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方正化顿时厉声喝道:“放肆,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赵老汉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小仙长,你可千万别乱说啊,这要是被官府听到,会杀头的!”云逍摇了摇头,不再出声。“云仙长,我先回了!”赵老汉心里有些发慌,起身就要告辞。“赵老伯,等一下。”云逍想起一件事,问道:“酿酒作坊里的酒,酿出来了吧?”赵老汉答道:“前几天就出酒了,等这几天,就拿到城里去卖掉。”村民的粮食有了结余,土豆、红薯和玉米,又卖不出去。于是,云逍教给了他们,以玉米、红薯、柿子等原料来酿酒。如今,大明的酿酒技术不低,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白酒了。然而,高度白酒的酿酒工艺,难度极大,所以,产量很低。也只有权贵、富绅,才能享用高度酒。至于寻常百姓,能享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和...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方正化顿时厉声喝道:“放肆,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赵老汉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小仙长,你可千万别乱说啊,这要是被官府听到,会杀头的!”
云逍摇了摇头,不再出声。
“云仙长,我先回了!”
赵老汉心里有些发慌,起身就要告辞。
“赵老伯,等一下。”
云逍想起一件事,问道:“酿酒作坊里的酒,酿出来了吧?”
赵老汉答道:“前几天就出酒了,等这几天,就拿到城里去卖掉。”
村民的粮食有了结余,土豆、红薯和玉米,又卖不出去。
于是,云逍教给了他们,以玉米、红薯、柿子等原料来酿酒。
如今,大明的酿酒技术不低,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白酒了。
然而,高度白酒的酿酒工艺,难度极大,所以,产量很低。
也只有权贵、富绅,才能享用高度酒。
至于寻常百姓,能享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和黄酒,就算不错了。
普通人用碗喝酒,有钱人却用酒杯喝,正是这个原因。
云逍教给村民的酿酒方法,是后世农村的土法,度数可以达到四十度以上。
光是酿酒这一项,就足以让赵家峪的村民,养家糊口了。
而云逍在酒坊里有干股,也因此,每年都能收益好几百两银子。
云逍吩咐道:“告诉甲首,卖酒的银子,不要购买年货,一两银子都不留,全部买粮食存着。”
“好嘞,小老儿这就去跟甲首说!”
赵老汉兴冲冲地走了出去,根本就不问是什么原因。
在赵家峪,云仙长的话,比圣旨还要好使,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云逍的安排,让崇祯十分不解:“赵家峪粮食充足,为什么还要购买粮食?”
云逍淡淡地说道:“这几天,京城就要出大事了,多购一些粮食,有备无患。”
崇祯越发的困惑,“京城能发生什么大事?”
“建奴在昨天,入塞了!很快,就会兵临京师!”
“到时候,京畿大乱,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肯定会粮价飞涨,赵家峪百姓的那点存粮,根本不够。”
云逍压低声音,神色极为凝重,语气却十分笃定。
“建奴入塞了?”
崇祯猛的站起身来,将身下的凳子,都撞翻在地。
方正化又惊又怒道:“你怎敢如此妖言惑众,就不怕被抄家灭族吗?”
崇祯摆摆手,急声问道:“朝廷在辽东、山海关驻守有重兵,建奴又怎么可能,入的了关?”
“城池、关隘,都是死的!而建奴,却是大活人!”
“奴酋皇太极,刚刚接掌大汗之位,久攻关宁锦防线不下,导致内部不稳。”
“皇太极为了稳固内部,于是兵行奇招,直接避开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云逍对这段历史,了解的十分清楚,随口道来。
历史上的崇祯二年十月底,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奇袭大明。
十万大军避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
最后,建奴破墙入塞,攻占重镇遵化,攻入大明京畿腹地。
这就是彻底改变大明国运的“己巳之变”。
建奴入关之后,在京畿肆虐数月之久,甚至兵临京师城下。
最终劫掠金银财物无数,青壮数十万,牲畜不计其数。
生民涂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大明阵亡或被俘总兵六人,尚书、尚书、督师数人,或死或下狱。
原本江河日下的大明,遭到这样的重创之后,从此走向穷途末路。
十五年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亡国。
云逍虽然知道历史,可他不过是个小道士,又能改变什么呢?
