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吴维吕德兴的其他类型小说《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吴维吕德兴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指教”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吴维不待他爹说话,继续小嘴巴巴的道:“爹,你想啊,那码头上干活的都是一些苦力,大多都是附近村子上的人,他们有的人家家里会编草鞋,有的没有。而且他们干苦力最费鞋子,不可能每个都能穿的起布鞋,咱们家的草鞋他们肯定需要。”起初吴老三还没怎么在意,不过听到小儿子这么说却也上了心。他闲暇的时候也去码头卖过苦力,自然是知道那里都是些什么人,听到小儿子的话顿时反应过来,一巴掌拍在额头上。对呀,他怎么把码头给忘了。”想到这,吴老三立马起身,把摊位上的几十双草鞋收到筐子里。一旁的曹老头见到吴老三收摊,有些诧异。“老三呀,你这鞋子还没卖出去几双呢,咋就收摊了?”说卖出去几双还算说的好听的,他刚才可帮吴老三记着的,这草鞋将将就卖出去了三双。一双草鞋两个铜...
《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吴维吕德兴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吴维不待他爹说话,继续小嘴巴巴的道:“爹,你想啊,那码头上干活的都是一些苦力,大多都是附近村子上的人,他们有的人家家里会编草鞋,有的没有。
而且他们干苦力最费鞋子,不可能每个都能穿的起布鞋,咱们家的草鞋他们肯定需要。”
起初吴老三还没怎么在意,不过听到小儿子这么说却也上了心。
他闲暇的时候也去码头卖过苦力,自然是知道那里都是些什么人,听到小儿子的话顿时反应过来,一巴掌拍在额头上。
对呀,他怎么把码头给忘了。”
想到这,吴老三立马起身,把摊位上的几十双草鞋收到筐子里。
一旁的曹老头见到吴老三收摊,有些诧异。
“老三呀,你这鞋子还没卖出去几双呢,咋就收摊了?”
说卖出去几双还算说的好听的,他刚才可帮吴老三记着的,这草鞋将将就卖出去了三双。
一双草鞋两个铜板,总共六个铜板,减去两个铜板的进城费,还有一个铜板的摆摊费,他也就只落下三个铜板。
照他的意思,这吴老三何苦来着,去打个短工一天少说也得七八文,也比来这摆个摊挣得多多了。
听到曹老头的话,吴老三倒是也没跟他说,自个要去码头卖草鞋的事。
“这不家里小子吵着从来没来过镇上要逛逛,我便收早些,曹叔你忙,我就先走了。”
吴老三收拾好之后,就带着小儿子去码头,从这儿去码头倒也不远。
吴维虽然人小腿短,但他在筐子早已经坐了一早上,这会实在是不想坐,便自个走。
吴老三一只手紧紧拉着儿子的小手,就怕把人给弄丢了。
镇上时不时有拍花子出现,他可得小心一些。
好在吴维也知道,他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去码头卖家里的草鞋,路上倒也没有东张西望耽误工夫,都是快走着才能跟上他爹的步伐。
父子二人不多会的功夫就来到了码头,这会的码头刚刚来了两艘货船,一些汉子正光着膀子从船上卸货下来,看上去倒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模样。
在码头附近还有零星的小贩在叫卖自家做出来的吃食,不过大多都是一些粗食,将将能够填饱肚子。
也是,码头上做的大多都是码头苦力的生意,你做的好他们也没钱买。
至于说坐船路过的客人,人家都是去码头边上几家小食馆,或者是酒楼吃东西,哪里会看得起他们这路边的小摊?
吴老三倒是对码头熟门熟路,在一个地方把摊一摆,很快就有人过来打招呼。
“老三,你今儿怎么改行卖草鞋了?”
“王哥,这不家里做的草鞋多了,自家穿不完,我就拿一点出来卖。”
吴老三说着,顺手抄起摊位上的一双草鞋,就递给了王胖子。
“这都是我爹跟我二哥编的,王哥不嫌弃便拿去,穿好下次再来买,这双就当我送王哥的。”
“那哪行?”
