战利品也都赏给麾下的有功将士,他绝不私贪私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
李景隆想起一句台词来,心中苦笑,继续翻动账本。
“嘶...”
第一行就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魏国公徐家,郑国公常家,宋国公冯家,卫国公邓家,信国公汤家送来的奠仪是每家都是两千两。
江夏侯周家,永昌侯蓝家,安南侯俞家,武定侯郭家等等侯爵之家都是奠仪一千两。
可韩国公李家一出手,就是整整白银六千两,外加绸缎三百匹!
“韩国公李善长?”
李景隆纳闷道,“他家怎么送这么重的礼?”
在他这具身体的记忆之中,李文忠和李善长的关系,好像没好到这个份上!
“我一个妇道人家哪知道?”
毕氏在旁叹气道,“这些奠仪,我都让人收起来了,是不能动的!往后这些人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吾的,咱们都得给还回去走人情的!”
“是,您说的对!”
李景隆又翻开最下面的账本,“这最下面的是什么账?”
“是这些年跟着你的爹南征北战,战死的部将名册!”
毕氏郑重的开口道,“你爹说,这些人是跟着他战死的,咱家 的军功,也是人家帮着出力的!所以不能对人家家里留下的孤儿寡母不管不顾!这些年来,他们的家人都是咱家在照应着!”
李景隆翻着账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人名,粗略一看不下百十多人。
“百户张荣...”
“总旗周孝先..”
“马队千户陈六..”
邓氏又看向李景隆,正色道,“做人呀,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言而无信。不管咱家的日子咋样,但这些人一定要帮衬到底。”
“哎,朝廷那点抚恤,给的那点田地,无非就是勉强饿不死罢了!够干什么的?婚丧嫁娶,哪样够呀?”
“哎,等到那些孤儿都长大成人了,咱家也就不用管了!”
李景隆合上账本,“您说的对,应该的!”
“往后,这个家就是你的了!”
毕氏似乎是说累了,站起身,开口道,“儿呀,记着!你爹刚强了一辈子,咱李家,万不能旁人家看轻了!”
说到此处,毕氏停步转身,直视李景隆,“既然你是李家的儿子,那这就是你的责任!你责无旁贷!”
是的,当你享受某种身份,或是某种特权的时候,那么你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
朱元璋喝完茶盏中最后一口苦茶,站起身来,“陪咱走一走!”
“是!”李景隆起身,跟在朱元璋左右。
闹市之中车水马龙,行人各色。有人悠闲有人忙碌,有人衣着光鲜,有人穷困寒酸。
各色人各色景,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画卷。
俩人就这么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正阳门附近。
大明的都城分宫城,皇城,京城,外郭。
正阳门正是京城和外郭的分界点。
正是五月好风光,而正阳门内外却烟尘滚滚。数不尽多少民夫打着赤膊,在城墙上下辛苦劳作。
阳光之下,民夫身上的汗珠清晰可见。而且随着民夫的动作,汗珠不断的从他们身上滚落......那画面就像是犁耙耕过农田,留下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京城已经修了十多年了,可还是没修完。”
朱元璋站在忙碌的正阳门下,抬头看着正在修建中的城门,低声道,“知道为什么吗?”
李景隆垂手在后,他不知今日为何老爷子会突然来找他,为为何又把他带到这。所以斟酌再三,开口道,“孩儿想,是不是因为国库没钱!”
“何止没钱....”朱元璋咧嘴一笑,“简直就是穷困潦倒!”
说着,又顿了顿,“你可知咱大明为啥没钱?”
“因为您从前朝蒙元手里接过来的,是个烂摊子!”
李景隆也抬头看了一眼正在施工当中,但已显露出巍峨模样的城楼,“蒙元末年天下处处饥荒,处处战乱,各省几乎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我中国,已成废墟!”
“现如今虽说我大明一统江山,但外敌仍在,须养百万强兵以保中原!”
“一面要养兵,一面还要宽待百姓轻徭薄赋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同时减免各省的赋税。如此一来,国库那点收益就入不敷出!”
“说的好!”
朱元璋赞许的点点头,“你这个年纪能有份见识,委实难得!”
