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如意李健安的其他类型小说《农门小娘子:我家夫君超旺家 全集》,由网络作家“冷香忆”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如意心里轻叹一声,秀眉微挑,微笑道:“娘说的对,好歹是肉。”做不了卤猪肉,那就做炒肥肠卤猪肝心腰卖,少赚点比一个铜钱赚不了强。“今个你们就想法子把猪下水猪蹄都收拾出来,不然放到明天就坏了。”赵氏对这些收拾起来很费事吃起来还有臭味的猪下水不感兴趣,丢下一句就回房去继续安静的绣花。天气晴朗,下午堂屋光线充足。赵氏常年绣花,视力不太好,需要拿得很近才能看清楚。赵氏的绣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绣出来的东西比不得县城里绣娘绣的,却比寻常人家的女子绣的好,能拿到县城的布铺去售卖。家里每年一成的收入就来自她的绣花。眼下她有了身孕还能绣绣,过几个月生了娃做月子绣不得,出了月子要带娃也绣不得,前前后后半年,家里就得损失一百多个铜钱。她有心想教宝贝女儿学...
《农门小娘子:我家夫君超旺家 全集》精彩片段
李如意心里轻叹一声,秀眉微挑,微笑道:“娘说的对,好歹是肉。”做不了卤猪肉,那就做炒肥肠卤猪肝心腰卖,少赚点比一个铜钱赚不了强。
“今个你们就想法子把猪下水猪蹄都收拾出来,不然放到明天就坏了。”赵氏对这些收拾起来很费事吃起来还有臭味的猪下水不感兴趣,丢下一句就回房去继续安静的绣花。
天气晴朗,下午堂屋光线充足。赵氏常年绣花,视力不太好,需要拿得很近才能看清楚。
赵氏的绣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绣出来的东西比不得县城里绣娘绣的,却比寻常人家的女子绣的好,能拿到县城的布铺去售卖。
家里每年一成的收入就来自她的绣花。
眼下她有了身孕还能绣绣,过几个月生了娃做月子绣不得,出了月子要带娃也绣不得,前前后后半年,家里就得损失一百多个铜钱。
她有心想教宝贝女儿学绣花,这可是门手艺,学会了到了婆家每个月能赚到二、三十个铜钱,全家上下都会高看一眼。
起初宝贝女儿是愿意学绣花的,后来被扎得满手是血,就不肯学了。
她看出来宝贝女儿在这方面天赋不高,只要求会做衣服被褥。
三个月前,宝贝女儿摔了一跤之后,更是不愿意学习绣花,只要拿针久了不是头痛就是眼睛困。
她就不再强求,每天让宝贝女儿绣半个时辰就行了。
今个她是在做绸布上面绣荷花。
绸布绣好花了就能够做成香包、手帕、扇面等,比光卖绸布利润高得多。
李家非常穷哪有绸布,这是从镇里布铺拿回来的,按照掌柜的要求在上面绣花样,然后如期送回去。
绸布精贵,赵氏在镇里布铺绣了十几年的花,每回取绸布,仍得付一定的押金。
她手里的半尺正方形的低等绸布,就得押两个铜钱,如果绣坏了或是遗失损坏了,拿不回押金不说还丢了信誉。
在她全神贯注绣花时,李如意与四个哥哥收拾猪下水及猪蹄忙得不亦乐乎。
村里的人都知道用盐、玉米面能把猪大肠清洗干净,不过舍不得,李家也是如此。
李如意知道用草灰也能清洗猪大肠的法子。
厨房的灶里就有草灰。李健安按照李如意的法子把草灰掏出来与猪大肠拌在一起,双手不停的揉搓几分钟,用水冲洗,反复几次,直到洗干净腥臭味变淡。
洗净的猪肥肠全部被李如意切成四分之一寸的段,全部丢进锅里干炕,把肠里的猪油都炕出来。
猪肥肠非常油腻,竟是炕出了一海碗的猪油。
“猪油是好东西,可以用来炒菜,也可以烙饼。”
“想不到猪肥肠能炸出这么多的猪油。”
一段段的肥肠被炕的微焦,油亮亮,将家里酒坛里只剩个底的黄酒全部倒进去,肥肠的腥臭气彻底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浓郁的肉香,而后放入盐,再把切成薄片的蒜丢进锅翻炒至熟,最后放上葱花。
香喷喷的炒肥肠就好了。
李如意用筷子夹了一段肥肠尝了一下,没有放辣椒味道差了些,不过很解馋。
她给四个哥哥每人夹了一块尝尝,在看到四人惊喜的表情之后,当即下了个决定,“用家里的小碗盛肥肠,看能盛几碗?”
