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现代都市 >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前文+后续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前文+后续

薛定谔的虎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方正化顿时厉声喝道:“放肆,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赵老汉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小仙长,你可千万别乱说啊,这要是被官府听到,会杀头的!”云逍摇了摇头,不再出声。“云仙长,我先回了!”赵老汉心里有些发慌,起身就要告辞。“赵老伯,等一下。”云逍想起一件事,问道:“酿酒作坊里的酒,酿出来了吧?”赵老汉答道:“前几天就出酒了,等这几天,就拿到城里去卖掉。”村民的粮食有了结余,土豆、红薯和玉米,又卖不出去。于是,云逍教给了他们,以玉米、红薯、柿子等原料来酿酒。如今,大明的酿酒技术不低,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白酒了。然而,高度白酒的酿酒工艺,难度极大,所以,产量很低。也只有权贵、富绅,才能享用高度酒。至于寻常百姓,能享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和...

主角:崇祯云逍   更新:2024-12-17 15:1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方正化顿时厉声喝道:“放肆,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赵老汉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小仙长,你可千万别乱说啊,这要是被官府听到,会杀头的!”云逍摇了摇头,不再出声。“云仙长,我先回了!”赵老汉心里有些发慌,起身就要告辞。“赵老伯,等一下。”云逍想起一件事,问道:“酿酒作坊里的酒,酿出来了吧?”赵老汉答道:“前几天就出酒了,等这几天,就拿到城里去卖掉。”村民的粮食有了结余,土豆、红薯和玉米,又卖不出去。于是,云逍教给了他们,以玉米、红薯、柿子等原料来酿酒。如今,大明的酿酒技术不低,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白酒了。然而,高度白酒的酿酒工艺,难度极大,所以,产量很低。也只有权贵、富绅,才能享用高度酒。至于寻常百姓,能享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和...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方正化顿时厉声喝道:“放肆,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赵老汉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小仙长,你可千万别乱说啊,这要是被官府听到,会杀头的!”

云逍摇了摇头,不再出声。

“云仙长,我先回了!”

赵老汉心里有些发慌,起身就要告辞。

“赵老伯,等一下。”

云逍想起一件事,问道:“酿酒作坊里的酒,酿出来了吧?”

赵老汉答道:“前几天就出酒了,等这几天,就拿到城里去卖掉。”

村民的粮食有了结余,土豆、红薯和玉米,又卖不出去。

于是,云逍教给了他们,以玉米、红薯、柿子等原料来酿酒。

如今,大明的酿酒技术不低,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白酒了。

然而,高度白酒的酿酒工艺,难度极大,所以,产量很低。

也只有权贵、富绅,才能享用高度酒。

至于寻常百姓,能享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和黄酒,就算不错了。

普通人用碗喝酒,有钱人却用酒杯喝,正是这个原因。

云逍教给村民的酿酒方法,是后世农村的土法,度数可以达到四十度以上。

光是酿酒这一项,就足以让赵家峪的村民,养家糊口了。

而云逍在酒坊里有干股,也因此,每年都能收益好几百两银子。

云逍吩咐道:“告诉甲首,卖酒的银子,不要购买年货,一两银子都不留,全部买粮食存着。”

“好嘞,小老儿这就去跟甲首说!”

赵老汉兴冲冲地走了出去,根本就不问是什么原因。

在赵家峪,云仙长的话,比圣旨还要好使,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云逍的安排,让崇祯十分不解:“赵家峪粮食充足,为什么还要购买粮食?”

云逍淡淡地说道:“这几天,京城就要出大事了,多购一些粮食,有备无患。”

崇祯越发的困惑,“京城能发生什么大事?”

“建奴在昨天,入塞了!很快,就会兵临京师!”

“到时候,京畿大乱,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肯定会粮价飞涨,赵家峪百姓的那点存粮,根本不够。”

云逍压低声音,神色极为凝重,语气却十分笃定。

“建奴入塞了?”

崇祯猛的站起身来,将身下的凳子,都撞翻在地。

方正化又惊又怒道:“你怎敢如此妖言惑众,就不怕被抄家灭族吗?”

