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唐通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全集》,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王承恩朝最近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急忙从外面端进一个托盘,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崇祯背着手,沉声说道:“阎应元,直隶通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陈明遇,浙江上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冯厚敦,南直隶金坛人,现任江阴训导。”“六百里加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王承恩看着这些陌生的名字,卑微的官职,他脑子有点空。“皇爷,他们三人是何身份?臣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不该问的别问,到时候你就知道了。”王承恩吓得脸色铁青,跪在地上磕头请罪:“皇爷恕罪,臣这就安排人去办。”“等等,只让阎应元一个人来就行了。”“遵旨。”“第二件事,给冯元飏回信,最迟明日午时与他在通州会和。”“第三件事,把吴孟明,李若琏还有王之心都喊来,朕有事吩...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全集》精彩片段
王承恩朝最近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急忙从外面端进一个托盘,上面放着文房四宝。
崇祯背着手,沉声说道:
“阎应元,直隶通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
“陈明遇,浙江上虞人,现任江阴县典史一职”
“冯厚敦,南直隶金坛人,现任江阴训导。”
“六百里加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
王承恩看着这些陌生的名字,卑微的官职,他脑子有点空。
“皇爷,他们三人是何身份?臣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
“不该问的别问,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王承恩吓得脸色铁青,跪在地上磕头请罪:“皇爷恕罪,臣这就安排人去办。”
“等等,只让阎应元一个人来就行了。”
“遵旨。”
“第二件事,给冯元飏回信,最迟明日午时与他在通州会和。”
“第三件事,把吴孟明,李若琏还有王之心都喊来,朕有事吩咐!”
“遵旨!”王承恩边往外走边在心里琢磨。
吴孟明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是指挥同知,他们分别是锦衣卫的一号和二号人物。
王之心是东厂提督。
皇爷找他们作甚?难道皇爷要杀人?
略微停顿后王承恩加快了脚步,杀人好啊!这帮误国误君臣子都该死。
可是流贼将至,此时杀官员不好吧?
想到这他扇了自己一个耳光,皇爷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操这份心干什么!
管好宫里的太监,看好九门就行了。
不多时,王承恩回到崇祯身边说道:“皇爷,吴指挥使,李同知,王提督,都在门外候着。”
“让他们进来。”
“是,定西伯唐通和杜之秩在门外求见,不知皇爷是否召见?”
崇祯一拍脑门,他竟然把这件事忘了,“让他们一起进来吧。”
“是。”
唐通已经被崇祯封为定西伯,他穿着红色的麒麟服,站在门外四处偷看。
当他看到吴孟明和王之心后,心里咯噔一下。
锦衣卫和东厂怎么也在?
他们要干什么?
短短瞬间,他把这辈子干过的坏事都回忆了一遍。
难道皇帝要对自己下手?
想到这,唐通后悔了。
后悔不该奉旨勤王,更不该进宫讨要封赏。
自崇祯登基以来官员的下场都很惨,带兵的文官武将更是惨上加惨。
崇祯二年,蓟辽总督袁崇焕奉旨勤王解了京师之围,次年被凌迟处死。
崇祯四年,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被免职,十一年战死。
崇祯五年,兵部司务孙元化被治罪砍头。崇祯十四年,兵部右侍郎郑崇俭被治罪砍头。
崇祯十六年,兵部尚书孙传庭在一道道圣旨的催促下仓促迎战,兵败身亡。
还有卢象升,曹文诏...
有心想走,看着殿门两侧的锦衣卫唐通知道自己走不了。
他低着头跟在王承恩身后走进大殿,施礼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定西伯为何来此?”崇祯故意问道。
事已至此,唐通只能实话实说:“陛下,臣此次前来一是领取军饷,二是叩谢皇恩。”
他麾下的八千兵马缺了五个月的饷,作为勤王之师,多少得给点才行,否则极易引起兵变。
崇祯微微一笑:“你想要多少?”