他还没有天真到,向官府报告消息的地步。
要是真的那么做了,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让自己和亲人,避开这次灾难。
“建奴,真的入关了?”
崇祯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他当然知道,建奴入塞,意味着什么。
就如同是大明的心脏,被狠狠地捅上了一刀。
大明即使不亡,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动摇国本!
原本就内忧外患的大明,如何能承受的住,这样的重创?
到时候,一旦京师被攻破……!
崇祯一阵不寒而栗。
难道,真的如同这道士所说,大明要亡国?
方正化骇然问道:“朝廷都没有收到消息,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
“贫道能洞彻天机,知晓阴阳。”
“能推算出建奴入塞的事情,又有什么难的?”
云逍没法解释,只能轻描淡写的一笑。
高深莫测,不可捉摸。
崇祯颓然落座,脑袋里一片混乱。
“最近,你哪儿都别去!就在道观里住着!我去给你,收拾房屋!”
云逍叮嘱了一句,举步走出配殿。
由于经常有香客,住宿在道观里,所以,他专门收拾出了两间客房。
把客房简单地整理了一番后,云逍便返回了配殿。
可屋内,却已经不见崇祯和方正化的踪影。
更为过分的是,连那口大锅,连同锅里的吃食,也都不翼而飞!
这他酿的,是人干的事情?
云逍大怒,一阵破口大骂。
“云日天,你这狗太阳的混账东西!”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我这里,当韭菜园子了吗?”
“下次再来,我非打断你三条腿不可!”
……!
崇祯离开道观,一路上,脸色阴沉的吓人。
走到山下,崇祯忽然停住脚步,问道:“方正化,那道士所言,有几分可能?”
“陛下恕罪,奴婢不知!”
方正化慌忙下跪,手中捧着的铁锅,都险些掉落在地上。
“罢了。”
崇祯摆摆手。
毕竟,这样的国家大事,一个小太监,又能知道什么呢?
等回到皇宫,崇祯已经完全从震惊中,冷静了下来。
建奴入关?
绝对不可能!
从辽东绕道蒙古,这要走多远的路?
何况是大军长途奔袭,哪有那么容易?
奴酋皇太极,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魄力?
再说了。
这里距离蓟镇,好几百里地。
连朝廷,都没有得到塘报。
一个道士,又是从何得知?
难道真的是神仙,能未卜先知?
再加上云逍说“大明要亡国”,崇祯本能的反感、排斥。
大明现在,虽然举步维艰,但要说是会在十几年后亡国,崇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崇祯的判断,所以,他并不怎么相信云逍的消息。
除掉那个小道士,实在是太简单了。
可是,这牵扯到当今皇帝,却不得不慎重。
如果是往常,倒也不必在意什么。
宫里的那位,早就被文官给忽悠瘸了。
糊弄他,还不容易?
这现在,风声正紧。
要是因此让皇帝,注意到晋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许久。
范永斗睁开眼睛,眸子中有了冰冷的杀意。
“遵化三家的事情,不能没有个交代,必须查清楚!”
“设法让官府出头,办了那道士。”
“记住,在除掉他之前,必须拷问清楚!”
范常麟得意地一笑:“父亲放心,我一定办的漂漂亮亮的。”
区区一个小道士而已。
正如他在道观说的那样。
范家只需一根手指,不……!