十斤的肥肠收拾完,炕出水和油之后只剩下七斤左右。
李家的碗都是粗瓷,青、黑色都有,大大小小的有二十几个。
李如意说的小碗一个能盛半斤的炒肥肠。
李福康麻利的盛出十碗,高声道:“妹妹,家里的小碗没了,用大碗盛行吗?”话还没说完,口水就从嘴角溢了出来。
李英华、李敏寒站在一旁死死盯着炒肥肠,也是一个劲的猛咽口水。
“不要用大碗盛。”李如意瞅了瞅锅里的炒肥肠,大概还有两斤,“肥肠还剩下这么多啊。”
李敏寒指着李如意的嘴角嘻嘻笑道:“妹妹,你流口水了。”
“咱们把这锅里的炒肥肠都吃了。”李如意羞得脸微红,转身去拿木盆装炒肥肠。现在她与家人缺肉缺油水缺的都患夜盲症了,等会就吃一顿肥肠解馋增加营养。
李健安瞟了一眼灶上的十小碗肥肠,心里有疑惑,不过眼下还是赶紧把肥肠吃到肚子里再说。
赵氏在堂屋早就闻到香味,开始还不敢相信,直到李敏寒激动的跑过来收拾饭桌,李如意把一盆油亮亮香喷喷的炒肥肠端上桌,这才相信儿女不但把猪下水收拾出来了还做成了美味。
李敏寒喜滋滋大声道:“娘,妹妹做的炒肥肠极好吃,你快尝尝。”
赵氏盯着炒肥肠,觉得肚子里的馋虫都要爬出来了,连忙把手里的绣活拿回卧房,回来坐下与五个儿女一起吃肥肠。
光是肥肠,没有主食也没有汤,可是谁也没有觉得油腻。就这样,六个人将一盆两斤的炒肥肠吃光,相互对视,均是一脸的满足。
“娘,妹妹还用肥肠炸出了一碗猪油。咱们家还有十碗炒肥肠。”
“刚才妹妹说她等会儿就把其它的猪下水都卤出来。”
李福康、李敏寒满脸欢喜围着赵氏说话。
赵氏吃饱了困意上来,要去睡觉,夸赞了五个儿女几句,就回了卧房。
这下,李健安方问道:“妹妹,你刚才让我们把肥肠盛出十碗,是放着每天吃一碗吗?天气太热,可放不了十天。”
李如意刚才吃炒肥肠的时候就想好了,便道:“大哥、二哥,我正要跟你们商量关于一件事。”
两个少年不约而同的问道:“什么事?”
李敏寒在厨房洗碗不在堂屋。李英华却是在堂屋扫地,听到这里抬起头来望向李如意。
李如意缓缓道:“你们上午挑百斤柴去集市走了近十里路已经很累,可是现在天气太热,这十碗炒肥肠放不得,麻烦你们辛苦一趟,这就把肥肠拿到县城城门外面去卖。”
她凭着原主的记忆知道每天傍晚县城城门外面有个小集市,那里不收税,不过集市的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时辰。
肥肠是白得来的,就是用了一点点的盐、黄酒,一家人已经美美的吃了一顿,剩下的十碗炒肥肠,只要能卖出去,那就是纯利润。
至于人工,这里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可以忽略。
炒肥肠基本上是无本买卖。
“富人不见得大方,穷人不见得小气。”李如意说出这句话,问道:“咱们家要盖房,得管人两顿饭,要不给马姨银钱,让人去她们家吃饭?”
赵氏苦笑道:“你马姨的厨艺还不如我。”
“蒸黑面馒头、煮鸡蛋、青菜玉米面粥总能做好吧?”
赵氏露出笑容,“那能。是个人就能。”
李如意接着缓缓道:“我都想好了,给干活的人每顿吃四个黑面馒头、一个煮鸡蛋、一碗青菜玉米面糊糊。”
李健安惊诧道:“那每人每天可就是两个煮鸡蛋了!”
李如意道:“让他们吃了鸡蛋就好好给咱们家干活。”
李英华从厨房里面探出脑袋,问道:“娘,我们家什么时候开始修建房子?”
赵氏的目光在长子与宝贝女儿身上打转,再一次问道:“这么大的事真不等你爹回来办了?”