李景隆忙躬身,“孩儿不敢当老爷子如此夸奖!”
“谦虚是好事,但年轻人太谦虚,就假了!”
朱元璋笑了笑,而后忽又叹气,“你都有这份见识,朝中的文武百官能没有吗?”说着,摇摇头,“今日咱看了你的奏章,心有所感!”
“谁都知道,咱大明如今百废待兴,还远远不是享乐的时候!可你看看这朝中的文武大臣,一个个的全是眼里只有金子银子官帽子!”
李景隆看了一眼,朱元璋身上很是陈旧的灰布袍子,上前搀扶着他的手臂,“老爷子,这边日头大,我搀着您去阴凉地方歇着!”
“不用你搀,咱还没七老八十!”
朱元璋甩开李景隆的手臂,走到林荫之间,就在几块摞起来的城砖上坐下,又道,“大明开国才多少年呀,功臣勋贵就开始纵情享乐奢靡无度....呵!甚至私下里,侵占田地矿山,搜刮民财!”
“二丫头你说,他们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李景隆沉思片刻,笑道,“孩儿觉得,这天下是您的天下,不是他们的天下,所以他们用不着像您这样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一般经营!”
闻言,朱元璋一怔。
半晌才微微点头,笑道,“嗯,是这个理儿!”
说着,又看看李景隆,“你父亲在的时候,总是劝咱要宽待功臣百官,不要动不动就杀人。为这事,我们爷俩没少拌嘴!你说,你爹说的对不对?”
“呃....”
李景隆微微沉吟,“在孩儿看来,父亲说的其实也是对的,他是希望您老人家别杀那么多人....”
说着,他看了看老爷子的侧脸,就见老爷子的眉毛已立了起来。
忙继续开口道,“但是,孩儿觉得,父亲是没您看的长远!”
朱元璋眉毛弯了下,“咱看的怎么长远啦?”
“您不是不想宽待他们,而是您....不能宽待!”
李景隆琢磨着措辞,“您不宽待,他们尚且如此,您要是宽待了,那咱们大明.....”说着,他低下头,“跟大元有什么两样?无官不贪,谁管百姓死活?无权不侵占,视百姓为牛马!”
“那您一刀一枪打下的这大明朝,不就是.....”
朱元璋面若沉水,“不就是什么?”
“不就是换了一批人,继续当老爷,继续欺压百姓。换了个国名,却换汤不换药吗?”
“至于说杀功臣?孩子说句咱们自家人之间的话!孩儿觉得,您老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朱元璋捋捋胡子,点头道,“说下去!”
“杀吧,外人说您老......”李景隆观察下朱元璋的神色,低声道,“说您老不近人情!可是有些人闹的过分了,不杀的话.....”
“说,磨磨唧唧的!”朱元璋不耐烦道。
李景隆道,“不杀的话,那别人都学着如此,朝堂不就都烂了?他们弄权结党,他们下面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个都是世袭的爵位,他们现在就开始鱼肉百姓了,那他们的儿孙将来也是朝廷的蛀虫,只有杀了才能永绝后患!”
“嗯?”
朱元璋双眼猛的一凝。
“孩儿也就是当着您老的面,在您面前才敢这么说!”李景隆忙躬身道。
“好小子!”
朱元璋笑了笑,“好胆子!”
“这是当着您的面,在您面前孩儿才敢这么说!”李景隆忙躬身道。
朱元璋站起身,眺望城头,“你比你爹强!”
李景隆又忙道,“孩儿不敢!”
“太子只给你了一个东宫勋卫的官职!”
朱元璋沉思片刻,又道,“低了,屈才了!”
“孩儿年幼,太子的是怕太过于拔苗助长!”李景隆又忙道,“再说孩儿自己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有本事有见识的人,当踏踏实实的从小做起,万一骤然身居高位做错了事,伤的是您和太子的脸面....”
“那是对外人!”
朱元璋大手一挥,“自家人就算做错了也没啥!”说着,顿了顿,“往后,你上午在东宫当差,下午去光禄寺坐衙!”
“啊?”李景隆一怔,“光禄寺?”
