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王芳王芳的其他类型小说《谁才是始作俑者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我比猫胖”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觉得吧,你发那条朋友圈,其实是在挑事。虽然那个男的态度不对,但你也不用直接就扣个‘普信男’的帽子吧?”我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她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我发朋友圈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没想到,一句无心的吐槽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下午,我接到了老板的电话。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冷静,但我听得出其中的隐隐不满:“林女士,我最近注意到,你在网络上有点……动静。这件事情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不会的,”我连忙解释,“这只是个误会,很快就会过去。”“希望如此。”他说,“但我还是建议你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论,毕竟,你现在的身份不仅是你自己,也是我们公司的员工。”挂断电话的那一刻,我的手心全是汗。这种语气,无疑是在...
《谁才是始作俑者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觉得吧,你发那条朋友圈,其实是在挑事。虽然那个男的态度不对,但你也不用直接就扣个‘普信男’的帽子吧?”
我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她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我发朋友圈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没想到,一句无心的吐槽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下午,我接到了老板的电话。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冷静,但我听得出其中的隐隐不满:“林女士,我最近注意到,你在网络上有点……动静。这件事情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
“不会的,”我连忙解释,“这只是个误会,很快就会过去。”
“希望如此。”他说,“但我还是建议你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论,毕竟,你现在的身份不仅是你自己,也是我们公司的员工。”
挂断电话的那一刻,我的手心全是汗。这种语气,无疑是在给我敲警钟——如果事情继续发酵,我的职业生涯很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到了晚上,风波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微博上,一个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大V转发了那条截图,并附上了自己的“深刻分析”: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部分女性已经陷入了‘反男’的狂热之中。她们将生活中的每一个不如意都归咎于男性,用标签化的语言制造对立。这样的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性别矛盾。”
这条转发引来了成千上万的评论,几乎每一条都夹杂着火药味:
“总有些女人喜欢挑起事端,然后躲起来装无辜。”
“男的再怎么不好,也没见过这么事儿的。”
“大V一语中的,这就是当代田园女权的真实面目。”
另一边,一个女性博主也加入了战局,用同样煽动性的话语站在我的“阵营”里反击:
“普信男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仿佛全
游戏
帖子中提到了一些关键账号,它们在整件事情中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我仔细对比这些账号的发文时间,发现有些人连截图都用的是同一张,而这些号的简介里,要么写着“专业热点观察员”,要么干脆是某机构认证的营销号。
再往深里看,我发现这些账号的发文节奏似乎经过精心设计——他们发布内容的时间点,几乎都是在白天工作时段和晚上黄金时间,以保证帖子能够覆盖最多的活跃用户。而每次发文后不久,都会有大量看似“随机”的评论账号冒出来,迅速点燃争论。
我意识到,这些账号根本不是普通人,而是精心设计的一台流量机器。他们不在乎事件本身是否真实,也不在乎参与者是否受到伤害,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吸引更多人关注、争吵,最终实现他们的流量变现。
真相的第二层:利益链条
带着越来越多的疑问,我开始关注这些营销号背后的利益链条。很快,我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每一篇“讨论性别对立”的热帖下,总有几条固定模式的评论,推荐一些链接,比如“提升女性魅力的10个技巧教你快速了解男性心理的课程高端情绪疗愈体验”等。
这些广告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流量中介到广告商,再到培训课程的卖家,每一环都在从公众的情绪中牟利。甚至连那些“意见领袖”也不例外,他们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推出直播或文章打赏,轻松赚取上万甚至更多的收入。
最让我愤怒的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大V在他的公众号上卖一本电子书,名字叫《揭开田园女权的真面目:性别矛盾的背后逻辑》。书的售价高达98元,而在他的宣传中,他把我描述成“某类极端思想的典型受害者”。从标题到内容,全都是为了迎合那些极端用户的猎奇心理。
看到这里,我的手指已经在发抖。这场争论的核心根本不是所谓的“正义”或“观点”,它的核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意,而我,只是被拉来做流量牺牲品的一个工具。世界都欠他们一个解释。女人稍微反击一下,就被扣上田园女权的帽子。真是笑话!”
她的发言得到了无数点赞,同时也引发了另一场更大的骂战:
“女人总是这样,喜欢先骂人然后倒打一耙。”
“这种事不就是谁先挑事谁有错吗?”
“普信男和普信女是一丘之貉,打起来最有趣了!”