下午,赵氏就派李健安去把丰氏请到家里说了要修建房子的事,最后道:“你家认识的人多,材料什么的你家帮我家买,我家绝对信任你家。修建房子的人工也你家帮我找,我家给每人一天九个铜钱、包两顿饭。”
丰氏心里无比的震惊欢喜,连忙道:“我说妹妹,你找我可就找对了。你放心,最多半个月,肯定给你把房子修建的坚固结实。”
赵氏又把马氏请来,把给建房短工的饭全部包给马氏,当场付了马氏二百个铜钱。
大热天,王海满头大汗的从外村收了白面、鸡蛋回来,一进家门听丰氏说了李家要修建房子的事,惊得半天合不拢嘴,缓过劲来定定瞧着丰氏问道:“卖饼这么赚银钱?”
丰氏低声道:“赵氏悄悄跟我说,卖饼赚不了多少,都是辛苦银钱,这盖房的银钱是贵人赏的。她们家怕钱多乱花掉,干脆修建房子。”
王海想到昨天晚上去李家,堂屋四个角落都沥沥啦啦的漏着雨,房子落败的不行了,再不修建可就出大事,点了点头道:“赵氏做的对。”
丰氏问道:“锅里有我熬的菊花茶,你喝不喝?”
“菊花茶?”王海知道家里有茶,那也是去年的茶叶,就是最普通的砖茶,把碎茶叶烘干合成砖块形状,一两需三个铜钱,用来款待有身份的客人,可没听说过菊花茶。
丰氏有些得意的解释道:“李家给的菊花茶,山里的菊花晒干,用开水冲泡喝,能解暑还能明目。”
王海喝了一大碗温热的带有淡淡花香的菊花茶,觉得身体的燥热都少了些,就出门去找族人买建房材料。
不到半日,李家要修建房的事就在礼村传遍了。
“镇里建房一天八个铜钱,还不管饭呢。李家建房给人每天九个铜钱还管两顿饭。”
“赵氏真是胆大,李山不在家,她一个妇人就敢修建房子!”
“我家那口子已经去里正家里报名给李家修建房子。”
“李家发达了,做吃食买卖才几天,就有银钱修建房子!”
一群人在村口的榆树下谈天,人人都在说李家修建房子的事。
“金鸡镇的刘大人昨个今个两回到李家,听说贵人爱吃李家的饼,特意买了八百张。”
“谁说的八百张,明明是一千张。”
“什么一千张,明明是五千张,不然李家哪来的银钱一夜之间就能修建房子!”
“李家的饼是什么做的,就那么好吃,连贵人都要买五千张吃吃?”
这些村人越说越玄乎,明明是八百张饼,不到一会儿功夫就传成五千张,也不想一想,五千张饼得烙多长时间,李家就一个灶眼,一个晚上时间能烙得出来吗。
丰氏把红布塞进赵氏的手里,“这布是送给我将要出世的小侄子的,也不多就是三尺,我的一个心意。”
赵氏一摸布就知道是棉的,镇里布铺的棉布一尺四个铜钱,三尺就是十二个铜钱,喜道:“你太客气了。”
李英华、李如意揣着盛着白水的碗,从飘散肉香味的厨房出来去了堂屋。
李如意微笑道:“姨、燕姐,请喝水。”
丰氏好些天没看到李如意了,见小女孩容貌清秀,就算穿着宽大不合体的衣裤,也看得出干净利索,夸赞道:“听你娘说你的厨艺高超,做出的饼神仙都想吃。你可真是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
李如意特意朝容貌十分普通的王燕笑了笑,“我娘每回从你们家回来都跟我夸燕姐绣活做的好呢。”
丰氏有些自豪的看了自家女儿一眼,“我们燕儿做的绣活拿到布铺去卖,一个月赚的银钱够养活她自己还富余。”
王燕羞得低下头,轻声道:“我的绣活也一般。”
赵氏笑道:“如意,回头你跟你燕姐学学做绣活。”
李如意把水放在王燕面前的桌上,然后双手在赵氏面前晃了晃,“我这手是握粗粗的擀面杖的,可拿不了细细的针。我可学不了。不过,我可以找燕姐玩。”
王燕觉得李如意说话很有趣,抬头笑道:“好。”
丰氏便道:“你们一个会做饭,一个会绣活,都是好孩子。”
李英华心里琢磨丰氏母女来的目的,退出堂屋仍去厨房,锅里炖着卤猪肝、心、肚、肺,肉的香味能把人馋死。
一会儿,李如意面无表情的进了厨房,站在板凳上面,掀开锅盖,拿锅铲把锅里的猪下水翻个边。
李英华扭头瞧了一眼堂屋那边无人,低声问道:“妹妹,丰姨来咱们家干什么?”