光禄寺就等于是大明朝的皇家大管家,典型的油水多权力大,光禄寺卿位列从三品,几乎就等同于封疆大吏。
朱元璋又道,“你年岁太小,就先....兼任光禄寺少卿吧?”
光禄寺少卿,正五品的文官职位,放在外地就是一个上等州府的一把手。
“出身好就是他妈的占便宜呀!”
李景隆心中暗道,“我一个十六岁的毛头小伙子,刚入仕途就跟市长平级了!不过老爷子这官职给的,也够随心所欲的了!”
“别嫌官小!光禄寺卿是凌汉那穷措大,他基本不管事儿,就是个甩手掌柜的!你先去历练几年!”朱元璋又道,“好好干,干好了咱再给你升官!”
“臣,叩谢....”
“行了行了!”不等李景隆行礼,朱元璋大手扯着他的胳膊,“天天磕头你累不累?你不累咱看着都累!”
人,都是分远近的。
常家也好李家也罢,淮西勋贵打断骨头连着筋,都是两三代人一块出生入死的交情。
可现在不是过去打天下的时候了,是朱家人坐天下的时候了。而且常茂也好,他李景隆也罢,也不是当年的常遇春和李文忠。
他们这一代人的富贵,一是父祖那辈的余萌,二是皇帝的爱屋及乌。
所以他们这辈人跟皇帝,肯定要比跟其他淮西勋贵更为亲近。
你一边享受着皇恩浩荡,一边再跟其他功臣勋贵亲亲热热,是不是有点吃里扒外?
再说也不是不让你跟他们亲近,而是要适当,更要拉开距离!
李景隆又心中暗道,“他这性格这么单纯,怪不得历史上落得个被贬蛮疆,英年早逝的下场!”
想到此处,他又看看常茂,心中涌起浓浓的不忍。
“历史记载,常茂是北征蒙古的时候,跟他岳父宋国公冯胜起了冲突,两人互相指责,然后被朱元璋夺了总兵印,发配边疆了.....”
“他这样讲义气没心眼的人,怎么会跟自己老丈人起了冲突?看来定是有隐情!将来.....我要是能拉他一把的时候,定要拉他一把!”
李景隆正想着,忽余光瞥见,不远处一名穿着茶色宫装的女子,带着一个六七岁大的男孩,正朝这边走来。
瞬间,李景隆脑中浮现出这女子的名字来,忙对周围道,“太子妃来了!”
他话音落下,就听身边的常茂却是不屑的撇嘴,“哼!”
来人正是太子妃吕氏,她身边那个孩子,正是她的儿子,太子朱标次子朱允炆。
“臣等,见过太子妃,见过皇孙殿下!”
等吕氏靠近些,李景隆带头,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吕氏在李景隆等人身前一米多的距离站住,笑盈盈的说道,“大热天的,你们辛苦了!”说着,转头对身后的嬷嬷说道,“传我的话给御膳房,一会给郑国公曹国公几位煮些绿豆汤。”
“臣等不敢当太子妃赏!”
见常茂在边上一言不发,李景隆只好开口。
“曹国公这话说远了...”吕氏掩嘴笑道,“咱们亲戚之间,何必那么见外!”说着,扯了一下朱允炆的手,“炆哥儿,叫人呀?”
朱允炆才六七岁大,但却跟小大人一样,抿着嘴颇为含蓄的对着李景隆颔首,“曹国公!”
“臣见过殿下!”李景隆继续俯身,不卑不亢。
他和常茂不同,常茂是故太子妃常氏的亲兄弟,所以常茂心中真正亲近的,只有常氏所出的朱标第三子朱允熥。
但真是以儒家礼法来说,朱允熥诞生的时候常氏还在,吕氏还是侧妃,所以朱允熥是嫡次子,朱允炆尽管年长,但却只能是庶长子。
不过随着吕氏被扶正成了太子妃,朱允炆的身份就盖过了朱允熥成了次子。但即便如此,朱允炆身上有这个嫡字,也颇为说不过去。
而且,他和常茂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常家是外戚,自然是希望自己家的外甥将来能身登大宝。
而对于李景隆来说,他李家是皇家的实在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姑表亲,谁当皇帝对他家来说都一样。
“这孩子怕生!”