一个眼神,就有人帮范家,将他轻松捻死。
就在崇祯准备加封云逍,而范家要算计他的时候。
此时,云逍正躺在床上,琢磨着如何应对范家报复的事情。
穿越大明三年了。
云逍就像是一个过客。
不曾想过要干出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事。
唯一的目标,就是在这明末乱世中活下去。
可不曾想,这次由于侄儿,竟一脚蹚进了浑水里。
一不小心,把‘己巳之变’给搞没了。
范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不过,麻烦既然找上门来了,那就只能解决掉。
云逍决定,既然要搞,那就搞一个大事情!
不如就把范家,甚至是整个晋商八大家,全都搞没吧!
正思忖间。
道观大门被敲响。
云逍以为是范家这么快就上门报复了。
没想到,是有人登门求医。
来的是一对父女。
父亲染了风寒,已经咳成了严重的肺病。
在这个年代,依然没什么好办法医治风寒。
有钱人靠药来养,穷人就只能靠身体扛。
病人显然不是有钱人,体质也很差,现在的状态等于是没治了。
也难怪他们不在城里治,反倒舍近求远来到道观。
不过对于云逍而言,这重症感冒引起的肺病,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只要把炎症这个最大的麻烦解决,其他的就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虽然云逍不是什么神医,却可以提炼大蒜素。
大蒜素并非是抗生素,而是广谱抗菌药。
能抑制和灭杀很多病菌、病毒。
在这个年代,简直是救命的仙丹。
云逍前世在网上,曾看过用最简陋的工具,提取大蒜素的完整视频。
之前治好村民赵老汉的背疽,用的就是大蒜素。
治风寒自然也不是个事。
给病人服用了大蒜素,又开了一副药喝了后。
效果十分明显。
一个多时辰过后,病人就退烧了,咳嗽也不再那么厉害了。
云逍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这才沉沉睡下。
到了第二天早上,云逍来到客房。
发现安置在这里的父女俩,居然开溜了。
桌子上放着一个用手帕包裹着的银镯子和十几文铜钱。
镯子被擦的锃亮,显然被主人视作是珍贵之物。
云逍叹了一声。
昨天晚上,他就知道这父女俩没钱治病,他也没打算收钱。
以前,他不知道给赵家峪的村民们,免费治了多少次病,所以也不差这一次。
这对父女显然是没钱,于是把珍藏的银镯子,以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了下来。
云逍把镯子和钱收好。
洗漱毕,练了一套太极剑。
这时,崇祯带着王承恩,来到了道观。
崇祯这次来,主要是向‘叔父’邀功的。
纯阳真人,昌平伯!
这绝对算是送给‘叔父’的一件大礼了。
“这三样仙粮,当然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不挑地,抗旱。”
赵老汉抢着替云逍答道。
崇祯急忙追问道:“产量有多少?”
“土豆亩产三四千斤,红薯五六千斤,玉米少点,只有一千来斤。”
“要不是云仙长,拿出这三样仙粮,让咱们耕种,赵家峪今年,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赵老汉满脸崇敬地看着云逍。
那眼神,就像是看真正的神仙一样。
“这不可能!”
“世间怎么可能,会有产量如此之高的粮食?”
崇祯盯着云逍,既是难以置信,又是满怀期待。
赵老汉急了,“你这小昊子,不信老汉我的话,连你叔都不信了?”
云逍不在意地笑了笑,“这三样作物,今年我一共种了五亩地,全都放在柴房里,不信的话,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崇祯和方正化,急匆匆的来到柴房。
就见柴房的墙壁上,挂满了玉米棒子。
地面上的土豆和红薯,堆成了两座小山。
“人世间,怎会有此等粮食?”
“若是能将这三样作物推广,我大明,将再无饿死百姓!”
崇祯双眸赤红,呼吸急促,就跟拉风箱一样。
“万岁爷,大喜啊!”
“有了这三样高产粮食的种子,即使遇到天灾,也不会有百姓饿死了!”