李如意把锅盖盖上了,俯在李英华耳边小声道:“丰姨打的好算盘,想让咱们家以后只从他们家进白面鸡蛋。”
李英华问道:“他们家有那么多的白面鸡蛋吗?”
李如意接着道:“他们家打算从外村收白面鸡蛋再卖给咱们家。”
李英华瞪眼急道:“我们家可以自己从外村收白面鸡蛋啊。”
“我们家没有那么多的功夫,也没有那个人脉。”李如意通过今天的事,倒是对丰氏母女高看一眼。
李英华连忙道:“妹妹,我们有的是功夫。今个大哥、二哥去做买卖,我与四弟可以去外村收白面鸡蛋。明个我们倒过来。”
李如意缓缓道:“你们都去外面了,谁来保护我跟娘啊,还有家里的菜地谁来弄,水谁来打?再说了,你们身上带着银钱去收白面鸡蛋,万一被坏人盯着拦路抢劫怎么办?”
李英华苦笑道:“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本来就是有道理。”李如意又小声道:“里正家要分家了。”就是因为丰氏要跟赵氏说王家分家的事,她才离开堂屋不听人家的家事。
李英华惊诧道:“丰姨能同意分家?”
李如意点点了头,“丰姨说想开了,还是早点分开过的好。”
李英华低声道:“其实丰姨小看了志高哥。”
李如意好奇的问道:“此话怎讲?”
“志高哥给我说,他从今年起给书铺抄书,每个月能挣二百多个铜钱,够束脩费了。他就算以后考不上秀才,也能凭着抄书养家。”李英华见李如意不以为然的样子,特意道:“志高哥今年才十二岁,比我只大一岁。”
“他能想着挣银钱补贴家里就是好的。”李如意的原身对于王志高没有什么印象。她来到礼村都一百多天了,也没见过王志高。不过,冲着王志高能够不读死书,知道靠写字赚银钱,就觉得这个少年是个好的。
大周国的徭役征兵、征壮丁都以户为单位,一户出一人。
打个比方,王海家要是大分家,三个儿子各成一家,徭役时就得出三人,要是小分家,三个儿子还算是一家,徭役时只用出一人。
李英华道:“娘,王里正那么聪明的人,肯定是小分家。”
李福康点了点头,有些佩服李英华的聪慧,“嗯。三弟说对了,王海家就是小分家。”
李英华望着李如意道:“小分家的话,以后志高哥考取功名,只要考上秀才,王海家一大家子都能免了徭役,还能把田地挂在他的名下免税。”
接着,李福康把打听到的王海家分家的细节说了一遍,让李如意想不到的是,王海一点都不偏向继室及未成年的儿子、女儿,做为继母的丰氏及她的两个儿女没有得到过多的财产,甚至比两个成年的儿子分到的少。
赵氏面色凝重,十分感慨的道:“你们丰姨命苦,她原来是个健康的人,瘟疫那年逃难时从山上滚下来脚跛了,不得已嫁给王海当两个成年儿子的继母,现在终于分家了,也没得到啥好处。”
李福康嘀咕道:“我刚才特意去王海家瞧了,昨个还是三进的院子,现在不知是谁把连接各院的走廊用草泥封住,第二进、第三进的围墙各打通一块当成门。反正我瞧着不但乱还难看。”
“封了走廊好,各过各的,谁也不打扰谁。”赵氏起身,“我去瞧瞧你们丰姨。你们等着过一会儿过来买白面、鸡蛋。”
“娘,你别去王海家了。”李福康摸了摸脑袋,低声道:“丰姨在跟王里正吵架。”
赵氏轻叹一声,只能又坐下。
李如意提醒道:“娘,我们跟丰姨买白面、鸡蛋就是对她最大的帮助。”
赵氏立刻朝三个儿子道:“那你们快去,见到你们丰姨,替我问候几句,她要是难受就来家里坐坐说说话,就是吃顿饭也行。”
一会儿,三兄弟回来了,说是丰氏母子三人来李家吃晚饭。
赵氏担忧的问道:“她情况如何?”