吕氏笑笑,又对朱允炆道,“你忘啦,你小时候最喜欢缠着曹国公了....”
话音落下,李景隆的脑中浮现出一段往事。
前些年李文忠在的时候,经常带他进宫。大人们在商谈国事,他就在御花园中带着朱标的儿子玩耍。
不过那时候,他带的最多的却是朱标已经薨了的嫡长子,黄台孙朱雄英。”曹国公,听说你骑射很好!”
朱允炆清脆的童音响起,“改日得闲了,教我骑马可好?”
李景隆笑道,“殿下有所求,臣定然竭尽所能!”
他除了继承了这具俊朗的身躯之外,也继承了李景隆自小被培养的所有贵族技能。在所有功勋子弟当中,骑射绝对称得上是佼佼者。
“母亲,曹国公答应了!”朱允炆又看向吕氏。
吕氏笑道,“你呀,就知道玩!”说着,对李景隆笑笑,“那你们哥几个忙着,我先去里面等着太子爷!”
说着,牵着朱允炆的手,一步步朝弘德殿走去。
待她们娘俩走远了,常茂在旁又低声骂道,“娘的!”
“哥哥!”
李景隆看看左右,见其他侍卫都各回岗位,低声道,“注意言辞!”
“我注意他娘了个腿儿!”
常茂瞪眼,嘟囔道,“她成了太子妃了,她的儿子倒压在我外甥头上了!哼,你以前不在东宫当差你是不知道!他整天带着炆哥儿往太子爷身边凑,我外甥那边.....我他妈十天半个月都看不着一面!”
“哥!”
李景隆的声音之中,带了几分警告的意味,“莫忘了咱们的身份,这些话也是能说的?”
“妈的!”
常茂又骂,“我这也就是在你面前才说这些!”说着,又骂道,“妈的,我就是心里不痛快!”
说着,叹口气,“我妹子,还有大外甥,好端端的就没.....他妈的!”
陡然,李景隆心中一惊。
“好端端的就没了?”
“虽说古代孩子夭折是常事,可是朱元璋生了那么多儿子,哪个夭折了?哪个不是结结实实的长大,如今宫中还有几岁的小藩王呢,怎么偏就皇太孙夭折了?”
“再说历史上朱标也好几个儿子,偏就折了嫡长子?”
想着,他不敢再想了。
若是朱雄英不夭,铁打的皇太孙之位谁都夺不去!
若是太子妃常氏不死,凭借常家这样的军功豪门,还有一大批常家的旧部,以及其他淮西勋贵的支持,朱允炆打破天都争不过朱允熥。
“嘶....”
李景隆心中倒吸一口冷气。
又想起吕氏那张脸, 以及刚才朱允炆的话。
那话,是孩子能说出来的吗?
想来事先定是有大人教过的!
心中想到此处,他又忍不住看了看常茂的侧脸。”你瞅我干啥?”
常茂微微斜眼,“我脸上有花?”
“大哥...”李景隆正色道,“我还是那话,有些话心里清楚,但绝对不能说!”
“心里清楚还不能说,那还活着啥劲儿?”
常茂冷哼,也看看李景隆,忽的又是一笑,“你还担心我,你小子先担心你自己吧?”
“我?”
李景隆挺了下胸膛,“我担心什么?”
“你真当我憨?我是憨,但我不傻!”
常茂笑道,“太子妃刚才,怎么跟别人不笑呵呵的,就跟你和颜悦色的?炆哥儿怎么不让别人教他骑马,非要找你?”
“这.....”一时间,李景隆怔了下。
“而且!”
常茂压低声音,“你小子还没成亲.....你曹国公可是未来可期....说不定现在已有人惦记你的亲事了!”
“啊?”
李景隆苦笑,“不能吧?”
“呵!”
常茂一笑,“我把话撂这....”
话音落下,灵堂内外顿时寂静无声。
无论是一直没出声的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还是垂着手站在廊下的蓝玉常茂,心中都是惊涛骇浪。
世袭罔替的公爵还不够,老李家又要出一位王爵?
这些人又不约而同的看向跪着的李景隆,同时心中暗道,“以皇爷那亲亲之故的性子,以后对这孩子只怕会更好!”
