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成朱元璋的女频言情小说《结局+番外造化弄人朱成朱元璋》,由网络作家“朱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巡街的差人看了看朱元璋,都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于是将视线落在那名豪绅的身上,开口询问道。“张员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被叫做张员外的豪绅似乎胆子并不大,被突然出现的朱元璋三人吓得惊魂未定,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擦着额头上的虚汗。“这三个人突然的冲出来,不知道要干啥的拦住我,还满口说着钱什么的……”张员外慌张的说道。“……”差人闻言,一脸审视的看着朱元璋,发现他是生面孔,便紧紧的皱起眉头。“三位,可有身份令?”“没有。”朱元璋三人连身份令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会有呢?“康王殿下有令,现在是紧急时刻,所有非汉中人士,如果在汉中府内引起骚动,从严、从快、从重处理,三位,先和我们走一趟吧。”听到朱元璋说没有身份令,两位差官表...
《结局+番外造化弄人朱成朱元璋》精彩片段
巡街的差人看了看朱元璋,都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于是将视线落在那名豪绅的身上,开口询问道。
“张员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知道。”
被叫做张员外的豪绅似乎胆子并不大,被突然出现的朱元璋三人吓得惊魂未定,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擦着额头上的虚汗。
“这三个人突然的冲出来,不知道要干啥的拦住我,还满口说着钱什么的……”
张员外慌张的说道。
“……”
差人闻言,一脸审视的看着朱元璋,发现他是生面孔,便紧紧的皱起眉头。
“三位,可有身份令?”
“没有。”
朱元璋三人连身份令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会有呢?
“康王殿下有令,现在是紧急时刻,所有非汉中人士,如果在汉中府内引起骚动,从严、从快、从重处理,三位,先和我们走一趟吧。”
听到朱元璋说没有身份令,两位差官表情瞬间变得冷漠许多。
飞身靠前,准备动手缉拿朱元璋三人。
“你们敢?”
蓝玉最先忍不住,自从成为凉国公之后,蓝玉何曾受过这般对待。
缉拿他?
怕不是不知道,他蓝玉是什么身份!
隐藏在阴影中的锦衣卫也是蠢蠢欲动,似乎只等两位差人动手。
他们就飞扑出去。
将其制服。
“好,好好!”
朱元璋也是怒极,连道三个好字,没想到啊,原本他那么看好汉中府。
却没有想到,汉中府非但有欺压乡里的情况,甚至还有钱权勾结!!
光天化日之下,豪绅收取商户钱款。
官差看到之后。
竟然还带走想要维护正义的他们,汉中府不过如此……不……论肮脏程度。
汉中府应该数得上大明之罪!!
“还想拘捕?”
两名官差神色不善。
“捕,让你们捕,不过我倒要看看,把我们送进监狱里,你怎么再把我们请出来!”
朱元璋咬紧牙关说道。
他不拘捕。
就要进牢狱等着,看看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是官差私自行为。
还是康王暗中授予。
现在暴露身份,朱成必然将自己的关系摘清楚,不如先进监狱,再找朱成问问。
事情因果。
自然一清二楚。
如果这件事有康王的影子,那么……
朱元璋阴冷起眼神。
就算为国为民做多少功绩,光是这一条——纵容豪绅,蛮横乡里,权钱勾结。
就得一死谢罪!
见到朱元璋准备进监狱,蓝玉和徐达自然也就束手就擒,反正有锦衣卫随行。
牢狱之中,敢对他们入刑,受苦的还不知道是谁呢。
只是……
徐达心中担忧。
这件事如果和朱成没关系,那么最多是监管不力,可倘若和朱成有关。
甚至和徐妙锦牵连。
那……
可就算徐达想要提醒,也根本没有办法,朱元璋就在他眼前。
任何小动作,又怎么能逃得过朱元璋的眼睛。
“哼,算你们识相!”
两位差人,将束手就擒的朱元璋三人拉近牢狱之中。
进入牢狱后,朱元璋立刻说道。
“我要见康王,我们是康王的朋友,一起从应天来到的汉中府!”
“……”
差人沉默不语,上下打量着朱元璋三人,三人的穿着打扮还真不一般,的确像是能和康王殿下当朋友。
“行,我帮你们通禀一番,等着啊。”
差人说道。
随后离开。
朱元璋三人一间牢房,倒也没有人给他们入刑,而且监狱的环境也还行。
阴冷潮湿是真的,可没有屎骚尿臭。
足足半天。
监牢入口处才想起一阵脚步声,几名狱卒领在后,领着康王朱成进入监牢中。
“还真是你们仨,就不能让我清净清净?”