唐通皱着眉大脑飞快运转。
他知道朝廷没钱。
既然没钱,崇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警告?
警告什么?
警告不要向朝廷要钱?
可如果没钱,这八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唐通思考良久后,强忍着心中的恐惧说道:“臣需一万两白银。”
不等崇祯说话,奉旨监军的太监杜之秩怒斥道:“唐总兵,哦不对,是定西伯大人;现在朝廷缺钱缺粮,去哪儿弄一万两银子?”
“别说没有,就是有也不可能用在咱们身上。回去告诉手下的兄弟们,现在朝廷困难,忍一忍就过去了。”
说完这些话,杜之秩得意的抬起那张尖酸刻薄的脸,希望能得到崇祯的赞赏。
“杜监军,你没带过兵,不知道带兵的难,我说的一万两已经够少了。”唐通咬牙切齿的看着杜之秩,心中无比恼怒。
他搞不懂,大明朝这位皇帝为什么不信任他们这些武将?
每次出兵,总会派太监监军。
他们狗屁不懂,甚至都没听过炮声。坐在中军帐里胡乱指挥,能赢才怪!
崇祯看着杜之秩小丑般的表现,心中冷笑。
历史上就是这厮,在唐通准备迎战时派人打开城门投降了。
该死!
“杜之秩说的好啊!”崇祯面带微笑,“朕有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
“臣遵旨。”
“如果,朕是说如果定西伯私通流贼,你该当如何?”
崇祯的话,瞬间让唐通后背一凉。
自己在前线奋勇杀敌,皇帝却猜疑他私通流贼。
霎时间。
惊讶,难过,委屈,愤怒,后悔等各种复杂的心情在心中蔓延。
他知道,该来的猜忌终究还是来了。
早知道就该向刘泽清学习!
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受伤不能奉旨勤王。
崇祯得知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他几百两医药费。
天理何在?
杜之秩斜视唐通一眼,悠悠说道:“臣会用陛下赐的利剑,砍他的头。”
唐通跪地求饶:“陛下,臣冤枉!”
崇祯轻轻摆手:“定西伯不必喊冤,朕说的是假如,切莫在意。”
唐通颤颤巍巍的站起身,对杜之秩的恨意和崇祯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崇祯身为皇帝,竟然不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
这大明,不保也罢!
崇祯继续问杜之秩:“如果你私通流贼,定西伯该怎么办?”
“我?”杜之秩愣了下,毕恭毕敬的说道:“奴婢忠于陛下,忠于大明!”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朕说的是如果。”
杜之秩跪地叩首:“若奴婢私通流贼,就请定西伯砍下臣的头。”
“好!”崇祯拍手鼓掌,“既然承认了,定西伯还不赶快动手?”
???
唐通愣了。
杜之秩也愣了,他以为崇祯在开玩笑,脸上堆着笑容说道:“陛下说笑了,奴婢胆子小,经不起这种玩笑。”
“你也配?”崇祯面无表情。
看着崇祯那张严肃的脸,杜之秩慌了。
平日里深受皇帝信任,怎么也没料到会有杀身之祸。
他匍匐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陛下臣冤枉!臣忠于陛下,忠于大明,绝不敢做出违逆之事,望陛下明察!”
“明察?”崇祯冷笑着从王承恩手中接过冯元飏的密信,随手甩到地上:“你与流贼往来的信件早已被王承恩截获,这就是你私通流贼的铁证!”