“咋不行,山上草多的是,编一双草鞋也不费多大事,王哥尽管拿着就是。”
吴维在边上看着,觉得他爹脑子还是挺活泼的,就是先前一直没想到。
王胖子推拒了两下见推拒不了,也就顺手接过别在了裤腰上。”
“那我就不客气了,我还有事要去找徐管事,改明咱们哥俩再好好说话。”
“王哥忙你的去。”
那叫王胖子的一走,看他走路的步子挺着急,确实是有事忙着。
不多会儿,又有三三两两的人过来跟吴老三打招呼,不过后面的人吴老三倒是也没大方到,再把自己家编的草鞋给送出去。
见他爹就这么坐在摊前等着人来问,吴维一想这也不行啊,照这样,家里这几十双的草鞋也卖不出去。
注意到两艘停在码头上的货船卸完货,看着那些个苦力都往这边过来,吴维小胸脯一挺。
“爹,你看我的,今儿保准把咱们家这几十双草鞋通通卖出去。”
说完也不带吴老三答应,小身子往摊前一站,张开嘴巴就开始吆喝。
“卖草鞋咧!各位路过的叔叔伯伯哥哥过来看看呀,我家的草鞋又好又便宜,一双才两文钱。”
吴维在现代的时候本就是艺考生,自然是有一把好嗓子,虽然穿到这里三年他也没有练过,不过遇到这种吆喝的事,现氏的习惯就带了出来,那嗓音又脆又空,传出去老远。
听到儿子的喊声,吴老三吓了一跳,他咋不知道小儿子嗓门这么大。
不过一想到自家婆娘那大嗓门,他倒是一点也不意外。
本来路过的那些人,听到吴维的吆喝声,全部都往吴老三的摊位看过来。
当中自然有认识吴老三的,便有人走了过来。
“三哥,你今儿咋卖草鞋来了?”
“嗨,这不是家里做多了穿不了,便拿出些来卖。”
问话的那人往摊位前一蹲,拿了一双草鞋就往脚上比划。
“别说三哥,你家这草鞋看上去就比俺们村里,其他人家做的要结实。给俺来两双。”
“成,我就给这就给你捆起来。”
听到有人买,不少路过的人都围了过来,在吴老三的摊位前挑挑拣拣。
吴维人太小,这么多人围过来,吴老三也怕自家儿子被挤出去,就把人一拉,拉到自己边上。
见人过来的不少,吴维倒也没再吆喝,乖乖的待在他爹旁边,就怕他爹一个不注意他被人给抱走了,到时候他可没地方哭去。
吴家人编的草鞋用料都很足,而且也结实,两文钱一双确实是不贵,不少人都买了。
家里的草鞋编的大多都是男款,一般人都可以穿,摊上的草鞋你一双我两双,很快就被卖光了。
吴老三心里喜滋滋的,看来这家里的草鞋还是拿来码头好卖,回去可以让爹跟二哥在多编些,然后拿来码头卖。
到时候他也不用特意摆摊,打短工的时候捎来就行,空闲的时候摆摆,肯定能卖完。
等卖完最后一双草鞋,吴老三喜滋滋的把摊一收。
“儿子,今天你可是出了大力,走,爹给你买肉包子去。”
“谢谢爹,爹对我最好了。”
父子两人高高兴兴的离开,只是他们没注意到,在他们不远处,一婆子跟一个汉子望着他们的背影。
清晨,一座破破烂烂的小院,院里静悄悄的,只偶尔传来几声鸟鸣。
右边第一间屋子窗户半开,从半开的窗户望进去,就看到床上躺着一白白胖胖的小婴儿。
小婴儿看上去一个月左右,双手双脚使劲的踢蹬,嘴上还不时吐着泡泡。
在床沿边坐着一妇人,正拿着针线弯腰低头,正在缝制一件小衣,料子看上去五成新,很显然是用旧衣服改的。
画面看起来是如此的宁静,只是忽略掉小婴儿内心的哀嚎。
“唉!”