朱成走近,看见这熟悉的面容,不由得抬起手,扶住额头,一脸感叹道。
“哼。”
朱元璋哼了一声,显然对刚才的权钱勾结怀恨在心,等待朱成一个答复。
“横什么横啊,你们给张员外吓够呛,没让你们给张员外赔礼道歉就是好事。”
朱成一翻白眼。
“什么!?”
朱元璋听到朱成的话语,张开嘴巴,仿佛能吞进一个鸡蛋。
这朱成,竟然是如此态度。
权钱勾结!!
权钱勾结啊!!
“你枉为大明藩王,竟然勾结豪绅,放纵其欺压商户,从中获利,按律当斩!!”
朱元璋气的满脸涨红,抬起手愤怒的指着朱成。
朱成一怔,随后哑然失笑。
“你说啥呢?”
“欺压商户?张员外在汉中府里有名的老好人,本殿都承过张员外的人情,你说他欺压商户,简直没有可能。”
“可是咱亲眼看到,张员外和那些凶神恶煞的家丁进到商户里,向那些商户索要钱财,还能有假?”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睛。
“哦,今天是分红的日子对吧。”
朱成一拍脑门。
恍然大悟。
“分红?”
朱元璋听到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些疑惑的皱紧眉头。
“我问你。”
朱成哑然失笑,看着朱元璋三人说道。
“张员外挨家挨户的收取银钱,但是那些被收取银钱的商户,可曾有过任何怨言?”
“有恶役跟着,当然不敢有怨言。”
朱元璋扭开头。
不过心中也随着朱成的提问,萌生出一丝奇怪,在恶役面前佯装苦笑,可真正的开心,自然是截然不同。
当时朱元璋盛怒状态。
没有仔细观察商户的表情,现在一回忆……
……那些商户们的笑容。
好像没有多么的痛苦或勉强。
“你们啊,怎么这么有正义感?”
朱成耸了耸肩。
“告诉你们吧,这在我汉中府,是正常的情况,张员外挨家挨户的收分红,是因为他有这些商户的股份,而且还是大量的股份。”
“股份??”
朱元璋瞪大眼睛,更是不理解。
“对。”
朱成点了点头。
“许多人有手艺、有思想,想要开设商户赚钱,但是没有本金。”
“人民路乃是我汉中府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商铺寸土寸金。”
“所以就在张员外那里拿到一笔钱,用来开设商铺,以后商铺的所有盈利,都会分给张员外一部分,所以张员外挨家挨户的收钱,是合理行为。”
“不,不合理!!”
谁知,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更是跳起脚,大声怒骂道。
“这不是比高利贷还恐怖!?”
“给一笔钱,就永远享受收益,哪里合理了。”
“奴隶,这是把大明的人民当奴隶!”
“有事就说!”
朱元璋冷眼观看徐达,对于他的吞吞吐吐颇有些不满,本来只是随意一问,难道说康王朱成真用见不得人的手段去收敛土地啦?
那朱元璋,可就不能忍受了。
“回禀陛下,康王殿下收购土地的手法非常巧妙,他都是先低价收购田地,然后用政令、建设的方式,让原本偏远的田地变成市区、商铺。”
“再将商铺租售给士族门阀。”
“一来二去,几次折腾,康王殿下手中的土地,就多了起来。”
“总体来说,康王殿下的手段,也是合理的。”
徐达交代清楚。
最后还补充一句,提醒朱元璋,他女婿的行为完全合理,也是在规则中行事。
“……”
朱元璋皱眉。
心中不吐不快的情绪更胜一筹,朱成这些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即明哲保身,又大肆将土地收敛在自己手中。
偏偏从律法上。
没有任何问题!!