安排完这些后,崇祯开始复盘计划。
太子去南京是朝堂上商议好的事,就算内阁和六部没换人,这道圣旨也会顺利下发。
水师总兵黄蜚是忠君派,自幼在辽东跟随舅舅黄龙抵抗建奴,李自成攻进北京后他率军南下驻守镇江。弘光帝死后他誓不投降,率水师再次南下进入舟山,辅佐隆武皇帝。最后兵败自杀未遂,被清军杀害。
崇祯相信,黄蜚肯定会按照他的旨意办事。
唯一的变数是刘泽清。
此人生性狡诈,万一他不上当,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他想了想,说道:“王承恩,发给刘泽清和黄蜚的圣旨都加一句话,拖欠的军饷已交于太子,届时太子会替朝廷补发军饷。”
明军缺钱,不止刘泽清,大明所有军队都缺钱。以太子和军饷为诱饵,对方即便不去南京会前往铁门关领取军饷。
如此一来,变数就成了定数。
“去吧,让内阁即刻拟旨,顺便把李若琏喊过来。”
“遵旨。”
不多时,一身大红朝服的李若琏满怀期待的来到偏殿。
吴梦明和王之心都被负以重任,也该轮到他了。
明朝锦衣卫并非人人都有飞鱼服,飞鱼服也不是锦衣卫的常服。
比飞鱼服尊贵的还有蟒服,斗牛服,他们都来自皇帝的赏赐,被赏赐的人可以是文官,也可以是武将。
总体来说是一种荣誉,清朝的黄马褂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李若琏是崇祯元年武进士,此时已年近四十。虽人到中年,体型却保持的非常好,脸颊消瘦,双目炯炯有神。他脚步轻快,三步并作两步,很快来到崇祯面前。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参见陛下。”
“起来吧。”崇祯仔细打量对方一番后问道:“京师三千锦衣卫,战力如何?”
李若琏面沉似水的思忖片刻后说道:“陛下,锦衣卫早已是徒有虚名了。锦衣卫内部普遍的吃空饷,莫说监察百官,就是与普通士卒对战都不一定打得过。”
“吴指挥使对东厂言听计从,锦衣卫处处受东厂辖制。再加上欠饷严重,臣手下有本事的人早就寻了其他出路。剩下的要么老弱病残,去别的地方也没活路,不如在锦衣卫待着最起码还有口饭吃。要么混日子,混一天是一天。”
崇祯对李若琏的话没有任何意外。
但凡锦衣卫还有一战之力,大明朝也不会亡的那么快。
“锦衣卫都会使火器吧?”
“回陛下,锦衣卫每年都有考核,火器,弓弩,近战,骑马是必考项,虽然成绩造假做不到精通,但熟练使用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那就好!
崇祯松了口气,锦衣卫再差也比三大营的人强。
“锦衣卫内部的事先放一下,朕有个关于流贼的问题。朕听说流贼有一首诗,你可知道诗的内容?”
李若琏沉吟片刻,“陛下,臣不敢念。”
“无妨,朕想知道。”
“是,”得到崇祯的允许后,李若琏才小心翼翼的念道: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崇祯跟着李若琏念了一遍,又在心里默念几遍。
稍微熟悉后,崇祯问:“李若琏,朕把这首诗改一下,传遍京师最快需要多久?”
“改诗?”李若琏挠着脑袋有点迷糊。陛下怎么了?流贼的诗是禁诗,能改成什么样?
不过作为臣子,他没有多问。锦衣卫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形形色z色各种人都有。
想了想回答道:“如果郎朗顺口,最快需两日。”
“好!你拿笔记一下,朕现在就给你改,前面不要,直接从后面改。”
李若琏不敢怠慢,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开始记录。
随身携带纸笔是锦衣卫的老传统了,这一点他从没忘记过。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崇祯刚说了一句,李若琏差点跪下。如果不是在皇宫,他有十足的理由怀疑皇帝是假的。
这哪是改诗,分明是替流贼搞宣传!
“陛下,这...这不妥吧?”李若琏不敢不问,也不敢多问。
“别急,后面改了。”
“杀儿子,抢婆娘,房子粮食全烧光。”
“来得快,走的忙,留下一地好二郎!”
“不种地,不垦荒,来年全家泪汪汪。”
“就这些吧。”崇祯自己念了几遍,词和韵都顺口,“马上安排人在京师传唱。”
“遵旨!”