崇祯摆摆手,急声问道:“朝廷在辽东、山海关驻守有重兵,建奴又怎么可能,入的了关?”

“城池、关隘,都是死的!而建奴,却是大活人!”

“奴酋皇太极,刚刚接掌大汗之位,久攻关宁锦防线不下,导致内部不稳。”

“皇太极为了稳固内部,于是兵行奇招,直接避开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云逍对这段历史,了解的十分清楚,随口道来。

历史上的崇祯二年十月底,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奇袭大明。

十万大军避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

最后,建奴破墙入塞,攻占重镇遵化,攻入大明京畿腹地。

这就是彻底改变大明国运的“己巳之变”。

建奴入关之后,在京畿肆虐数月之久,甚至兵临京师城下。

最终劫掠金银财物无数,青壮数十万,牲畜不计其数。

生民涂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大明阵亡或被俘总兵六人,尚书、尚书、督师数人,或死或下狱。

原本江河日下的大明,遭到这样的重创之后,从此走向穷途末路。

十五年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亡国。

云逍虽然知道历史,可他不过是个小道士,又能改变什么呢?

他还没有天真到,向官府报告消息的地步。

要是真的那么做了,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让自己和亲人,避开这次灾难。

“建奴,真的入关了?”

崇祯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他当然知道,建奴入塞,意味着什么。

就如同是大明的心脏,被狠狠地捅上了一刀。

大明即使不亡,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动摇国本!

原本就内忧外患的大明,如何能承受的住,这样的重创?

到时候,一旦京师被攻破……!

崇祯一阵不寒而栗。

难道,真的如同这道士所说,大明要亡国?

方正化骇然问道:“朝廷都没有收到消息,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

“贫道能洞彻天机,知晓阴阳。”

“能推算出建奴入塞的事情,又有什么难的?”

云逍没法解释,只能轻描淡写的一笑。

高深莫测,不可捉摸。

崇祯颓然落座,脑袋里一片混乱。

“最近,你哪儿都别去!就在道观里住着!我去给你,收拾房屋!”

云逍叮嘱了一句,举步走出配殿。

由于经常有香客,住宿在道观里,所以,他专门收拾出了两间客房。

把客房简单地整理了一番后,云逍便返回了配殿。

可屋内,却已经不见崇祯和方正化的踪影。

更为过分的是,连那口大锅,连同锅里的吃食,也都不翼而飞!

这他酿的,是人干的事情?

云逍大怒,一阵破口大骂。

“云日天,你这狗太阳的混账东西!”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我这里,当韭菜园子了吗?”

“下次再来,我非打断你三条腿不可!”

……!

崇祯离开道观,一路上,脸色阴沉的吓人。

走到山下,崇祯忽然停住脚步,问道:“方正化,那道士所言,有几分可能?”

“陛下恕罪,奴婢不知!”

方正化慌忙下跪,手中捧着的铁锅,都险些掉落在地上。

“罢了。”

崇祯摆摆手。

毕竟,这样的国家大事,一个小太监,又能知道什么呢?

等回到皇宫,崇祯已经完全从震惊中,冷静了下来。

建奴入关?

绝对不可能!

从辽东绕道蒙古,这要走多远的路?

何况是大军长途奔袭,哪有那么容易?

奴酋皇太极,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魄力?

再说了。

这里距离蓟镇,好几百里地。

连朝廷,都没有得到塘报。

一个道士,又是从何得知?

难道真的是神仙,能未卜先知?

再加上云逍说“大明要亡国”,崇祯本能的反感、排斥。

大明现在,虽然举步维艰,但要说是会在十几年后亡国,崇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崇祯的判断,所以,他并不怎么相信云逍的消息。


除掉那个小道士,实在是太简单了。

可是,这牵扯到当今皇帝,却不得不慎重。

如果是往常,倒也不必在意什么。

宫里的那位,早就被文官给忽悠瘸了。

糊弄他,还不容易?