“呵呵,我这十三皇儿,倒是你们这些淮西武勋强得多,浙东那么大的土地,五成都是咱十三皇儿的啦。”
朱元璋阴恻恻的。
也不知道是在贬损朱成,还是敲打蓝玉和徐达,二人只能立刻跪下。
大颂‘陛下恕罪’。
“行啦,平身吧,关于土地兼并的事情,咱还是得想个好办法。”
“明日朝会,让大臣们替朕出谋划策一番,看看刘基、胡惟庸,能不能给咱想个好办法。”
朱元璋一摆手。
此时。
他心中的怒火已经消散不见,只要稍作思考,朱元璋就能明白。
有钱者,买卖土地。
乃是人之常情。
无论是淮西武勋,还是在浙东集团大肆收敛土地的朱成,本质上没有为恶。
但这并不作恶的行为竟然会影响国祚。
这才是正是国祚难以永恒的关键问题,处理买卖土地的人,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娑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如沧桑。”
朱元璋喃喃自语。
不知为何,他突然响起朱成在康王府后院吟唱的诗句,果然啊,促使盛者必衰的背后,是世间的常理,那么盛者必衰,也就只能令人感到沧桑了。
“切。”
“咱这么多儿子,也就朱成这小子的文学造诣还算不错。”
朱元璋哼了一声。
一辈子农民的老朱,对于儿子能有文学教养颇为自豪。
尤其这诗句,竟然能蕴含古今道理。
这比那些歌颂风花雪月、叹世间不公的无病呻吟强的多。
当夜。
凉国公府和魏国公府发生同一件大事,蓝玉和徐达分别叫停府上所有的土地、房屋买卖。
哪怕是进行至一半,随时签字画押的买卖,也必须立刻搁置!!
谁也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处理土地兼并者的问题,一切等明日朝会之后,再做打算。
万事都以稳字为先呐。
伴君如伴虎。
就算是凉国公蓝玉、魏国公徐达,在朱元璋面前,也得小心翼翼。
……
很快。
第二天朝会到来。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环视群臣,脸色低沉,朝堂气氛格外凝重。
群臣左顾右盼,都不知道这位洪武帝为何如此郑重。
唯独蓝玉和徐达心中清楚。
朱元璋是想问。
关于破解土地兼并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并非那么容易得到答案。
徐达和蓝玉连夜思考。
都没有思考到可行的方案,蓝玉大老粗,想不出来很正常。
但徐达可是出将入相的能臣。
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他都觉得苦恼。
其余的文武百官,能想出好办法么?
胡惟庸?
刘基?
徐达视线隐晦的在二人身上掠过,随后又不置可否的低下头。
“诸位爱卿,咱有一事,希望诸卿解惑。”
朱元璋身体前倾,说出正题。
“咱大明逐渐变得富有,尤其是各位爱卿,想来都置办了不少田地。”
“关于士族门阀收敛田地这点,诸君怎么看待?”
“回皇爷,孙儿有话说。”
朱允炆昂首挺胸,踏前一步,器宇轩昂的要发表意见。
他信心爆棚。
正觉得上次‘忠言逆耳’在老朱那刷了一波好感,现在又遇到这种简单问题。
当然不能错过。
“……”
朱元璋脸色一黯,他知道朱允炆想要表现自己的意图,但他还小,应该多听、多学才对。
可是环顾朝堂。
再没有任何一位臣子站出来,回答他的问题,群臣又不傻。
朱元璋刚一开始,表情肃穆郑重,现在抛出一个完全没有重点的问题。
指不定哪有坑。
肯定不能回答。
“那你说说看吧。”
老朱只得让朱允炆发表看法,同时心中也有一丝丝侥幸。
——万一自己这皇孙儿,能稍微触碰到土地兼并的弊端呢??
毕竟是朱标的孩子啊。
朱标一门双薨。
朱元璋对剩下的朱允炆,喜爱、怜惜程度超过其余所有皇子。
“士族门阀收敛土地,说明咱大明足够富庶,有钱人越来越多,是件大好事!”
“土地在士族门阀手中,他们肯定会安排人照料,让农户能通过耕种赚钱。”
“咱也能收来更多的税款,进而国富民强。”
“这多亏皇爷爷您的文功武治,才能让咱大明如此昌盛,万世不朽!!”
朱允炆说完之后,微微弯腰。
只等待他皇爷的夸奖。
却没有看到,朱元璋眼中的失望越来越浓郁。
如果标儿还活着,肯定不会说出这种话。
歌功颂德的废话,妄图讨人欢心,实际没有任何意义。
“士族门阀将土地大量兼并之后,会导致‘天下有粮,而民无粮’的局面发生。”
“我想听一听诸位,到底有和见解。”
朱元璋没有理会朱允炆,而是向着群臣发问。
群臣心中暗自凛然。
——果然啊,没说话是对的,老朱对收购土地这件事,似乎有些不满。
而朱允炆却还没有缓过神来,他愣愣的抬起头,还不知道咋回事。
明明等待夸奖中,为何皇爷不理他?