方正化连忙向崇祯道喜。
崇祯感觉像是从身上,搬走了一座大山。
只要粮食问题解决了,百姓有饭吃,自然就不会有乱民。
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辽东的建奴了。
看着屋里的粮食,崇祯似乎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方正化兴冲冲地道:“奴婢这就去向那道士,表明万岁爷的身份,让他献上这三样作物。”
崇祯想了想,然后摆摆手。
“煤炉,高产粮食,还能治愈背疽。”
“这道士,很不简单,定是游戏风尘的异人!”
“就暂且不要露了朕的身份吧,先探清他的底细再说。”
崇祯的神色,十分郑重。
“万岁爷圣明!”
“只是,那道士,将万岁爷,误认作侄子,若是不表明身份,恐怕言语上,会有所冒犯。”
崇祯不在意地笑了笑,“不妨事。”
只要能解决大明百姓的肚子问题。
别说是让他,给人当侄子,就是当孙子,又算得了什么?
二人返回配殿。
方正化直奔主题:“道长为何不将这三样作物献于官府,惠及天下百姓,道长也能得到官府的赏赐。”
“赏赐?”
云逍像是看白痴一样,看着方正化。
方正化愕然:“我说的不对吗?”
赵老汉笑道:“咱们村子的秀才赵臣龙,去年就拿着这三样粮食,去顺天府衙门,准备换取奖赏,你们猜,结果咋样?”
崇祯问道:“结果如何?”
赵老汉叹道:“顺天府的老爷说,赵秀才妖言惑众,打了他三十板子,让他在床上,躺了足足三个月。”
崇祯勃然大怒,“岂有此理,顺天府简直是尸位素餐!”
“你们知道这土豆、红薯、玉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云逍发出一声嗤笑,指着桌上的三样东西,问道。
方正化道:“总不会,真的是从仙界,来的吧?”
“这三样东西,都是来自西洋。”
“土豆最早进入大明,却仅仅只是被达官贵人,当做是新奇的蔬菜。”
“那么多当官的都知道土豆,可是又有哪个能想到,用来解决百姓的温饱呢?”
云逍一阵冷笑。
崇祯怒道:“官吏不思百姓疾苦,着实可恨!”
“红薯、玉米,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大明,如今在福建、广东等地,都有耕种。”
“可为什么这些地方官吏,没有上报朝廷呢?”
云逍又反问道。
崇祯皱着眉头,怎么也想不透其中的原因。
“原因,无非有两个!”
“一是百姓愚昧,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作物。”
“二是推广这些作物,对官吏没有好处,他们从中捞不到任何油水,就自然没有人愿意,去费这个心思了。”
“三是富绅、地主们极力反对,若是百姓都能吃饱肚子,那谁还会卖田、卖身给他们,当牛做马呢?”
云逍一阵摇头叹息。
土豆、红薯、玉米!
这是穿越者装逼的三大神器。
一本穿越文里,没这三样东西,绝对是失败的。
可真的穿越后,当云逍了解到实情,才知道这些,全都是扯淡!
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利益驱动。
不光是大明。
就是放到其他任何朝代,也都是一样。
土豆、红薯、玉米,传入九州近百年!
一直到康麻子时期,才推广到全国,就是这个原因。
“官吏尸位素餐,可恨之极!”
崇祯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你就是个小屁民,瞎激动个啥?”
“如今这大明的国情,即使有官吏大力推广,也没办法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
云逍瞥了一眼崇祯,一脸鄙夷。
崇祯皱眉说道:“这又是为何?”
“土地!”
“大明的大半土地,都掌握在宗亲、权贵和富绅们的手里。”
“即使这三样高产作物,推广到全国,老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
“到时候,肥的是宗亲、贵族、地主,百姓还是照样会被饿死!”
崇祯哑口无言,整个人就像是被迎头浇了一瓢凉水。
身为大明天子,他当然清楚,如今的土地兼并,究竟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土地问题不解决,即使有高产作物,还是没办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然而,土地的问题,又是历朝历代的大难题,完全是个死结,根本没办法解决。
可笑自己以为有了红薯、土豆以及玉米,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还是太天真,想得太简单了啊!