这现在,风声正紧。

要是因此让皇帝,注意到晋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许久。

范永斗睁开眼睛,眸子中有了冰冷的杀意。

“遵化三家的事情,不能没有个交代,必须查清楚!”

“设法让官府出头,办了那道士。”

“记住,在除掉他之前,必须拷问清楚!”

范常麟得意地一笑:“父亲放心,我一定办的漂漂亮亮的。”

区区一个小道士而已。

正如他在道观说的那样。

范家只需一根手指,不……!

一个眼神,就有人帮范家,将他轻松捻死。

就在崇祯准备加封云逍,而范家要算计他的时候。

此时,云逍正躺在床上,琢磨着如何应对范家报复的事情。

穿越大明三年了。

云逍就像是一个过客。

不曾想过要干出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事。

唯一的目标,就是在这明末乱世中活下去。

可不曾想,这次由于侄儿,竟一脚蹚进了浑水里。

一不小心,把‘己巳之变’给搞没了。

范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不过,麻烦既然找上门来了,那就只能解决掉。

云逍决定,既然要搞,那就搞一个大事情!

不如就把范家,甚至是整个晋商八大家,全都搞没吧!

正思忖间。

道观大门被敲响。

云逍以为是范家这么快就上门报复了。

没想到,是有人登门求医。

来的是一对父女。

父亲染了风寒,已经咳成了严重的肺病。

在这个年代,依然没什么好办法医治风寒。

有钱人靠药来养,穷人就只能靠身体扛。

病人显然不是有钱人,体质也很差,现在的状态等于是没治了。

也难怪他们不在城里治,反倒舍近求远来到道观。

不过对于云逍而言,这重症感冒引起的肺病,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只要把炎症这个最大的麻烦解决,其他的就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虽然云逍不是什么神医,却可以提炼大蒜素。

大蒜素并非是抗生素,而是广谱抗菌药。

能抑制和灭杀很多病菌、病毒。

在这个年代,简直是救命的仙丹。

云逍前世在网上,曾看过用最简陋的工具,提取大蒜素的完整视频。

之前治好村民赵老汉的背疽,用的就是大蒜素。

治风寒自然也不是个事。

给病人服用了大蒜素,又开了一副药喝了后。

效果十分明显。

一个多时辰过后,病人就退烧了,咳嗽也不再那么厉害了。

云逍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这才沉沉睡下。

到了第二天早上,云逍来到客房。

发现安置在这里的父女俩,居然开溜了。

桌子上放着一个用手帕包裹着的银镯子和十几文铜钱。

镯子被擦的锃亮,显然被主人视作是珍贵之物。

云逍叹了一声。

昨天晚上,他就知道这父女俩没钱治病,他也没打算收钱。

以前,他不知道给赵家峪的村民们,免费治了多少次病,所以也不差这一次。

这对父女显然是没钱,于是把珍藏的银镯子,以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了下来。

云逍把镯子和钱收好。

洗漱毕,练了一套太极剑。

这时,崇祯带着王承恩,来到了道观。

崇祯这次来,主要是向‘叔父’邀功的。

纯阳真人,昌平伯!

这绝对算是送给‘叔父’的一件大礼了。


“这三样仙粮,当然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不挑地,抗旱。”

赵老汉抢着替云逍答道。

崇祯急忙追问道:“产量有多少?”

“土豆亩产三四千斤,红薯五六千斤,玉米少点,只有一千来斤。”

“要不是云仙长,拿出这三样仙粮,让咱们耕种,赵家峪今年,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赵老汉满脸崇敬地看着云逍。

那眼神,就像是看真正的神仙一样。

“这不可能!”

“世间怎么可能,会有产量如此之高的粮食?”

崇祯盯着云逍,既是难以置信,又是满怀期待。

赵老汉急了,“你这小昊子,不信老汉我的话,连你叔都不信了?”

云逍不在意地笑了笑,“这三样作物,今年我一共种了五亩地,全都放在柴房里,不信的话,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崇祯和方正化,急匆匆的来到柴房。

就见柴房的墙壁上,挂满了玉米棒子。

地面上的土豆和红薯,堆成了两座小山。

“人世间,怎会有此等粮食?”