“父皇所言极是,应该的!”
朱标在旁道,“表哥性子沉厚,文武双全,每战必胜,又从不居功!为我大明披肝沥胆,王爵之位名至实归!”
说着,他沉思片刻,“姑父(李文忠之父)的王爵是陇西郡王,按照如此...表哥的王爵冠以地名,该在凤翔。凤翔又名岐阳,儿臣以为表哥当追封岐阳王!”
“而且岐阳寓意聪慧美好,正和表哥的性子!”
“岐阳王!”
朱元璋沉思片刻,“好,岐阳王!”说着,他又摇头道,“不够,还不够!”
“儿臣以为以表哥之功,当配享太庙,肖像也供奉于大明功臣庙中!”朱标又道,“享受万世香火!”
“嗯!对,说的对!”
朱元璋再抬头,又看向李文忠的棺椁,“还有...继续拟旨,把你表哥赐葬钟山,就挨着咱的孝陵。我们爷俩,以后也能作伴!还有,下葬的规格,就按亲王的办!咱辍朝三日,以示尊荣!”
话音一落,周围文武百官又顿时暗暗心惊。
大明开国至今,功臣追封王爵不是绝无仅有的。但功臣的后事,以亲王的规格办理,却是独此一例呀!
“儿臣遵旨!”
朱标又道,“父皇,那表哥的谥号?”
“武...”朱元璋沉思片刻,“武靖吧!”
靖乃安定平定之意,这个靖字涵盖了李文忠一生,对内对外的赫赫军功!
随即朱元璋大手揉着太阳穴,“标儿,咱现在脑子乱,你来拟诏,说给咱听听!”
朱标深思,而后开口,“自古帝王创业,必有亲戚子弟委心效顺,以助兴隆之运,故生有爵禄之荣,没有褒赠之宠,斯古今之彝兴也。咨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同知军国事李文忠,乃朕姊氏所生,当朕起兵之初,尔年尚幼,能励志立功,佐朕开拓疆宇,所向克捷,威振遐方,民怀其惠。及天下宁谧,四夷来庭,厥功居多而小心勤慎,始终如一,其于甥舅之亲、君臣之义,能兼之矣,正期共享太平,夫何婴疾长逝,朕甚悼焉。生封公,死封王,已著令典,今特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以慰尔于冥冥。呜呼!尔能笃亲亲之义,成开国之勋名,播华夷,福及后裔,可谓死而不亡者矣。”
说着,询问道,“您看行吗?”
“行!出口成章,没白读书!”
朱元璋虚弱的说道,“就这么写!”
咚咚咚,又是三声重重的叩首。
李景隆大声道,“臣,代父亲叩谢皇上隆恩!”
“傻孩子!”
朱元璋苦涩的笑着,再次摸着李景隆的头顶,“人都死了,这些隆恩有啥用?咱给的再多,你爹也活不过来呀!”
“老爷子!”
李景隆抬头,郑重道,“自臣祖父始,李氏一门于乱世中残喘苟活朝不保夕。臣祖父昔年曾教导过臣,若没有您,就没有李家的今日!”
“若没有您的教导,父亲也不会成为大明良将。如今更是您,让臣之父,追封王爵,青史留名与卫霍并肩!”
咚咚!
再次叩首,李景隆大声道,“李氏一族何其幸焉?皇上天恩,臣满门上下无以为报,唯有谨记父祖教诲,承继父辈之志,以赤子之心回报陛下!”
咚咚!
“傻孩子!”
朱元璋轻轻拉起李景隆,动容道,“咱们是骨肉至亲,说这些干啥?”
说着,他又顿了顿,“标儿,再拟旨!”
“父皇您说!”
“李景隆,保儿之嫡长子!”
朱元璋指着李景隆道,“承袭保儿之爵,世袭罔替曹国公!”
李景隆忙推辞道,惊道,“臣尚且年幼...”
“等丧期一过。”
朱元璋摆手打断李景隆,“去东宫,到太子身边当差去!”说着,看向朱标,“保儿走的早,往后二丫头你要多费心!”
朱标点头,“应该的!”