堂堂大明天子,竟然还没有一个小道士,看得透彻。
“从古至今的王朝,之所以亡国,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土地问题。”
“没有土地,老百姓就会吃不饱饭,遇到天灾,就会饿死人。”
“百姓被逼到无路可走,就会起来造反!到时候,国家就会亡!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明也不例外!”
“咱们这大明,吃枣药丸啊!”
云逍这番话,完全是有感而发。
却没想到,落在其他人耳中,如同惊雷一般。
崇祯满脸震怒,气得浑身直颤。
居然有人,当着他的面,说大明要亡?!
让他这位大明皇帝,如何不震怒?!
兹事体大。
崇祯虽然不信,却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加上煤炉和三种高产粮食的事情,也要迅速安排下去。
于是,他便让随堂太监王承恩传旨,让宣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到文华殿议事。
此时,已经天黑。
奉旨入宫的大臣们,都是疑惑不解。
皇帝陛下这么晚召集他们,肯定不会是赐宴。
等大臣们参拜完毕。
崇祯直奔主题道:“兵部可有收到蓟镇急报?”
兵部尚书王洽回道:“启奏陛下,近年来,蓟镇一直平稳无事,近日也不曾收到什么急报。”
众多大臣,面面相觑。
这大晚上的宣召他们,就是为了这事?
崇祯松了口气。
果然是那道士,在危言耸听!
他差点信以为真了。
自己也是关心则乱,怎么差点就信了呢?
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提了个醒。
万一以后,建奴真的这么做了呢?
“建奴有没有可能,绕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奇袭蓟镇要隘,攻击我大明京畿重地?”
崇祯还是忍不住,问出了自己的忧虑。
大臣们都是一愣,然后全都笑了。
首辅韩爌,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陛下多虑了,建奴若想绕道蒙古,便需要奔袭千里草原,哪有那么容易?”
“蓟镇以北的蒙古哈喇慎部,是我大明藩篱,又怎么会让建奴大军通过呢?”
兵部尚书王洽的语气,也十分笃定。
就差没说崇祯这是在杞人忧天了。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二人的说法。
“建奴长途奔袭,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粮草?”
“蓟镇防线倚靠长城,又有重兵把守,建奴的骑兵想要突破关隘,谈何容易?”
“奴酋皇太极敢孤军绕道千里,奇袭蓟镇要隘,就不怕全军覆没?”
见大臣们都这样说,崇祯心中大定。
在座的都是大明的肱骨重臣,学识、才干,都是最顶尖的。
不相信他们,难道去相信一个小道士?
那样也太荒谬了!
崇祯将建奴入塞的事情彻底放下。
道士虽然喜欢危言耸听。
但煤炉以及三种高产粮食,却是实打实关系社稷民生的事情。
必须尽快落实下去。
崇祯向王承恩挥挥手:“王承恩,传膳吧!”
众人面面相觑。
皇帝专门宣召他们连夜入宫,就是为了赐膳?
宫里的御膳,有什么吃头?
不过,陛下能赐膳,可见心情不错,他们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可不等晚膳端上来,一名太监,就疾步走进了文华殿。
崇祯皱了一下眉头。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奏章呈上来?
太监迈着小碎步,来到崇祯身前,双手举起一道密封的信件。
“兵部转来的八百里加急,转呈陛下御览!”
崇祯的心,陡然一沉,心里涌起强烈的不详预感。
大臣们一阵骚动。
八百里加急,意味着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既然是兵部转过来的,那肯定是兵事。
王承恩连忙拆开信件,当众宣读了出来。
“十月二十六日,奴酋皇太极,亲领十万大军,取道蒙古,以哈喇慎部为先锋,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现已攻破关隘,突入长城之内……”
不等王承恩念完,崇祯的脸色,已经变得惨白。
他整个人,都像是在瞬间,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
殿中的内阁辅臣、六部九卿,无不面如土色,脸上尽是惊惶之色。
刚才轻松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
偌大的宫殿内,瞬时如同铅云压顶,让人透不过气来。
等大臣们反应过来,这才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
刚才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建奴绝对不可能入关。
这话音才刚落,就给实锤了。
这老脸被打的,啪啪啪直响啊。
大臣们除了震惊,更多的,还是难以置信。
陛下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有先见之明!