“若是能将这三样作物推广,我大明,将再无饿死百姓!”

崇祯双眸赤红,呼吸急促,就跟拉风箱一样。

“万岁爷,大喜啊!”

“有了这三样高产粮食的种子,即使遇到天灾,也不会有百姓饿死了!”

方正化连忙向崇祯道喜。

崇祯感觉像是从身上,搬走了一座大山。

只要粮食问题解决了,百姓有饭吃,自然就不会有乱民。

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辽东的建奴了。

看着屋里的粮食,崇祯似乎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方正化兴冲冲地道:“奴婢这就去向那道士,表明万岁爷的身份,让他献上这三样作物。”

崇祯想了想,然后摆摆手。

“煤炉,高产粮食,还能治愈背疽。”

“这道士,很不简单,定是游戏风尘的异人!”

“就暂且不要露了朕的身份吧,先探清他的底细再说。”

崇祯的神色,十分郑重。

“万岁爷圣明!”

“只是,那道士,将万岁爷,误认作侄子,若是不表明身份,恐怕言语上,会有所冒犯。”

崇祯不在意地笑了笑,“不妨事。”

只要能解决大明百姓的肚子问题。

别说是让他,给人当侄子,就是当孙子,又算得了什么?

二人返回配殿。

方正化直奔主题:“道长为何不将这三样作物献于官府,惠及天下百姓,道长也能得到官府的赏赐。”

“赏赐?”

云逍像是看白痴一样,看着方正化。

方正化愕然:“我说的不对吗?”

赵老汉笑道:“咱们村子的秀才赵臣龙,去年就拿着这三样粮食,去顺天府衙门,准备换取奖赏,你们猜,结果咋样?”

崇祯问道:“结果如何?”

赵老汉叹道:“顺天府的老爷说,赵秀才妖言惑众,打了他三十板子,让他在床上,躺了足足三个月。”

崇祯勃然大怒,“岂有此理,顺天府简直是尸位素餐!”

“你们知道这土豆、红薯、玉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云逍发出一声嗤笑,指着桌上的三样东西,问道。

方正化道:“总不会,真的是从仙界,来的吧?”

“这三样东西,都是来自西洋。”

“土豆最早进入大明,却仅仅只是被达官贵人,当做是新奇的蔬菜。”

“那么多当官的都知道土豆,可是又有哪个能想到,用来解决百姓的温饱呢?”

云逍一阵冷笑。

崇祯怒道:“官吏不思百姓疾苦,着实可恨!”

“红薯、玉米,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大明,如今在福建、广东等地,都有耕种。”

“可为什么这些地方官吏,没有上报朝廷呢?”

云逍又反问道。

崇祯皱着眉头,怎么也想不透其中的原因。

“原因,无非有两个!”

“一是百姓愚昧,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作物。”

“二是推广这些作物,对官吏没有好处,他们从中捞不到任何油水,就自然没有人愿意,去费这个心思了。”

“三是富绅、地主们极力反对,若是百姓都能吃饱肚子,那谁还会卖田、卖身给他们,当牛做马呢?”

云逍一阵摇头叹息。

土豆、红薯、玉米!

这是穿越者装逼的三大神器。

一本穿越文里,没这三样东西,绝对是失败的。

可真的穿越后,当云逍了解到实情,才知道这些,全都是扯淡!

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利益驱动。

不光是大明。

就是放到其他任何朝代,也都是一样。

土豆、红薯、玉米,传入九州近百年!

一直到康麻子时期,才推广到全国,就是这个原因。

“官吏尸位素餐,可恨之极!”

崇祯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你就是个小屁民,瞎激动个啥?”

“如今这大明的国情,即使有官吏大力推广,也没办法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

云逍瞥了一眼崇祯,一脸鄙夷。

崇祯皱眉说道:“这又是为何?”

“土地!”

“大明的大半土地,都掌握在宗亲、权贵和富绅们的手里。”

“即使这三样高产作物,推广到全国,老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

“到时候,肥的是宗亲、贵族、地主,百姓还是照样会被饿死!”