还有。
‘天下有粮,民无粮’,这明明是个病句啊,为何天下有粮,而民无粮?
民没有生活在天下?
“皇爷,孙儿不解,何为‘天下有粮,民无粮’。”
朱允炆发问。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怒自威,环视群臣。
“还不是地主老财,士族门阀,将田地都收敛在自己手中,种的粮食,都囤积在自己家中,就算是烂掉,也不肯多给佣户发几个铜板?”
群臣瑟瑟发抖。
他们当然听的出,老朱这句话,是在敲打他们。
尤其是淮西武勋们。
一个个的都是最大的士族门阀,许多人家系数量已经达到近百。
所雇丫鬟、仆役上千。
田地成千上万顷。
这些人一个个的冷汗直冒,在老朱的注视下,不由得两股颤颤。
朝堂上唯一一个没有害怕的人,恐怕就是朱允炆了。
朱允炆还是很疑惑。
“皇爷,允炆不懂,大儒们教导过允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士族门阀们怎么会让普通老百姓吃不上饭呢?”
听到朱允炆这句话,又看到他纯真的眼神。
老朱这才确信。
朱允炆不是在配合自己,敲打台下的群臣,他是真的不懂!
古有惠文帝何不食肉糜;今有大明皇孙,为何士族门阀不救济百姓。
老朱这时才注意到。
儒学思想和大儒们,对朱允炆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呵呵。”
朱元璋咧嘴一笑,但他的右手,却是死死的攥住龙椅扶手。
一股磅礴之怒在朝堂孕育。
所有熟悉老朱的老臣,都赶紧低眉顺耳,随时准备原地起跪。
这可奇妙了。
从来未听说过,朱元璋竟然能掐会算,而且还比刘基算得更准。
“是康王,康王在奏折中曾经提到过,三晋之地可能出现旱灾,所以税收只预估了平时的三成。”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在龙椅的副手处,思绪飞速旋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旱灾。
同时还能扯谎。
将他经常微服康王府的事儿,用奏折遮掩过去。
——当皇帝,得有好脑筋呀。
众臣释然。
同时也对朱成心中好奇起来,这位皇帝陛下的十三皇子,竟然还有卜算的手段??
甚至还在刘基之上。
谁都知道。
刘伯温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晓阴阳,通八卦,卜算之道竟然还不如康王朱成?
奇了怪。
“右丞相,起身吧,这事不怪你。”
朱元璋大手嘘嘘一抬。
示意刘基起身。
刘基不起。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他并不怪罪刘伯温,星象在朱元璋眼中,说到底就是一门玄学。
如果现在治罪刘基。
岂不是认为所有天灾都应该被刘基预测到?
日后但凡有天灾没有被预测。
就弄死右丞相?
显然不合理。
“诸位爱卿,先不管康王得知三晋之地发生旱灾的理由。”
朱元璋皱眉说道。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咱们应该如何处理这场罕见的旱灾?”
“如今三晋之地怨声载道,每日都有人民因饥饿、炎热死去。”
“咱心不忍。”
“况且那些流民,一旦让他们来到应天,那咱们应天的储备粮,应该也不够用吧?”
“回禀陛下,的确不够。”
户部侍郎郭恒跪倒在地。
这位户部侍郎真是气得想要骂街,换句话说,任何朝代,管钱粮的官,都不是那么容易讨到好。
好不容易银钱的事告一段落。
现在马上又有流民冲击应天府,现在45万,到应天最少30万的流民。
相当于应天人口突然增加三成!
多少的粮食储备。
都不够用啊。
“陛下,还是应该考虑疏散流民,三晋之地旱灾,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将灾民疏散到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和汉中府。”
此时,胡惟庸站出来,开口说道。
“尤其是汉中府,汉中府属于康王的番地,既然康王殿下已经提前预料到三晋之地可能爆发旱灾,那么他一定有所准备。”
胡惟庸不愧是左丞相。
他能做到这个官位,接替李善长的班,说明有一定真才实干。
能在瞬息之间提出解决方法。
远超其余臣子。
“左丞相说的是!”