只是,他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呢?
他们不知道的是,崇祯跟他们一样,此时脸上,也是火烧火燎的。
竟然,真的被小道士,言中了!
既然建奴入关的消息是真的。
那么建奴兵临京师、肆虐京畿,肯定也是真的。
大明只有十几年的光景,难道……也是真的?!
崇祯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半晌。
崇祯缓过神来,颤声问道:“众卿,可有应对之策?”
众人沉默了。
“这消息,未免太过惊人,需加以核对,方能做出应对之策。”
首辅韩爌这时候,自然不能装死,只得硬着头皮开口。
崇祯冷哼一声。
建奴已经入关,即将袭入京畿重地。
这时候,去复核消息的真实性?
八百里加急,又怎么可能会有假?
内阁次辅李标说道:“建奴入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竟然毫无察觉,必须严惩!”
“建奴阴险狡诈,绕道蒙古,谁能预料的到?此事,袁崇焕无罪!”
“况且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建奴大军,怎能在这时候处置他?”
内阁辅臣钱龙锡,急忙站出来,替袁崇焕辩解。
“立即传旨袁崇焕,率关宁军,前来京师勤王!”
“建奴满万不可敌,光是关宁军还远远不够,必需传令各镇兵马勤王!”
“银子!调动大军,哪里来的银子?去年的粮饷,都还欠着呢!”
“建奴才刚刚突破长城而已,还有遵化、三屯营防线,足以将其拒于京畿之外!”
大殿内乱糟糟的一片。
大臣们无不站在各自的立场。
崇祯感到头痛欲裂。
心中更是震惊、失望之极。
这就是大明的肱骨重臣?
争权夺利的时候,一个个奋不顾身。
真正到了关乎江山社稷的危急时刻,却没有一个顶用的。
有这样的大臣,大明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议论间。
几名太监,端着御膳,来到了文华殿。
所谓的御膳,正是土豆、红薯和玉米糊。
正是崇祯临离吕祖观时,让方正化顺手牵羊带走的。
崇祯本来准备,让大臣们,品尝一下,这三样高产作物。
然后再顺势商议,全国推广的事情。
没想到,传来了建奴入关的消息。
“撤下,赶紧撤下!”
王承恩赶忙朝太监们挥手。
这群不长眼的东西。
现在,谁还有心思,用膳啊?
“且慢!”
崇祯看着盘中的红薯,猛地想到了什么。
他的身体一震,随即,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
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
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
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
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
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
这可就有大问题了。
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
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
“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
“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
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
“奴婢遵旨!”
王德化慌忙起身。
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也真是奇怪了!
万岁爷早上微服出宫了一趟。
回来就有了主意,并且态度如此坚决。
是谁给了万岁爷,如此之大的信心?
看来,得找那天随万岁爷一起出宫的人问问,询问下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这时,方正化匆匆应诏而来。
王德化瞥了方正化一眼。
这个小崽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入了万岁爷的法眼。
年纪轻轻,竟然被委以重任,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
……!
“奴婢方正化,叩见陛下!”
方正化走入宫殿,向崇祯大礼参拜。
“不必多礼,平身吧!”
崇祯和颜悦色地摆摆手。
“朕已经颁旨,以孙承宗为钦差,委你为监军,前往遵化坐镇。”
方正化吓了一跳,连忙跪下。
“奴婢也就是有一把力气,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怕是会坏了万岁爷的大事,还请万岁爷选派得力的人手。”
他倒不是推辞。
此时的方正化,才是刚从内书堂出来的小太监而已。
哪里敢担的起,监军的大任?