崇祯哑口无言,整个人就像是被迎头浇了一瓢凉水。

身为大明天子,他当然清楚,如今的土地兼并,究竟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土地问题不解决,即使有高产作物,还是没办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然而,土地的问题,又是历朝历代的大难题,完全是个死结,根本没办法解决。

可笑自己以为有了红薯、土豆以及玉米,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还是太天真,想得太简单了啊!

堂堂大明天子,竟然还没有一个小道士,看得透彻。

“从古至今的王朝,之所以亡国,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土地问题。”

“没有土地,老百姓就会吃不饱饭,遇到天灾,就会饿死人。”

“百姓被逼到无路可走,就会起来造反!到时候,国家就会亡!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明也不例外!”

“咱们这大明,吃枣药丸啊!”

云逍这番话,完全是有感而发。

却没想到,落在其他人耳中,如同惊雷一般。

崇祯满脸震怒,气得浑身直颤。

居然有人,当着他的面,说大明要亡?!

让他这位大明皇帝,如何不震怒?!


兹事体大。

崇祯虽然不信,却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加上煤炉和三种高产粮食的事情,也要迅速安排下去。

于是,他便让随堂太监王承恩传旨,让宣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到文华殿议事。

此时,已经天黑。

奉旨入宫的大臣们,都是疑惑不解。

皇帝陛下这么晚召集他们,肯定不会是赐宴。

等大臣们参拜完毕。

崇祯直奔主题道:“兵部可有收到蓟镇急报?”

兵部尚书王洽回道:“启奏陛下,近年来,蓟镇一直平稳无事,近日也不曾收到什么急报。”

众多大臣,面面相觑。

这大晚上的宣召他们,就是为了这事?

崇祯松了口气。

果然是那道士,在危言耸听!

他差点信以为真了。

自己也是关心则乱,怎么差点就信了呢?

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提了个醒。

万一以后,建奴真的这么做了呢?

“建奴有没有可能,绕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奇袭蓟镇要隘,攻击我大明京畿重地?”

崇祯还是忍不住,问出了自己的忧虑。

大臣们都是一愣,然后全都笑了。

首辅韩爌,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陛下多虑了,建奴若想绕道蒙古,便需要奔袭千里草原,哪有那么容易?”

“蓟镇以北的蒙古哈喇慎部,是我大明藩篱,又怎么会让建奴大军通过呢?”

兵部尚书王洽的语气,也十分笃定。

就差没说崇祯这是在杞人忧天了。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二人的说法。

“建奴长途奔袭,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粮草?”

“蓟镇防线倚靠长城,又有重兵把守,建奴的骑兵想要突破关隘,谈何容易?”

“奴酋皇太极敢孤军绕道千里,奇袭蓟镇要隘,就不怕全军覆没?”

见大臣们都这样说,崇祯心中大定。

在座的都是大明的肱骨重臣,学识、才干,都是最顶尖的。

不相信他们,难道去相信一个小道士?

那样也太荒谬了!

崇祯将建奴入塞的事情彻底放下。

道士虽然喜欢危言耸听。

但煤炉以及三种高产粮食,却是实打实关系社稷民生的事情。

必须尽快落实下去。

崇祯向王承恩挥挥手:“王承恩,传膳吧!”

众人面面相觑。

皇帝专门宣召他们连夜入宫,就是为了赐膳?

宫里的御膳,有什么吃头?

不过,陛下能赐膳,可见心情不错,他们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可不等晚膳端上来,一名太监,就疾步走进了文华殿。

崇祯皱了一下眉头。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奏章呈上来?

太监迈着小碎步,来到崇祯身前,双手举起一道密封的信件。

“兵部转来的八百里加急,转呈陛下御览!”