这已经是吴维出生之后第两千零八百次叹气,别问他为啥记得这么清楚,问就是实在是太无聊,他觉得老天是在玩他。
他在现代本来是一名艺术生,勤学苦练多年,却没想到在艺考当天在路上出了车祸,整个人直接从车上被甩飞出去,顿时失去了意识。
等到他恢复意识的时候,就感觉他泡在暖洋洋的水里,然后就是一阵挤压,他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听到边上一个妇人的声音。
“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
妇人的声音听上去并不欢喜,只是在陈述一件事实。
吴三妹是村里的接生婆,要不是吴家给的银钱多,她今儿都不想走这一趟。
谁不知道村里老吴家一家子都是软蛋,别人家生儿子能顶门立户,到了这老吴家,生男生女也没个差别。
吴三妹随便把手上的小婴儿擦了擦裹上包被,拿上老吴家给的银钱,在老吴家人千恩万谢中走了。
当时的吴维听到声音的时候并没有多在意,可是等他试图活动手脚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这手脚就跟不是自己的似的,只能动一点点,他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
后来吴维还想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很快敌不过困意,不一会人就睡了过去。
也是过了好几天,吴维才弄明白,自个好死不死的,竟然了赶了个潮流,穿越了!!
不是,穿越就穿越,好歹让他借尸还魂呀,穿到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身上算咋回事。
看现在,他除了躺在床上能挥挥小手小脚,吐个泡泡,就连翻身也不能,自个的屎尿都控制不住。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吐槽老天爷,外加唉声叹气,叹命运的不公。
不过好在经过了一个多月,吴维也想通了,他小的时候爸妈早已去世,对他好的外公也在他出车祸前一个月没了,他在现代也没什么好牵挂的,穿到古代好像也没啥,这辈子他也是有爹娘的人了,既来之则安之吧。
又叹了一声气之后,吴维开始把目光看向窗边坐着的他娘身上。
刚出生的时候他看人都是模糊的,现在有一个多月,勉勉强强能够看清楚。
说真的,他娘王氏可不是个美人,人长的五大三粗,皮肤还有点黑,而且讲话嗓门也大,好几次他睡着了,都被他娘的大嗓门惊醒,不过好在这一世的娘对他还挺不错。
王氏一抬头,就看到床上躺着的小儿子,正直勾勾的盯着她,眼睛都不带眨的。
一开始的时候被自家小儿子这么盯着看,王氏心里还有点怪怪的,不过被盯着看的次数多了,王氏便自动理解为这是小儿子喜欢她这个当娘的,心里更是欢喜。
此时见小儿子又这么看着她,心中泛起一股暖意,脸上就带了笑。
“牛儿这是醒了。”
王氏说着起身,习惯性把手探向儿子的两腿之间,摸到一股湿意,顺手从旁边扯过一块尿布,快速把儿子身上尿湿了的尿布换了。
然后把儿子抱在怀里一掀衣裳,就把头往她胸前按。
吴维刚出生那会儿对于吃奶还有点抗拒,可是不吃又饿,现在一个多月早已习惯。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习惯性的张嘴叼住喂到嘴里的乳头,大口吮吸起来。
王氏抱着小儿子,见他吃奶吃的急,另外一只手有一下没一下的拍着他的包被。
“不急啊,咱们慢慢吃。”
等到喝饱了奶,吴维已经睡了过去。
喂好了孩子,王氏朝窗外看去,看着天也不早了,就把孩子放在床上出了屋,准备去灶屋做一大家子的吃食。
虽说她刚生产一个多月,但是村里人也没那么多的讲究,婆婆能让她在农忙的时候坐完月子,已经算是好婆婆了。
到了灶间,王氏熟练的起锅烧水,把早先发好的粗面捏成一个个馒头,放在蒸盖上下锅蒸上,又去后院拔了几棵白菜跟萝卜。
等洗净切好,锅上蒸的馒头也蒸好了。
就着蒸馒头的水把白菜给煮了,没办法,谁让吴家村这地方常年缺水,水都是省着用的。
白菜煮好之后,又把萝卜炒了盛到一个大盆里,这就是老吴家一大家子的午饭。
做好之后,王氏自个添了一碗,快速吃完就回了屋,见小儿子睡得香,又继续拿起旁边的针线活开始做。
不多会儿的功夫,王氏就听到院门那边传来动静。
吴三郎推开院门,习惯性的想朝院子里喊,只是一个娘字还没出口,就被旁边的吴大郎眼疾手快的捂住了嘴巴。
“你忘了昨天的事?”