李福康幽幽道:“丰姨眼睛哭得红肿,我们今个比平时买的白面、鸡蛋多,她也没有笑。”
李如意怕赵氏为此事伤神,柔声道:“娘,丰姨家也是吃两顿,她说了晚上来咱们家,到时你见到她,好好安慰就是。”
李健安从村外的菜地干活回来了,手里竟是提着一条两斤多鲜活的大草鱼,进了院子就去杂房找了木盆倒了水,把草鱼放进木盆里面,“妹妹,几天前你医好了小柿子,他爹今个在河里捕到四条鱼,把最大的草鱼给我了,说是谢谢你,就不亲自送到咱们家了。”
小柿子是个三岁小男童的小名,秋天山里野柿子红时出生的,就叫小柿子。
小柿子的爹就是王海的堂侄王夏至,王族的族人,礼村的村民。
王夏至水性很好,每年夏天天天去方圆百里的河里捕鱼,或吃或卖。
北方的河少鱼少,会吃会做的人更少。草鱼、鲤鱼在县里、镇里卖一斤四个铜钱,比蛋、肉便宜。
两斤多的草鱼价值十个铜钱,对于礼村的村民来说已是很好的礼物。
“你有没有问小柿子的包下去没有?”李如意自杂屋走出,身上带着淡淡的草药味道,看到木盆里挣扎要跳出来的一尾草鱼,心里想着晚上做红烧还是清炖草鱼?
李健安笑道:“我问了。小柿子脸上被大马蜂蛰的包下去了,前个跟他娘去了姥姥家。”
李英华指着被笼罩在夕阳下的大山,“对。红土就在咱们村的山里面。”
王志高起身道:“咱们这里的冬天太冷且漫长,要是火炕好用,我会说服我爹在我家也砌上。”
李敏寒一直都很信任李如意,这回也一样,自信的笑道:“好不好用,过几天你来我家看就知道了。”
王志高环视四周,问道:“你家打的摇井在哪里?”
李英华有些自豪的道:“摇井在前院。你刚才路过摇井,竟然没有瞧到?”
王志高又跟着两人回到前院,见离厨房不远的地上挖出了一个坑,大概是怕人晚上看不见掉进去,现在用石板封着坑面,“摇井打了多深了?”
李英华摸摸鼻头,“两丈,听你的两位族叔说再打一丈就能出水。”
“我们族的水井也是打了四丈就能出水了。”
王族二十几家人共用一口水井。人多井水少,每家每天只能打两桶水。
本族的人用井水都不够,何况外族的人。
李家、许家等外来户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在河里挑水吃用。
再过几天,李家就不用再去河里挑水,而是独家用一口摇井。李家人每每想至此就很是自豪。
月上梢头,李健安、李福康从县城小集市回来,饼卖完,可是带回来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今个长平县令走了,县里近千百姓自发送他五里路。”
“长平县令不是调走,而是告老还乡。”
“听说新来的长平县令是金鸡镇驿站站长郝大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都说郝大人会让衙役赶走全县的游商,以后县城外的小集市会没了。”
四兄弟都沉默了。房间里的气氛有些压抑沉闷。
“每天要少二百多铜钱的收入,这可如何是好?”赵氏满脸的焦虑。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县城里的买卖比金鸡镇的好,可是要做不了了。
李如意缓缓道:“小集市没了就没了,我们家可以走进县城交一个铜钱的摊位税卖饼。”当游商不是长久之计,只是现在没有本钱,开不了店,只能等等再说。
李英华眼睛一亮,有些惊喜道:“对啊。我们可以去县城里面。”
李福康语气担忧的道:“县城里面有好多酒楼、面馆、酒馆,家家都卖饼,我们家要是进县城,饼能卖的出去吗?”
李如意笑道:“大哥,买我们家饼的主顾就是县城里的县民,只是他们走出县城到城门外,现在我们家走进县城卖,他们肯定还会买的。”
李福康嘻嘻笑道:“哦。对。妹妹说的太对了。”
李健安紧蹙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平凡的脸也因此变得神采奕奕,“我这一路竟往坏里想,钻牛角尖了,还是妹妹聪慧。”
李英华望着赵氏微笑道:“娘,你别担心,买卖有我们兄妹。”
“一人智穷,两人智短,三人智长,我们五兄妹齐心协力,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想到办法。”李如意挽着赵氏去洗漱。
如今赵氏白天在许家做绣活,晚上回来睡觉。
李如意兄妹就在李家一直守着。
李英华将黄昏王海、王志高先后来打听火炕的事说了,而后道:“大哥,明个开始咱们家就砌火炕。”
“好。”明个轮到李健安、李福康在家,正好可以观摩砌火炕。
李敏寒有些兴奋的低声道:“三弟、妹妹今个可会说了,他们已经跟王伯谈好了,若是火炕砌成功,到了冬天允许王族人去各村揽砌火炕的活,王族人每砌好一家,给我们家付一成的银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