李若琏刚要施礼告辞,却见崇祯站了起来。
只见崇祯穿着打补丁的龙袍,慢悠悠的走到李若琏身边,正打算低语几句,却发现李若琏扑通一声直接跪在了地上。
李若琏压力很大。
他搞不懂崇祯皇帝离自己这么近是要干什么。
虽然皇帝一句话也没说,但是那股帝王之气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李若琏跪在地上浑身颤抖的说道:“陛...陛下,臣惶恐。”
“不要惶恐,朕还有两件大事要交给你。”
“请陛下吩咐。”
“第一件事是保护好内阁的人,尤其是今日朝堂上朕提拔的那些人,有问题吗?”
放在平时李若琏绝对毫不犹豫的答应,但今天压力太大了,他努力回忆着朝堂上发生的一切,片刻后才说道:“陛下,没有问题。”
“好,出了问题拿你是问。第二件事比较棘手,朕思来想去也就你能胜任。”
李若琏心中的恐惧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兴奋。
来了,终于来了。
陛下要给我安排一件棘手的事。
黄天在上,我李某人终于要出人头地了!
“陛下,臣是武进士出身,虽然年近四十,身上的功夫却没落下。只要陛下一声吩咐,莫说刀山火海,就是十八层地域臣也毫不犹豫的跳进去。”
“好,很好,非常好!”崇祯高兴的夸赞起来。
他要的就是这份忠心和勇气。
“不知陛下所为何事?”
“刺杀一个人。”
“不知是何人?”
“是朕。”
“嗯?”李若琏以为自己的耳朵坏了,他抓了下耳朵再次问道:“陛下恕罪,臣刚才没听清。”
“朕让你刺杀朕!”
“啊!”李若琏如遭雷击,他不可置信的抬起头看向崇祯,看清对方的那张脸后,身体向后一仰整个人摔倒在地上。
唰——
乾清宫内,一片安静。
朝堂上的消息还没传到后宫,所有人都认为崇祯会亲自南下,没想到皇上竟然要留在北京守城。
这怎么可以!
太子朱慈烺虽然年少,却非常明事理,马上跪倒哭求道:“儿臣年幼,尚不能监国,请父皇移驾应天府。”
永王和定王也先后跪倒:“请父皇移驾应天府!”
其余众妃嫔见状也纷纷跪倒,“请陛下移驾应天府!”
“陛下,三思啊!”
眨眼间,偌大的乾清宫顿时哀求声一片。
“肃静!”王承恩得到崇祯的眼神后,声音颤抖着喊道。无论崇祯做什么决定,他都无条件支持。
这是他的使命!
嘈杂的乾清宫很快再次恢复安静。
“朕意已决!”崇祯冷着脸,不容置疑。
太子还想说些什么,被身旁的周皇后伸手制止。没人能改变皇上的想法,尤其在这种时候。
“陛下!”周皇后向前迈出一步,声音虽然柔弱,语气却无比坚定,“臣妾要留在京师,与陛下共抗流贼!”
周皇后并非那种标准的古典型美女,古人多以肥为美,明朝时这个肥不是胖是结实的意思。周皇后身材稍瘦,皮肤如玉般洁白光滑。五官精致如画,穿着一身白色裙衫,流露出一股端庄典雅的国母气质。
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崇祯之前没怎么在意,看到周皇后如此美貌后忍不住又看了一眼。
袁贵妃见周皇后不走,也向前迈出一小步说道:“陛下,女儿也不走!(周皇后为了争宠,只允许自己在崇祯面前称臣妾,其余妃嫔皆自称女儿。)”
她倒没有周皇后那般见识,只是觉得兵荒马乱的不太平,万一路上遇到流贼,或者负责护送的士卒哗变,她们这些女眷下场会很惨。
就算逃到应天府,也是孤独终老。
有什么意义?