我一边刷手机,一边觉得自己的存在好像彻底被消解了。在这一场席卷网络的争论中,我不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成了一个象征——象征某种立场,某种情绪,某种“必须被攻击或者捍卫”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社交媒体几乎成了“主战场”。一会儿有人给我留言骂我,一会儿有人在私信里鼓励我坚强。甚至有几位莫名其妙的“盟友”跑来邀请我加入某个“女性权益群”,讨论如何用逻辑反驳“直男癌”。
与此同时,更多的断章取义开始流传——有人说我“每天不干正事,只会发朋友圈骂人”;还有人随便扒了我以前的自拍,嘲笑我的外貌。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一位自称“心理学家”的大V写了一篇小作文,把我塑造成“情绪化过度”的典型案例,甚至给出了他对我的“心理诊断”:“这种人长期生活在压力中,需要发泄情绪。建议与心理咨询师多沟通。”
我看到这条分析时,忍不住自嘲地笑了:原来一场争论还能带来“免费诊断”。
至此,我彻底放弃了解释的念头。争论越演越烈,谁对谁错早已不重要。所有人都在用我的故事讲述自己的立场,而真相早已被抛在脑后。
随着争论持续发酵,事情的发展已经完全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一开始还只是有人骂我“田园女权”或者“普信女”,而现在,更多的人开始用这件事延伸出各种奇怪的观点。微博上每天都有新帖子蹭这场争论的热度,标题一个比一个离谱:
“普信男女的终极对决,谁更矫情?” “田园女权新案例:从一杯咖啡看当代女性的优越
我从来没想过,喝一杯咖啡也能惹出这么大的事。
事情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二早晨。我站在离公司不远的咖啡店里,刚点完一杯拿铁,正刷着手机。店里的气氛还算宁静,只有咖啡机的嗡嗡声和偶尔响起的“叮”声打破了清晨的沉寂。我低头看手机,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咳嗽声,像是在故意引起我的注意。
“小姐,你能不能快一点?排了半天队了,还在那儿刷手机。”一个男人的声音从后面传来,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耐烦。
我愣了一下,回头看了看队伍。这家店的速度确实不快,但也不至于让我点单耽误谁的时间。而且,站在我后面的这位男士,从体型到表情都透着一股“看我不顺眼”的意味。他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衬衫,手上还拿着一杯没喝完的奶茶,眼神不善地盯着我。
“我已经点完单了,等咖啡。”我解释了一句,试图用平静的语气化解这尴尬的局面。
“你这种人就是太闲,”他冷哼了一声,“一点效率都没有,占着地方,真普信。”
普信?我心头一震,差点笑出声。这几年,“普信男”这个词在网络上火得一塌糊涂,通常是指那些过于自信却没什么本事的男性,但现在听来,这位男士似乎自信地反向把“普信”的帽子扣在了我头上。我还没来得及回嘴,旁边的店员招呼了一声:“这位女士,您的拿铁好了。”
我接过咖啡,转身准备离开。这种争执没有必要继续下去,尤其是对着一位如此理直气壮的陌生人。但是,当我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声音再次传来:“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咖啡,不就是一杯水么?傻X。”
他声音不大,却足够让我听清。我僵了一下,回过头去。他低着头玩手机,似乎并不觉得刚才的话有任何不妥。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这种人,你理他,就是掉价。
事情本来应该到此为止,但我没忍住。
回到公司后,我越想越气。原本一场小事,在我的脑海里被无限放大。我打开朋友圈,随手发
们压根不关心我这个人,只在意如何用我的事情做一场情绪宣泄。
结局已注定的争论
随着争论逐渐升级,我彻底失去了所有的耐心。有一天,我坐在电脑前,准备写一份邮件,却因为刷了一眼微博热搜而中断了。
新的热门话题是:
“普信男女是不是时代的象征?”
这场争论的调子已经完全不受控制。我无数次想删掉最初那条朋友圈,却总是止步于删除按钮前。不是因为不敢,而是因为我知道,即便删掉了,这场闹剧也不会结束。那些激烈的言辞、咬牙切齿的指责和荒诞不经的分析,依然会继续传播下去。
到了这一刻,我终于明白,这场争论的输赢与我无关。那些打着“正义”旗号的人,根本不在乎所谓的真相,他们只想赢。而我的存在,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借口。
尽管风波持续发酵,但我逐渐意识到,这场争论根本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而我,只是这场闹剧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道具。
这天,正当我刷着手机,强迫自己忽略那些刺眼的评论时,一条推送吸引了我的注意。标题简单直白,却让我心头一紧:
“性别对立争论背后的真相:谁在制造矛盾?”
点开文章,我才发现,这是一个独立调查博主写的分析帖。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来解构这场风波的起因与发展:网络事件的传播模式。
“任何事件的发酵都有两个关键环节:
情绪引爆点:一段冲突性的内容,可以激发读者的情绪共鸣。
放大器:掌握流量的营销号或大V,会利用争议点扩大传播范围,以达到吸引流量的目的。”**
帖子下面还附了一些数据统计,其中有一张图让我感到背脊发凉。那是一张关于“普信事件”传播路径的图表,显示了事件最初从一个小号开始发酵,随后被几个营销号接力转发,最终通过几位大V的推波助澜进入了大众视野。
真相的第一层:流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