崇祯的心,陡然一沉,心里涌起强烈的不详预感。

大臣们一阵骚动。

八百里加急,意味着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既然是兵部转过来的,那肯定是兵事。

王承恩连忙拆开信件,当众宣读了出来。

“十月二十六日,奴酋皇太极,亲领十万大军,取道蒙古,以哈喇慎部为先锋,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现已攻破关隘,突入长城之内……”

不等王承恩念完,崇祯的脸色,已经变得惨白。

他整个人,都像是在瞬间,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

殿中的内阁辅臣、六部九卿,无不面如土色,脸上尽是惊惶之色。

刚才轻松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

偌大的宫殿内,瞬时如同铅云压顶,让人透不过气来。

等大臣们反应过来,这才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

刚才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建奴绝对不可能入关。

这话音才刚落,就给实锤了。

这老脸被打的,啪啪啪直响啊。

大臣们除了震惊,更多的,还是难以置信。

陛下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有先见之明!

只是,他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呢?

他们不知道的是,崇祯跟他们一样,此时脸上,也是火烧火燎的。

竟然,真的被小道士,言中了!

既然建奴入关的消息是真的。

那么建奴兵临京师、肆虐京畿,肯定也是真的。

大明只有十几年的光景,难道……也是真的?!

崇祯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半晌。

崇祯缓过神来,颤声问道:“众卿,可有应对之策?”

众人沉默了。

“这消息,未免太过惊人,需加以核对,方能做出应对之策。”

首辅韩爌这时候,自然不能装死,只得硬着头皮开口。

崇祯冷哼一声。

建奴已经入关,即将袭入京畿重地。

这时候,去复核消息的真实性?

八百里加急,又怎么可能会有假?

内阁次辅李标说道:“建奴入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竟然毫无察觉,必须严惩!”

“建奴阴险狡诈,绕道蒙古,谁能预料的到?此事,袁崇焕无罪!”

“况且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建奴大军,怎能在这时候处置他?”

内阁辅臣钱龙锡,急忙站出来,替袁崇焕辩解。

“立即传旨袁崇焕,率关宁军,前来京师勤王!”

“建奴满万不可敌,光是关宁军还远远不够,必需传令各镇兵马勤王!”

“银子!调动大军,哪里来的银子?去年的粮饷,都还欠着呢!”

“建奴才刚刚突破长城而已,还有遵化、三屯营防线,足以将其拒于京畿之外!”

大殿内乱糟糟的一片。

大臣们无不站在各自的立场。

崇祯感到头痛欲裂。

心中更是震惊、失望之极。

这就是大明的肱骨重臣?

争权夺利的时候,一个个奋不顾身。

真正到了关乎江山社稷的危急时刻,却没有一个顶用的。

有这样的大臣,大明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议论间。

几名太监,端着御膳,来到了文华殿。

所谓的御膳,正是土豆、红薯和玉米糊。

正是崇祯临离吕祖观时,让方正化顺手牵羊带走的。

崇祯本来准备,让大臣们,品尝一下,这三样高产作物。

然后再顺势商议,全国推广的事情。

没想到,传来了建奴入关的消息。

“撤下,赶紧撤下!”

王承恩赶忙朝太监们挥手。

这群不长眼的东西。

现在,谁还有心思,用膳啊?

“且慢!”

崇祯看着盘中的红薯,猛地想到了什么。

他的身体一震,随即,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

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

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

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

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

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

这可就有大问题了。

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

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

“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

“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

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

“奴婢遵旨!”

王德化慌忙起身。

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也真是奇怪了!

万岁爷早上微服出宫了一趟。

回来就有了主意,并且态度如此坚决。

是谁给了万岁爷,如此之大的信心?

看来,得找那天随万岁爷一起出宫的人问问,询问下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这时,方正化匆匆应诏而来。

王德化瞥了方正化一眼。

这个小崽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入了万岁爷的法眼。

年纪轻轻,竟然被委以重任,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

……!

“奴婢方正化,叩见陛下!”

方正化走入宫殿,向崇祯大礼参拜。

“不必多礼,平身吧!”

崇祯和颜悦色地摆摆手。

“朕已经颁旨,以孙承宗为钦差,委你为监军,前往遵化坐镇。”

方正化吓了一跳,连忙跪下。

“奴婢也就是有一把力气,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怕是会坏了万岁爷的大事,还请万岁爷选派得力的人手。”

他倒不是推辞。

此时的方正化,才是刚从内书堂出来的小太监而已。

哪里敢担的起,监军的大任?