与其承担风险,不如陪在崇祯身边,生死与共。
袁贵妃同样长得国色天香,姿色虽然比周皇后差了些许,但胜在年龄小。男人嘛,从始至终爱好都很单一,只喜欢年轻漂亮的。
崇祯没心思想这些,见两位爱妃都表明不走,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挥挥手说道:“王承恩通知仁寿宫,请懿安皇后收拾一下准备去往南京。”
懿安皇后是崇祯的皇嫂,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原配皇后。天启死后她被崇祯尊号为懿安皇后,原本住在慈庆宫。崇祯十五年朱慈烺大婚时,懿安皇后从慈庆宫主动搬到了仁寿宫。
“遵旨。”王承恩不敢怠慢,亲自跑去慈庆宫送信。
“其余人等离开,太子留下!”
众人不敢违逆,表情沉重的离开乾清宫。
不多时,乾清宫里只剩崇祯和太子。
崇祯看着朱慈烺目光复杂。
平白无故多了个大儿子,直接喊对方儿子会不会太嚣张?
“父皇!”太子朱慈烺叩拜。
崇祯想了想,问:“慈烺,如果北京城守不住,城破朕亡,你会怎么做?”
“父皇是天子之躯,得上天庇佑,定能守住北京城!”
“别废话,回答问题!”崇祯有些无奈,这些古代人就会拍马屁,如果皇上都是天子之躯得上天庇护,那改朝换代的事就不可能发生。
太子被崇祯的语气吓懵了,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不敢说话。此情此景,身为太子的他,说错一句话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既然你不知道,朕告诉你。”崇祯双手倒背在身后,帝王之气充满全身,“如果朕死了,第一时间不是替朕报仇。”
太子朱慈烺浑身一震,不解的抬起头:“父皇,儿臣不懂。”
崇祯没有立刻解释,而是说道:“决不能联合建奴抗击流贼,要先灭建奴,再灭流贼,”
“记住了吗?”
“儿臣记住了,可是父皇...”太子朱慈烺更加不理解了。
按理说,如果父皇死在李自成手上,朱家和李自成的恩怨会上升到家仇国恨的高度。
大明自开国以来便推崇以孝治国。
他举倾国之兵讨伐李自成,在天下人眼里便是尽忠孝之道,可以说名正言顺。
就算他不找李自成的麻烦,满朝的文武,天下的百姓能同意吗?
“没有可是!”崇祯恶狠狠的瞪着太子,怒斥道:“亡国可以,灭种不行!建奴一旦入关,你觉得李自成是八旗兵的对手吗?”
太子朱慈烺不说话,在他看来李自成既然能从陕西打到宣府,战斗力肯定不俗。辽东的建奴虽善骑射,但兵士加起来才十万人。
李自成号称五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建奴淹死。
看着朱慈烺不服的表情,崇祯恨铁不成钢。他脑子里装满了大明史,李自成的底细他门清的很。
先不提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有多少水分,里面至少五成乌合之众。
冷兵器时代精锐和乌合之众有天差之别。
精锐部队在士气上更加稳定,能够承受更多伤亡而不退场,在逆风情况下可以继续作战,甚至发起反冲锋。
李自成这些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荒野作战一旦陷入劣势,溃败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别说五十万,就是百万大军也是白搭。
他能从陕西打到宣府,最重要的原因是没遇到硬茬子。
打的也都是攻城战,很少野外作战。
八旗兵最擅长的是野战!
崇祯想了想,试图举例子说明:“你可知宁武关的周遇吉?”
“儿臣知道。”
“他只有几千兵马,流贼攻下宁武关伤亡近八万!”
想起周遇吉,崇祯又叹了口气。明末武将死的死,降的降,现在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宁武关本就易守难攻,流贼损失巨大也在意料之中。”朱慈烺不服气的说道。
呵!