“臣附议。”
“应该先将流民散开,让三晋之地周围的州府分担压力。”
“臣,同意。”
“……”
一众臣子附议。
“另外,朝廷方面也需要立刻准备赈灾粮,发放在三晋之地,还有周围的州府。”
胡惟庸继续说道。
“目前关键时期,朝廷需要减少开支……”
“哼。”
朱元璋隐晦的冷哼一声。
‘关键时期,减少开支’,意思就是,先将丈量天下的政令停止呗。
胡惟庸不愧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一有机会,就要反对丈量天下。
“对对对,朝廷必须发放赈灾物资!”
“丈量天下……”
“臣觉得,可以先行暂停丈量天下的政令,从而将钱款补给到三晋之地。”
“……”
见到有机会反驳丈量天下,群臣们的热情明显高涨许多。
远远超过为旱灾献策。
“闭嘴,丈量天下乃是国之大事,绝对不可停止。”
朱元璋呵斥一声。
“三晋之地的旱灾,咱肯定要赈济,不过先等等,或许三晋之地的州府,能将灾民梳理掉大部分?”
虽然按照胡惟庸所说,让三晋之地的周围州府,诸如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等等分散灾民,是比较优秀的处理方法。
但是……
胡惟庸提到朱成,无疑是给朱元璋提了个大醒,朱成似乎早就在筹备对抗旱灾,尤其是流民的冲击。
或许朱成能给自己一个大惊喜?
诚然。
汉中作为中原要地,人口还要在应天府之上,但是汉中府一州府。
人口就接近130万。
比应天府多出40万。
可就算如此,面对45万数量的灾民,汉中府真的能承受下来?
不可能。
凭借朱元璋的认知,汉中府能承受住10万流民,就已经达到极限。
45万流民远超汉中的负载极限。
但不知为何。
朱元璋愿意相信朱成,万一这奇妙的十三皇儿,能再创造一个奇迹呢??
“先退朝。”
朱元璋一摆手,从龙椅上站起身。
这一幕。
可给群臣吓坏了,三晋之地如此大的灾难,巡抚八百里加急的奏折。
您咋看了之后,讨论一圈,没有实质性的命令呢??
这可不符合朱元璋雷厉风行的作风。
不过……
群臣也并未开口阻拦,能阻拦陛下的人,朝堂上只有两位。
分别是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刘基。
这两人不开口。
谁也不敢逾越。
——刘基是打算散朝之后,再去找朱元璋请罪,所以没有阻拦。
胡惟庸则是心中小算盘打的贼响。
这场旱灾。
越糟糕,对于他而言越有利,三晋之地乱成任何样子,也影响不到淮西。
而朝廷越乱。
朱元璋就越不能顺利实行丈量天下的政令,这件事儿朱元璋处理的越昏庸,他胡惟庸越高兴。
只不过。
胡惟庸也不知道,为何朱元璋如此奇怪,竟然将此事置之不理。
兀自下朝?
算了。
既然朱元璋不愿意管,那就等待三晋之地的流民爆发吧!
一旦流民来到应天。
朱元璋再有任何举措,都来不及了,应天乃至周围粮仓的储量。
根本无法应付超过10万灾民。
哼哼——
胡惟庸撵着山羊胡子,在群臣的簇拥下,离开朝堂。
……
同时间。
御书房。
“陛下,右丞相刘基大人求见。”
朱元璋正在换衣服。
太监尖细的声音便是在门外响起。
“进。”
朱元璋回应道。
刘伯温进来,随后又是跪倒在地上,一语不发的用言语请罪。
“刘基先生快快请起,星象这东西又不能百算百中,如果你要非得请罪,那日后所有大小天灾,你就必须都算给咱。”
“否则次次治罪!”
朱元璋拉起刘伯温。
这位和他一起打下天下,廉洁公正的老先生,朱元璋可不忍心看他一直跪着。
“陛下,臣……臣相见康王。”
刘基憋了半天,终于开口说道。
他就想问问。
朱成到底是如何算出的三晋之地大旱,至少在卜算方面,刘基已经承认,自己不如朱成。
“可以,但是不准问朱成如何算出三晋之地的旱灾。”
朱元璋说道。
“不然你就自己去问,咱还不想在朱成面前暴露身份呢!”
如果让刘基直白的问出内心疑问,并且和朱成探讨星象学。
朱成肯定会心生怀疑。
毕竟大明懂星象学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刘基和朱成聊上几句,就会暴露身份。
“呃。”
刘基站在原地,心中思绪流转,既然和朱元璋同行,不让问星象学相关的事情。
那么他是不是要以自己的身份去见朱成?