“你曾亲耳听到云仙长的谋划,由你出任监军,再也合适不过。”

“不过你要切记,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云仙长说的去做,要是有什么错漏,导致遵化失守,你罪莫大焉!”

光是孙承宗一个人,崇祯自然不放心。

万一他自作主张,不按“叔父”的计谋去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崇祯特意派方正化,去监督。

只要按照叔父说的去执行,哪有不胜的道理?

方正化虽说只是一个小太监。

能见到“叔父”,并且受耳提面命,说明他有这个机缘。

不派他监军,派谁?

“奴婢必定牢记云仙长的吩咐,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方正化十分惶恐,同时对云逍,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跟着万岁爷,一起见到云仙长。

他恐怕是熬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熬出头。

等大胜之后,他一定要好好重谢云仙长才行。

……!

正如王德化所料的那样。

崇祯的中旨,发出去之后,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问题不仅仅只是因为重新起用孙承宗,重用满桂和赵率教。

也不仅在于罢免三屯营二朱。

而是崇祯这次,越线了!

廷议、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这套程序,就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如今,皇帝直接下发中旨,以后,还有大臣们什么事?

还怎么为自己,争夺利益?

长此以往,朝政到底,由谁说了算?

于是乎。

当天,就有六科给事中集体上书,请求崇祯收回中旨。

崇祯早有预料,直接选择留中不发。

这下子,可就捅到马蜂窝了,直接引起了众怒。

不仅是六科,督察院、六部的官员们,也都纷纷上书劝谏。

送来的奏章,足足装了三大箩筐。

崇祯依然不予理会,看都不看,直接留中。

于是,大臣们就不客气了。

再次上的奏章中,言辞开始变得犀利、尖锐起来。

每一份奏章,都说的冠冕堂皇,言辞凿凿。

甚至声称,皇帝这样肆意妄为,从此,大明就要国将不国了。

见此,崇祯终于怒了!

他本来,就是个执拗的性子。

于是,大臣们的奏折,一律不回应,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置。

甚至连自登基一来,每天雷打不动的朝会都取消了。

而就在崇祯和大臣们,僵持的时候,消息不断从遵化、三屯营传来。

十一月初一。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四千精锐,奔袭三百里,抵达三屯营。

两个时辰前,接管三屯营的满桂,将赵率教,迎入城中。

当天晚上,孙承宗、方正化,也赶到遵化城,接管防务。

十一月初二。

方正化不顾巡抚王元雅的强烈反对。

亲自带领兵卒,查抄遵化城内乔、常、曹三大晋商开设的商号。

三家商号上至掌柜,下至伙计、亲属,一共五百余人,无一人漏网。

经过严刑拷问,很快就揪出了暗中勾结建奴的奸细。

并且,盘问出了,策应建奴的详细计划。

崇祯收到这些消息后,总算是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

“叔父”的推算,果然分毫不差!

此战,必胜!

时间来到十一月初五。

大批官员来到皇宫外请见。

声称若是崇祯不见他们,就一直静坐下去。

“遵化那边,应该快要有结果了!”

“希望孙承宗、满桂,没有让朕失望!”

崇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烦躁,压制下去。

这些天,他看似稳如泰山。

实际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他不得不担心。

同时,他也对朝中的大臣们,感到彻底的失望。

这时,王承恩进来禀报:“万岁爷,宫外的大臣,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人准备死谏……”

“他们这是打算,逼宫吗?”

崇祯冷哼一声,“摆驾平台,让他们都过去!”

平台位于建极殿,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

平台召对是大明的一项惯例。

崇祯来到平台时,有资格列席的官员,全都到齐了。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开始发难。

“陛下不经内阁下发中旨,有违祖制,恳请陛下,收回中旨!”

“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副总兵朱来同,何错之有?为何陛下,直接以中旨罢黜?”

“陛下这是乱命,臣等不敢从命,请立即收回!”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