崇祯终于明白,历史上的崇祯帝为什么不让太子单独去应天府。
他根本挑不起大明的半壁江山。
崇祯狠狠地跺了一脚:“你枉为一国储君,流贼善攻城守城,不善野战。面对建奴,李自成除非死守,否则会不堪一击。他胜了还好,如果败给建奴,北方会落到建奴手中,届时将给我华夏带来灭顶之灾!”
见父皇发怒,朱慈烺吓得不敢再说话,只能跪在地上低头不语。
良久。
崇祯眼神闪烁,叹了口气。
罢了,朱慈烺才十六岁,需要时间成长。
可惜的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培养这位大明太子了,只能想办法多给他安排一些能人志士辅佐。
当然怕!
但是。
大明以孝治国,只要周奎没有做出谋逆之事,崇祯就不能把他送进诏狱。
因为周奎是崇祯的岳父,周皇后的父亲。
为父者,没有错,错也是对。
可以罚,不可以惩。
如果他真的以贪墨之名将周奎押进诏狱,此举将威胁国本。
崇祯早就料到周奎会死鸭子嘴硬,他微笑着说道:“既然国丈说这些钱财都是皇家赏赐,那么朕就不客气了。现皇家有难,正是用钱之际,朕以天子之名将这些赏赐暂且收回,等朝廷富裕了加倍奉还。”
周奎整个人都惊呆了!
他被崇祯的脑回路震得头脑发木,浑身发凉。
“这...这...陛下乃大明天子,岂...岂能出尔反尔?况且赏赐如同泼出去的水,岂有收回的道理?”
“朕就是道理!”崇祯懒得和这厮费口舌,“王承恩,还不速速将这些马车牵进皇城?”
“臣...遵旨。”王承恩吩咐午门附近的锦衣卫,厂卫将马车赶进皇城。
“陛下...陛下...”周奎仿佛没了力气,瘫坐在地上陛下陛下的喊个不停。
他不甘心自己一辈子的继续被崇祯抢走,又不敢做出僭越之举,只能瘫在地上不停地哭喊。
见周奎愈发得寸进尺,崇祯脸色有些厌烦。如果不是周皇后的面子和以孝治国的根本,他恨不得直接将他砍了。
他走上前伏在周奎耳边低语道:“国丈家产千千万,马车上最多装了八成吧?剩下的两半是不是藏在府上?要不朕让东厂去挖一挖,掘地三尺找不到就掘地四尺!”
周奎瞬间闭嘴,他用衣袖擦干眼泪,看着面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皇帝,心生恐惧!
他好像什么都知道.
不,他就是什么都知道!
“朕不是不敢杀你,东厂和锦衣卫有很多让你悄无声息死去的办法。朕很喜欢周皇后,你活着的意义是不让她伤心,仅此而已!”
“如果你继续放肆,休怪朕无情!”
黑暗之中,灯光之下,崇祯的脸色阴暗交错,变幻不定。那一刻他不是天子,不是君王,而是一头嗜血的猛兽。
周奎下意识的疯狂点头,不敢有半分造次。
有了周奎带头,其余勋贵纷纷放弃抵抗。
就算有抵抗的想法也无能为力了。
京师三大营都在这里,他们的上司京营总督是崇祯的人。
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也在这里,兵部尚书也是崇祯的人。
锦衣卫和东厂更不必说了,唯皇命是从。
一众勋贵脸色僵硬着离开午门,身影消失在京师的黑夜之中。
内阁首辅李邦华问道:“陛下,太子既已离开,在皇城外驻守的三大营士兵是不是可以撤走了?”
“拖欠的军饷都发了?”崇祯没回答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
“尚未发放完毕。臣让户部先将锦衣卫和东厂的饷银补齐,随后才与兵部交接军饷。”
勇卫营,锦衣卫和东厂的饷银由户部直接发放。三大营,五城兵马司的饷银先由户部转到兵部,再由兵部统一发放。
“嗯,”崇祯点点头,没有反对。作为皇帝的亲军,他们有这个资格和权利。
“既然朝廷有银子,三大营,五城兵马司的饷银就没必要拖欠。户部和兵部的人都在,现在就发。”
“在这?”李邦华有些意外。
“对,现场发!”