倒也不是不行。
毕竟刘伯温没有在朱成面前隐藏身份的理由。
可是……
刘伯温还是纠结,他总感觉朱成这小子,亮出身份问他。
他就会藏拙。
在刘基犹豫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换好衣服,准备出城见朱成。
——仔细问一问他。
对于三晋之地的旱灾,到底准备到何种程度?
能否应对。
这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45万流民,又如何处理!?
“凉国公,魏国公求见。”
还不等朱元璋离开御书房,太监尖细的声音又是响起。
“……”
朱成一语不发,沿着难民的队列往前走,朱元璋三人亦步亦趋的跟着。
他们感觉的出来,朱成发怒了。
在整个前进过程中。
朱成、朱元璋三人见识到人生百态,有的插队,有的斗殴。
相互打闹。
撕扯。
如果不是只有排队才能领到救济粮,朱成相信,这些人能为粮食厮杀起来。
不过也没办法,这些流民太饿。
有的已经接近3天没有吃饭。
不知道走了多久。
朱成和朱元璋才看到城门,在护城河前,有一个小棚子,能够看到有几个兵丁。
负责维持秩序,制作、分发食物。
朱成拿眼一看。
还行。
虽然是粥,但并不稀,浆浆糊糊一大碗,喝掉之后,应该能半饱吧。
而且还能领一个馒头。
“谁负责?”
朱成走到近前,对着兵丁询问道。
“去排队……”
兵丁下意识的让朱成排队,但是一看到朱成的相貌穿着,便知道他不是流民。
“王府的苏玉先生。”
兵丁回答道,随后指了指棚子角落里,正不断翻越账本,记的满头大汗的一位文弱书生。
“苏玉?”
朱成喃喃自语,他记得,这个苏玉是他王府幕僚之一,存在感非常低。
就像是朱成在众多皇子中一样。
朱成走过去,拍了拍苏玉的肩膀。
“别和我说话,忙着呢!”
苏玉没回头。
奋笔疾书在册子上写着各种记录,汗水都滴在册子上。
“这么忙?本殿和你说话都没时间吗?”
朱成一板一眼的说道。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之后,苏玉才停下手中的动作,用宽大的袖子摸了摸汗水,恭敬的弯了弯腰。
“康,康王殿下!?”
“怎么回事?这么毛躁,妙锦呢?”
朱成皱眉问题。
“回殿下,王妃在处理钢铁厂的事情,还有粮食的运转,调集。”
苏玉说道,他怕朱成误会,又赶紧补充道。
“今天流民特别多,昨天都没有如此数量,非王妃的失职。”
“我向王府要求增派人手,但是所有可用之人,基本上都在城里忙活。”
“实在是忙啊。”
“原来如此。”
朱成点了点头。
原来是今天流民数量暴增么,所以导致人手不够。
“……”
朱元璋皱紧眉头。
应付流民。
粮食是一方面。
人手则更重要,如果任由流民胡作非为,那么州府的秩序都会紊乱。
想要安插人手,控制数量庞大的流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甚至比提供流民粮食还困难。
“脱掉衣服,摘掉帽子。”
朱成对着兵丁说道。
“是!”
兵丁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朱成所说,将自己的帽子摘掉,还有衣服。
朱成从棚子里走出来,对着难民的队列高声喊道。
“你们谁想要多吃一个馒头?”
“我!”
“我想!!”
“我我我!!”
难民们顿时躁动起来,虽然不知道朱成是谁,但他衣着华贵,而且从棚子里走出来。
都觉得他是大官。
“你,你,你,还有你。”
朱成点了14名难民出列。
将兵丁的帽子交给一些人,将兵丁的衣服交给另一些人,又从棚子里拿出一个馒头。
“你们负责维持秩序,如果有人插队、打闹,谩骂等等,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直接让他们滚出队列。”
朱成对着这14名难民说道。
“3个时辰之后,你们在从粥棚里领吃的,这个馒头是赏给你们的。”
“另外,如果你们仗着自己的权力作威作福,打20大板,从汉中滚出去。”
“是是是!!”
拿到馒头之后,这几个难民点头如捣蒜,别看区区一个馒头,就支配他们3个时辰。
就算卖命一天。
能得到活命的吃得,也心甘如怡啊!
粮食就是命!!