“你曾亲耳听到云仙长的谋划,由你出任监军,再也合适不过。”
“不过你要切记,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云仙长说的去做,要是有什么错漏,导致遵化失守,你罪莫大焉!”
光是孙承宗一个人,崇祯自然不放心。
万一他自作主张,不按“叔父”的计谋去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崇祯特意派方正化,去监督。
只要按照叔父说的去执行,哪有不胜的道理?
方正化虽说只是一个小太监。
能见到“叔父”,并且受耳提面命,说明他有这个机缘。
不派他监军,派谁?
“奴婢必定牢记云仙长的吩咐,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方正化十分惶恐,同时对云逍,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跟着万岁爷,一起见到云仙长。
他恐怕是熬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熬出头。
等大胜之后,他一定要好好重谢云仙长才行。
……!
正如王德化所料的那样。
崇祯的中旨,发出去之后,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问题不仅仅只是因为重新起用孙承宗,重用满桂和赵率教。
也不仅在于罢免三屯营二朱。
而是崇祯这次,越线了!
廷议、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这套程序,就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如今,皇帝直接下发中旨,以后,还有大臣们什么事?
还怎么为自己,争夺利益?
长此以往,朝政到底,由谁说了算?
于是乎。
当天,就有六科给事中集体上书,请求崇祯收回中旨。
崇祯早有预料,直接选择留中不发。
这下子,可就捅到马蜂窝了,直接引起了众怒。
不仅是六科,督察院、六部的官员们,也都纷纷上书劝谏。
送来的奏章,足足装了三大箩筐。
崇祯依然不予理会,看都不看,直接留中。
于是,大臣们就不客气了。
再次上的奏章中,言辞开始变得犀利、尖锐起来。
每一份奏章,都说的冠冕堂皇,言辞凿凿。
甚至声称,皇帝这样肆意妄为,从此,大明就要国将不国了。
见此,崇祯终于怒了!
他本来,就是个执拗的性子。
于是,大臣们的奏折,一律不回应,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置。
甚至连自登基一来,每天雷打不动的朝会都取消了。
而就在崇祯和大臣们,僵持的时候,消息不断从遵化、三屯营传来。
十一月初一。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四千精锐,奔袭三百里,抵达三屯营。
两个时辰前,接管三屯营的满桂,将赵率教,迎入城中。
当天晚上,孙承宗、方正化,也赶到遵化城,接管防务。
十一月初二。
方正化不顾巡抚王元雅的强烈反对。
亲自带领兵卒,查抄遵化城内乔、常、曹三大晋商开设的商号。
三家商号上至掌柜,下至伙计、亲属,一共五百余人,无一人漏网。
经过严刑拷问,很快就揪出了暗中勾结建奴的奸细。
并且,盘问出了,策应建奴的详细计划。
崇祯收到这些消息后,总算是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
“叔父”的推算,果然分毫不差!
此战,必胜!
时间来到十一月初五。
大批官员来到皇宫外请见。
声称若是崇祯不见他们,就一直静坐下去。
“遵化那边,应该快要有结果了!”
“希望孙承宗、满桂,没有让朕失望!”
崇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烦躁,压制下去。
这些天,他看似稳如泰山。
实际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他不得不担心。
同时,他也对朝中的大臣们,感到彻底的失望。
这时,王承恩进来禀报:“万岁爷,宫外的大臣,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人准备死谏……”
“他们这是打算,逼宫吗?”
崇祯冷哼一声,“摆驾平台,让他们都过去!”
平台位于建极殿,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
平台召对是大明的一项惯例。
崇祯来到平台时,有资格列席的官员,全都到齐了。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开始发难。
“陛下不经内阁下发中旨,有违祖制,恳请陛下,收回中旨!”
“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副总兵朱来同,何错之有?为何陛下,直接以中旨罢黜?”
“陛下这是乱命,臣等不敢从命,请立即收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