“臣...这就安排。”李邦华只是觉得事发突然,并没有太多疑虑。
毕竟朝廷拖欠饷银的时间太长了,陛下着急也在情理之中。
等李若琏射击产生的硝烟散去后,王承恩再次将木桩扛了回来。
这一次,效果十分明显!
鸟铳的铅丸虽然将第一本书射穿,但无法穿透第二本书。
李邦华和范景文顿时惊呆了,他们诧异的看向崇祯,心中巨震!
皇上懂得太多了,好像有种无所不知的感觉!
他们急忙躬身施礼:“陛下聪明绝顶,远胜常人!”
“别拍马屁了,快将消息散播出去,让没有铠甲的士兵照此方法制作铠甲,用绳子将书册穿好,挂在身上即可。”
“遵旨,臣等告退。”
等李邦华和范景文离开,崇祯再次给李若琏布置了任务。
这一次,他要对这些内斗的文臣赶尽杀绝!
......
次日清晨,崇祯还没走出皇城便得到了消息,流贼已经在城外扎营。
他问王承恩:“文武百官都到齐了吗?”
“皇爷,有七八个大臣染了风寒卧床不起,告归在家养病。”
“风寒?”崇祯淡淡一笑,“王之心?”
“臣在!”
“去,让东厂的番子们去那些大臣府上探探虚实,记住,他们都病了。”
“遵旨!”王之心兴高采烈的去安排人。
皇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敛财的机会来了!
“李若琏,等东厂的人出发一刻钟后,派锦衣卫去那些大臣府上查看虚实。记住,他们都病了。”
李若琏眨了眨眼睛,明白了崇祯的意思,“臣遵旨。”
“王承恩,等锦衣卫的人出发一刻钟后,安排宫里的御医去那些大臣府上给他们瞧病。”
“记住,那些人都病了。收的银子一半上交给你,剩下的一半留给他们自己花。”
“遵旨。”
文武大臣已经皇城外等候多时,由于提前打了招呼,文官们穿着清一色的棉甲。
甚至有人套了两层!
寒风吹过,脖子处散发出阵阵白气。
看到崇祯驾临,官员们纷纷跪地施礼。
“诸位都有甲胄在身,今天的礼就免了。知道朕为什么让你们登上城楼吗?”
“臣等不知,请陛下示下。”
“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们看一看流贼到底长得什么样子,感受一下城墙上凛冽的寒风!”
众多文臣虽不情愿,但皇上带头,他们也不好说些什么。
在勇卫营和锦衣卫的护送下,一行人朝阜成门方向行去。
虽然京师戒严,但路上的百姓一点也不少。三大营,五城兵马司,巡捕营,锦衣卫,东厂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城墙上,城内基本没人管了。
听闻流贼在京师西南方向扎营,百姓们一遍往西边城墙的方向移动,一边大喊:“流贼来了,去瞅瞅去。看看这些抢光杀光的畜生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什么好瞅的,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不如趁这会赶快做书甲,听说这玩意比三大营的棉甲还管用。”
“今儿个他们只要敢攻城,我第一个冲上去杀人!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百姓们情绪高涨,心中虽然还有恐惧,但热血已经开始沸腾。
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型,谈不上为国效力,只想保护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
钱,粮食,亲人,房子!
钱有自己攒的也有朝廷给的,手里有钱心里就不慌!粮食在家里屯着,吃了就不会饿!亲人有父母妻儿,一家老小欢聚一堂!房子虽然不大,住在里面却很温暖。
这些最珍贵的东西,他们誓死也要守护!
一行人很快穿过街道,登上了阜成门!
守城的武将是五军营的李副将,他亲手将千里眼(望远镜)递到崇祯手里,指着西南方向说道:“陛下请看,流贼正在西南方向扎营结寨,据此约有四里(明代一里576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