兵丁的数量一下子翻了三倍,有这14名‘临时兵丁’的维护秩序。
队列瞬间变得整齐许多。
“殿下,佩服啊。”
苏玉对朱成连挑大拇指。
这操作。
他怎么就没想到呢,让流民来维持流民队列的秩序,简直是绝了啊。
“接下来交给你了,3个时辰之后换班,表现优异的流民,可以直接吸纳进兵丁中。”
朱成对苏玉说道。
“今天,务必给我挑选出500名听话、身体好的流民,汉中府的人手在短时间内会爆缺。”
“对于所有被选定的流民,可以多给一个馒头。”
“另外,这里的粥铺,最短时间内给我加到10个,1个根本就不够!!”
“是!”
苏玉连忙领命。
“走吧,咱们进城。”
朱成转过头,对着朱元璋三人说道。
“好。”
一行人这才通过护城河,进入到汉中府里。
“康王殿下御人手段高超啊。”
朱元璋称赞道。
短时间内就想到用流民来控制流民,还很快的组织他们行动起来。
绝对算是心思机敏。
“唉。”
朱成叹了口气,随后摇了摇头。
“康王殿下为何叹气?”
朱元璋询问道。
“你知道,刚才那些流民数量有多少么?”
“不知道。”
朱元璋下意识的说道。
难道说,朱成在刚刚的时间里,把流民的数量都数了一遍??
不可能吧?
朱成没有数,但是根据距离,加上流民们大体的间距,他也能估算出数量。
“最多两万。”
“才两万!?”
朱元璋三人惊呼出声,他们还以为十里的流民队列有多少人呢。
没想到,竟然才两万。
三晋之地报出来的流民数量足足有45万,这连零头都没有啊!!
“这……”
朱元璋三人都迟疑了。
凭借一州府之力,抵御住三晋之地的旱灾流民潮,是不是有些太异想天开了。
刚才那种十里队列。
还得有二十多条。
光是一想。
朱元璋就觉得有些绝望。
这得如何处理啊?
“你们三人,先找个地方歇息吧,这几天我可能没时间和你们闲聊。”
朱成抬起手,揉了揉皱在一起的眉心。
“得忙活一阵咯。”
“我们知道。”
朱元璋应声道。
他知道。
朱成将要面临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关乎大明所有人!!
“不过才解决掉2万多灾民,还只是零头都不到,而且一旦听说汉中府能安置灾民,那么所有的灾民必会蜂拥而至,到时候,汉中府又能支撑得住么?”
朱元璋心中还是充满担忧。
总不能45万流民全部都炼钢去吧,朱成好像没有建造那么多炼钢厂。
算了。
走一步看一步吧。
在这场对抗旱灾的战斗中,朱成已经打出一个漂亮的开头仗!
从另一个城门离开汉中府。
朱元璋看到热闹的一幕,果然,正如苏玉所说一般,流民们都在这里建造房屋。
“嘿咻——嘿咻——”
“加油!”
“往这边搬!!”
“叠起来,叠起来!”
“螺丝呢?”
“今天再多盖一个,让后来的人也能住上房子。”
“……”
朱元璋打眼一看,一排排奇怪的房屋呈现在他的眼前,从外观上来看。
这些玩意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不是房屋。
倒像是箱子。
“这就是板房么?”
朱元璋喃喃自语道。
这板房,只是由三个铁板搭建而成——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但是有一处缺口的三条线。
将三块还没有一人高的铁板插进曹子里。
把土埋上。
然后用螺丝固定上方的铁板。
这样一个板房就搭建完成了。
“简单,但是却有用。”
徐达给出评价道。
这房子还没有一人高。
正常的成年男性进去之后,需要时时刻刻的弯着腰,不能直起身子。
地面就是土。
也没有家具,最多再拿进去几个铁板,当做聊胜于无的床铺。
“最起码能够遮风挡雨,如果咱们当时有这样一个小房子,或许就不会考虑起兵造反了吧。”
朱元璋给出的评价倒是非常高。
对于流离失所的流民而言,这房子就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有地方睡觉,还能得到朝廷发放的粮食,对于难民而言,已经是非常棒的待遇。
“唉,可惜,没有进到炼钢厂。”
一个流民走过朱元璋身边,叹了一口气,将朱元璋的注意力吸引住。
“怎么回事,你没进入炼钢厂么?”
朱元璋叫住那名流民问道。
“没有。”
那名流民拿起自己头上的兵丁帽子甩了甩。
“第一天我就被选定成为流民队的一员,当时还挺高兴,一顿能多吃一个馒头。”
“可是那些进入炼钢厂的人,每顿竟然能多吃一个半馒头,还有一碗肉汤。”
“肉汤啊,里面有肉!”