经大哥这么一提醒,吴三郎才想起来上几次他回家把弟弟吵醒,娘拿着扫帚打他的场景。
心里忍不住一阵庆幸,要不是大哥捂住他的嘴,说不定这会儿他娘已经拿着扫帚追出来了。
两人先是去了三房的屋,推开门进屋,就见到三婶(娘)在做着针线活,床上的弟弟正睡得香。
两人来到床边,趴着稀罕了一把弟弟,实在是老吴家已经好几年没见到这么小的孩子了。
吴大郎和吴三郎之间相差四岁,吴大郎是大房的,今年十岁,吴三郎是三房的,今年六岁。
王氏见两人磨蹭半天不肯走,索性在一人头上拍了一巴掌,示意两人出去。
不过好在两人今天没犯错,这一巴掌不痛不不痒,就跟挠蚊子似的。
两人乖乖的跟着王氏出了屋子。
“娘,今天我没吵着弟弟。”
“嗯,你今天可算是长了记性,下次记着回来可别大喊大叫,把你弟弟吵醒了,娘可饶不了你。”
“我知道了。”
吴三郎嘴上应的干脆,却在他娘看不到的地方撇嘴。
娘还好意思说他,好几次他都见到,弟弟是被娘的大嗓门给惊醒的,只是他娘不知道罢了,他这一点随了谁,还不是随了娘。
“许哥,李哥,这是今儿的保护费。”
可哪知道吴老三递过去了,对方却没接。
姓许的推开吴老三的手,一脸无奈的表情。
“老三啊,咱们哥俩也是没办法,上面有规定,你家这保护费涨了,五个铜板可不够。”
吴老三一听,心里骂的有多难听,脸上就有多热情。
“许哥,这保护费咋说涨就涨了呢,先前也没听说啊。”
“规矩是我们老大定的,我们底下的人咋知道。”
“那我家的保护费现在是多少?”
“不多,也就二十个铜板。”
吴老三一听,脸顿时就沉了下去,从五个铜板涨到二十文,足足涨了三倍,这是看他们从乡下来的好欺负。
虽说这二十文他们家现在也不是给不起,但是他知道若是今儿把这二十文给他们了,说不定过几天又得涨价,这次看他们应的痛快,下次就不知道是多少文了。
照这样下去,他们还摆啥摊子。
“许哥,保护费也不是这么涨的啊,你说你涨个三五文我们也能接受,你这一下涨了三倍多,实在是太多了些。”
“上面就是这么个情况,要不你先把今儿的保护费给了,至于说你对保护费有意见,可以去找我们老大说去,跟我们可说不着。”
吴老二本来在帮忙,看到三弟跟那两人站在一起一直没过来,便走了过来,就听说涨保护费的事,也不高兴了,这不是妥妥的欺负人吗。
吴老三收起了笑,从怀里又摸出五个铜板,把十个铜板递过去。
“许哥,钱就这么多,要是行你就拿去,要是不行的话我也没办法。”
姓许的看吴老三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一巴掌就把他手里拿着的十个铜板拍到了地上。
“姓吴的!你竟敢跟我们作对,你也不去打听打听,南街这一块到底是谁的地盘。”
吴老二怕自己弟兄吃亏,赶忙上前跟吴老三站在一块。
而那边,王氏跟刘氏两人正忙着,倒是没太注意这边的情况,等她们注意的时候,两边已经打了起来。
许李二人管着这一块,像吴老三这样的刺头也不是第一次见,他们早就有准备。
许九把食指放在嘴里一吹,一声嘹亮的哨声传出去老远,不多会的功夫,街上又跑来五个大汉,七个人把吴家兄弟俩给围在了正中。
刚才许九被吴老三一拳打在眼睛上,这会儿青着一只眼睛,疼的龇牙咧嘴。
“兄弟们,通通给我上,好好给他们点苦头吃吃。”
“是,许哥。”
五个大汉全部都冲了上来,旁边不少摆摊的人见到这边打起来了,赶紧把自己的摊位挪到边上去,省得待会殃及池鱼。