说着,目光看向李景隆,又道,“二丫头今日看来,倒是比以前稳重了许多!”
“哎!不经事不成人!”
朱元璋感叹一声,撑着椅子的扶手起身,似乎想再去看一眼李文忠的棺椁,但终究是硬生生的忍住。
“咱回去了!二丫头....”
“臣在!”李景隆从地上爬起来,快步上前搀扶着朱元璋。
“记着,家里有难事儿,直接进宫跟咱说!”
朱元璋的脚步比来时慢了许多,原本高大的身形也显得有些无力。
“记着,你是长子,你爹不在了,长兄如父,你得把家担起来!”
李景隆低声哽咽,“是老爷子,您说的对!”
“哎!”
朱元璋走到门口,再次长叹。
“臣等恭送皇上,恭送太子殿下!”
灵堂外站着的文武群臣,又是齐刷刷跪倒一片。
朱元璋微微摆手,“都起开.....”
忽然,扶着朱元璋的李景隆就觉得老爷子脚步猛的一顿。
他缓缓抬头,就见朱元璋已眯起眼睛,冷冰冰的盯着跪着的几个人。
为首的是奉旨带着御医,负责给曹国公李文忠诊治的淮安侯华中。其余几几人,都是太医院的御医。
“前儿还跟咱说保儿见好!”
朱元璋推开李景隆的手,口中轻语,缓缓走到华中和几名御医面前,“怎么保儿突然就没了呢?”
华中和几名御医不敢抬头,几乎把头埋进了地中。
“臣...”华中颤声道,“前日是太医跟臣说曹国公见好,所以臣还禀告陛下...”
“嗯?”
朱元璋目光微转,几名御医的身子不可抑制的颤抖起来。
“回..回陛下!”
太医院院正颤声道,“前日公爷确实是病情好转了,可谁知昨日骤然恶化,且恶化之快毫无征兆,臣等束手无策...”
“哈!”
朱元璋一声冷笑,“好一个束手无策?救人你们救不了,人怎么没的你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着,戏谑的笑笑,“那咱,还要你们何用?”
骤然,周围又是一片沉寂。
灵台内外,所有的公侯大臣,全都屏声静气,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似乎生怕被牵连一般。
“皇....”
太医惊恐的叩首声中,朱标微微叹气,上前搀扶住朱元璋,“父皇,咱们先回宫吧!咱们爷俩在这,耽误宾客吊唁...”
“你少替他们打马虎眼!”
朱元璋冷声开口,朱标忙低头,后退半步。
“朴国昌!”
“奴婢在!”朱元璋身后,一直默不作声佝偻着腰的老太监上前。
朱元璋先是回望一眼灵堂,而后再次冷笑,指着几名御医,“他们几个狗东西,害了咱保儿性命,拉下去!”
“遵旨!”
朴国昌依旧佝偻着腰,无声的对院外摆手。
“皇上...皇上饶命...”
华中面如土色,磕头如捣蒜。
那几名御医或是魂飞魄散,说不出话来,或是连连叩首拼命求饶。
“皇上饶命呀!”
有御医对着朱标大喊,“太子爷.....太子爷,您救救臣等....”
就在御医呐喊之时,一队锦衣卫小跑着冲了进来,不由分说拽着这几名御医就往外拖。
灵堂内外一片噤声,无论是公侯还是将相,无一人敢抬头,无一人敢开口。
这一幕让李景隆暗暗心惊,心中暗道,“史书记载,洪武皇帝因为外甥李文忠英年早逝,迁怒于负责诊治的御医,所有给李文忠看病的御医全被被处死,而且就连负责人,功臣二代淮安侯华中,也被削爵流放....”
“洪武爷这脾气也太暴躁了,想杀人就杀人.....”
心中正想着,李景隆突然觉察到有两道目光看了过来。
下意识的抬头,心中又是一惊。
原来却是太子朱标,正不住的暗中对他打着眼色。
“他...什么意思?”李景隆心中迷惑。
忽然,就见太子朱标的眼神陡然变得严厉甚至带着几分苛责的意味。
“莫非?”
李景隆似乎有些懂了,心中暗道,“他是让我开口帮那些御医求情?”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