“而且康王殿下的给出炼钢厂的转正待遇也是非常优厚,在这次旱灾过去,还在炼钢厂的工作的人就能转正,每月拿6两银子,而且包吃。”
“唉。”
“可惜流民队的人不允许加入炼钢厂。”
那位流民说完抱怨的话后,头也不回的离开,开始指挥炼钢厂的员工们搭建板房。
放眼一看。
在汉中府后方,已经有无数板房被搭建起来,一眼望不到边际。
“朱成曾经说过,用钢铁铸造大明,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朱元璋咧嘴一笑。
“应急而已,还不算是钢铁在建筑上完全应用呢,不过能看出,钢铁建造房屋,的确比树木更加优秀。”
“运输成本低廉,而且形状容易控制,更加坚硬、耐风雨摧残。”
徐达也是赞许道。
很难想象。
当真的用钢铁来建造房屋时,整个大明将是何等的辉煌!!
“这小子,真是白让咱担心。”
朱元璋笑着说道。
心中难免有些自豪,能将第一批流民处理的如此妥当,让那些大臣知道。
他们绝对都不敢相信!
“走,去汉中的康王府看看。”
朱元璋一摆手。
决定去瞧瞧那小子现在在干什么,对于后续灾民的处理,朱元璋还有些好奇呢。
“是。”
“是,陛下。”
……
心中一块大石暂时落地,朱元璋三人也是微微放松,在城内询问一番后,便是顺利得知康王府的所在。
康王府在汉中城的最中心。
比起应天府临时的康王府,这里明显更加气派,毕竟是朱元璋亲自命令户部修建。
用料、规格都是最顶级。
“请帮忙通报康王,赵司达和老王、老徐找他,希望能对三晋之地的旱灾提供少许帮助。”
朱元璋对着门口的通禀说道。
“二位稍等。”
通禀进到康王府里,不一会,便是再度出来,对着朱元璋三人深鞠一躬。
“康王殿下有请。”
在仆役的带领下,朱元璋三人穿过几进的院落,华丽的山水。
终于来到正厅。
朱成此时正在吃火锅。
“老赵,昨天不是和你们仨说了么,我这忙着赈灾呢,没功夫陪你们。”
“斯哈——”
朱成塞进嘴巴里一块毛肚,由于太烫,让朱成张嘴巴直哈气。
“康王殿下……就是这么赈灾?”
朱元璋一脸古怪。
好啊。
昨天一副苦大仇深,准备和旱灾拼个你死我活,今儿就在王府里涮火锅?
不过朱元璋也无话可说。
毕竟朱成漂漂亮亮的处理掉第一波流民,而且还用第一波流民生产的钢板。
在汉中府外搭建一片板房,估计能容纳许多流民。
自诩艰苦清廉,最终却一事无成的官员,朱元璋最讨厌,像是朱成这样,有能力治理一方。
吃个火锅怎么啦?
“给我添双筷子。”
朱元璋吞咽一口口水,望着滚烫的火锅却不能吃,简直是酷刑啊!!
“行。”
朱成也已经对朱元璋三人的自来熟习惯了,一双筷子而已,又不是添不起。
“康王殿下,我也不是闲得无聊来给你添麻烦,这不是想问问,有什么地方能帮助你的嘛。”
朱元璋一拍胸脯。
“不瞒你说,我的本事,还‘挺’大的。”
朱元璋已经打定主意,这次三晋之地的赈灾,以朱成为主。
朱成需要什么帮助。
朝廷尽数应允。
至于可能暴露身份?
都已经这个紧要关头。
还在乎什么身份呐!
而且朱元璋早就想狠狠抽朱成一顿了,赶紧暴露身份吧,黄龙腰带已经忍耐不住了。
“你?”
朱成看了一眼老朱,完全没将他的话听在耳中。
区区一个商贾!
还用不到他!
就在朱元璋三人加入火锅战斗之中时,一道身影莲步款款的从远处走来,身影婀娜动人,袅袅婷婷。
姿容之卓绝,气度之优雅,非大家闺秀不能拥有。
“夫君,有客人嘛?”
朱元璋一怔。
朱成的夫人,那就是徐妙锦咯,糟糕,竟然忘记在汉中的康王府中,并不只有康王一个人。
还有那大明奇女子。
——徐妙锦。
这下子。
身份怕是要暴露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