王氏见了,放下手中的面团,操起擀面杖就冲了过去。
来买煎饼的客人们见了,全部都闪到一边去,说不定彪子的人过会还会来砸摊子,这在以前也不是没有的事。
这几个乡下人也是的,不就是加他们点钱吗,给了就是,这下好了,跟彪子的人对着干,以后在南街这一块怕是摆不了摊了,真真是可惜,这煎饼他们才刚吃上没几天,以后就吃不着了。
刘氏虽然是个老实的,但这会儿别人都欺到头上来,她也咬咬牙拿了扁担,拿着冲进里面就是一阵乱挥,直接来个敌我不分,吴老三也挨了她两扁担。
不过对方那些大汉挨的打可比他多多了,没想到大嫂打起架来还可以,以前怎么没发现。
家里现在有百十两银子,一下就去了差不多一半,虽说银子可以慢慢挣,但这银子是那么好挣的吗。
只是这样的想法,杨氏是万万不敢表现出来的,家里的两个老人可一点都不好糊弄。
这样的账杨氏算得清楚,吴维就更不用说了,皱眉担心家里银钱不够用。
不过幸好,大哥成亲最起码还得三年,然后到二哥三哥还得个五六年,到他时间就更久了,还有十几年时间,银子总是能够挣到的。
想通之后,吴维眉头舒展,想到以后自己单独一间屋子,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先前他都是跟着爹娘睡。
爹娘晚上有时候动静闹得太大,他睡在边上也是十分的尴尬。
可怜的他在现代母胎单身二十多年,临了临了,连姑娘的手都没有拉过,想想还真是亏得慌。
在吴家村建房可是大事,吴家建了三间。那你发我们的了,村长家外吴家村第一家盖砖瓦房的人家,老吴家怎么说也得摆几桌酒席
日子吴老头早早的就看好了,就在三天后,新房子一家人收拾了两天,等第三天就到了正日子。
村里办酒席,一般吃的是六菜一汤,幸好现在已经开春,菜园里最不缺的就是菜,倒也花不了几个钱。
花的大头就花在买肉上,吴老头一大早就跟二儿子推着板车,一起去隔壁村拉了半扇猪回来,这就足足花了家里一两银子,可这钱还不得不花。
你要是办的席面不行,村里人能一直说个好几年,他们可不想一直被村里的人说。
早上天刚蒙蒙亮,村里不少妇人就过来帮忙,虽说平时说些老吴家的坏话,但是吴家三个妯娌人挺勤快,村里不管哪家有事,她们都会去帮,今儿你要是不来,老吴家的人不说,村里人都会说你。
所以,基本上村里勤快的妇人都来了,只有那特别懒散不在乎别人说法的才没来。
但也不用担心,吃席的时候她们必到,这样的人脸皮已经跟城墙差不多厚,不在乎别人说啥,村里人早已经见怪不怪。
连话头子都懒得说到村里那几个懒货身上,一大群妇人在一起说说笑笑, 很快,六菜一汤就整出来了。
看时辰差不多,前院喊了一声开席,从各家各户借来的桌椅板凳就在院子里摆开,妇人们张罗着帮忙着上了酒席。
吴家村不怎么大,整个村里面的村民加起来也就五十多户,再加上大房二房两家的娘家人,老吴家一共坐了十四桌。
话说,这次老吴家置办的酒席还真是没得说,肉都是大块,菜的分量也是足足的。
村里先前办酒席的是吴赖子家,肉切成丝跟土豆炒在一块,里面的肉稀稀拉拉,素菜也装不满一盘子。
吴赖子家的酒度一直被村里人说到现在,这不今儿老吴家办酒席,村里人在夸老吴家的同时,又说到了上次吴赖子家办的酒席。
而吴赖子一家三口坐在桌边吃席完全没反应,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就好像别人说的不是他们,一家三口只顾着吃桌上的菜。
这样的好菜平时在家里可是难得吃,他们不趁现在多吃点,下顿还不知道得是啥时候。
终于等送走了最后一个村民,老吴家这才清静下来。
不过这会儿院子里全都是食物的香气,他看书都看不进去,索性放下书,也跟着来到灶门口扒着。
反正他现在还是个四岁多的小豆丁,这不是挺正常的事吗。
大郎倒觉得自个长大了,这会儿站在院子里帮家里劈柴,大妞也是个懂事的,正在帮家里喂鸡。
现在大妞大了,家里面的鸡大多时候都是大妞在喂。
几个小的好不容易挨到饭菜做好,眼看天也快黑了,就是迟迟不见爷跟爹他们一回来,几个小的在院门口盼啊盼,可他算是把人给盼回来了。
“爷,你们咋才回来,家里饭早早就做好了。”
二郎一下子就窜了出去,拉着他爷就往家里走。
吴维注意到他们的表情不对,不过现在他们不说也迟早会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家人就应该开开心心的。
吃饭的时候,家里男人坐了一桌,女人跟孩子坐了一桌。
只是大郎被叫到了男人那一桌去,用他爷的话说,就是大郎今年已经十三,已经是个半大小子了,以后就坐大人桌。
大郎听到他爷的话,只好端着碗去了大人一桌,不过话说。他还是更喜欢跟弟弟妹妹们坐一桌。
男人们那一桌今儿难得喝酒,一个个端着酒碗,就着桌上的菜下酒,气氛倒是不错。
而女人孩子们那一桌看上去就像打仗一样,女人们也不管,孩子嘛,难得吃点好吃的,谁家也都这样,最后还是王氏看不下去说了一句。
“你俩慢点吃,今儿咱们家的菜做的分量足足的,不着急把自己给吃撑,等会儿还要煮饺子。”
听到等会还要煮饺子,二郎三郎吃饭的动作便慢了下来。
“娘,今年的饺子是啥馅的?”
三郎觉得要是跟往年一样是大白菜馅,里面掺点猪油渣,那他还是现在多吃点菜吧,一会儿就少吃几个饺子。
“今年的饺子是纯纯的猪肉馅,里面就放了点葱花。”
一听到这,三郎便犹豫了,到底是要多吃点桌上的菜,还是要留着点肚子一会吃猪肉馅的水饺。
最后想来想去还是顾好眼前,水饺待会再说,立马又跟着二郎抢一块红烧肉去了。
看到二郎三郎这副模样,王氏一阵头疼。
这两人也不比大郎小几岁呀,今年都十岁了,怎么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点都不稳重,看着还没四郎稳重。
只是今儿是大年三十不好训人,王氏到嘴边的话又给咽了回去。
算了,以后再说吧,今儿就让他们过个好年。
一家子开开心心吃过年夜饭之后就开始守岁,其实也就一家子在堂屋里点了个火盆,围着火盆一边聊天,一边说着明年的收成,乡下人没那么多讲究。
“,今年这雪迟迟下不下来,估计明年的小麦收成没有去年好。但这不是老吴家现在最担心的事,而是刚才吴老头带着三个儿子去村长家串门的时候,村里好几户人家都在,还说起了明年官府招壮丁的事。
每家每户每年必须要出一人,前两年吴家村运气好,分到他们村头上的活,不过就是一些修桥铺路的活计,没什么危险,去的人虽然累了些,但是好歹没什么危险。
可是今年听说官府要清清河的淤泥,估计周围十几个村的壮丁都要去,清淤泥这可是要人命的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