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农家媳妇:富贵临门全局

农家媳妇:富贵临门全局

冷香忆 著

历史军事连载

刘氏跟三个孙女道:“你们七爷爷是里正,还是族长,只是家里孩子比我们家还多。我们家现在都能顿顿吃上干饭,他们家晚饭还是稀饭。”王老头有些感慨道:“孩子多负担重。日子想过好了难。”王志低头一声不吭。三兄弟当中他是残疾,又有三个女儿。他拖住了家里奔好日子的后腿。李青青朝三个侄女和颜悦色的道:“今天你们吃了米花糖。酒席可吃不着米花糖。”王招弟咯咯乐道:“对哦。我吃了米花糖。”次日一早,李青青在王老头夫妻的强烈要求下做了二百多个青菜饭团。刘氏直接问道:“青青,你什么比昨天少做了近二百个饭团?”“昨天湘月斋一家买了一百个饭团,我不把方子卖给他家,今天他家不会买我们家的饭团。我就少做了。”李青青见王老头一脸不悦,又道:“爹、娘,我怕卖炒米饭的张大...

主角:李青青王桔   更新:2024-11-23 17:0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青青王桔的历史军事小说《农家媳妇:富贵临门全局》,由网络作家“冷香忆”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刘氏跟三个孙女道:“你们七爷爷是里正,还是族长,只是家里孩子比我们家还多。我们家现在都能顿顿吃上干饭,他们家晚饭还是稀饭。”王老头有些感慨道:“孩子多负担重。日子想过好了难。”王志低头一声不吭。三兄弟当中他是残疾,又有三个女儿。他拖住了家里奔好日子的后腿。李青青朝三个侄女和颜悦色的道:“今天你们吃了米花糖。酒席可吃不着米花糖。”王招弟咯咯乐道:“对哦。我吃了米花糖。”次日一早,李青青在王老头夫妻的强烈要求下做了二百多个青菜饭团。刘氏直接问道:“青青,你什么比昨天少做了近二百个饭团?”“昨天湘月斋一家买了一百个饭团,我不把方子卖给他家,今天他家不会买我们家的饭团。我就少做了。”李青青见王老头一脸不悦,又道:“爹、娘,我怕卖炒米饭的张大...

《农家媳妇:富贵临门全局》精彩片段

刘氏跟三个孙女道:“你们七爷爷是里正,还是族长,只是家里孩子比我们家还多。

我们家现在都能顿顿吃上干饭,他们家晚饭还是稀饭。”


王老头有些感慨道:“孩子多负担重。

日子想过好了难。”


王志低头一声不吭。

三兄弟当中他是残疾,又有三个女儿。

他拖住了家里奔好日子的后腿。


李青青朝三个侄女和颜悦色的道:“今天你们吃了米花糖。

酒席可吃不着米花糖。”


王招弟咯咯乐道:“对哦。

我吃了米花糖。”


次日一早,李青青在王老头夫妻的强烈要求下做了二百多个青菜饭团。


刘氏直接问道:“青青,你什么比昨天少做了近二百个饭团?”


“昨天湘月斋一家买了一百个饭团,我不把方子卖给他家,今天他家不会买我们家的饭团。

我就少做了。”

李青青见王老头一脸不悦,又道:“爹、娘,我怕卖炒米饭的张大虎也卖饭团,到时两家都卖一样的吃食,就没那么好卖了。”


李青青怕出现竞争对手,这回的青菜饭团用到的青菜换成了豌豆和胡萝卜。


绿色的豌豆、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米饭,色泽鲜亮。


另外,李青青说服王老头夫妻,把家里仅有的二两黑芝麻炒熟,晒在每个青菜饭团上面。


这就成了芝麻青菜饭团。


王亮小心翼翼的把饭团装进竹篓里,道:“爹、娘,今天的饭团少,你们别去县城了,我和大哥去就行。”


刘氏没好气的道:“不行。

我和你爹要盯着你们兄弟回绝湘月斋。”


于是,四个人一起出发风风火火的去了县城。


李青青、张氏、王桔仍留在家里用菜刀剁碎辣椒。

昨天三个人剁出了二百多斤辣椒,李青青已经把它们放在大坛子里面用盐、酒腌好密封。


昨天腌的剁辣椒,今天就能吃了。

不过,时间允许的话,剁辣椒腌制一个月是最好吃的。


为了制作剁辣椒赚钱,李青青自掏腰包买了盐、白酒,还给张氏、王桔支付人工费。


李青青还没有把人工费的事告诉张氏、王桔,准备卖掉剁辣椒赚到钱后直接支付。


用菜刀剁辣椒,得把辣椒拨到菜刀下面,还得把辣椒放进坛子里。

三个人只是剁了一日,双手就被辣椒辣的红肿,皮肤隐隐疼痛。


唉,这里没有手套。

要是戴上手套手就不会被辣椒水辣了。


三人在第二排房子的院子里剁辣椒,就是不想让村里人知道。


王老头天杀星的凶名远播,以前王村很少有人来王家串门,后来随着早产的王桔渐渐平安长大,大家觉得王老头的噩运似乎过去了,就有人来王家走动。


这几天大家都忙着收辣椒卖辣椒,小媳妇、王家女没功夫到王家来串门。


今天正好王族王老头这一辈的大哥家里摆酒席,族人每家都派人参加,这样的事谁能上席就能吃一顿好的,参加者个个喜气洋洋。


前院传来两个女人的吼叫声,“你们家谁去大伯家吃席?”


“赶紧去占个好位置!”


这两人是王老头堂侄媳妇和堂侄女。


堂侄女是外嫁女,昨天回娘家看爹娘,正好碰上今天有席吃,就要求去吃席,把她的两个嫂子气得鼻子都歪了。


湘城一带农村的女人,很少性子温柔的,大多说话冲的很,要是不知道的人,猛一听以为她们在吵架。


李青青见小姑子王桔一脸期盼,笑道:“妹妹快去吧。”


张氏还特意起身去前院跟两个妇人道:“我家王桔去。

你们照顾点她。

别让她吃不饱饿肚子回来!”


两个妇人哈哈大笑,道:“放心。

绝对让她吃到好吃的!”

“肯定让王桔吃撑!”


王桔洗干净手,还换了件衣裙,虽说衣裙破旧缝满补丁,但是很干净。


张氏匆匆忙忙的给王桔梳了一个双丫鬟,还把自己的一根锡制桃花头的短钗插在王桔的发鬟上。


张氏不识字,可是心灵手巧,看几眼妇人的发型回来就能给自家人梳。


王桔换了个发型,还戴了首饰,精神的很。


“今天桔妹妹真漂亮!”


“快走,咱们吃香喝辣去。”


两个妇人和王桔走了。

王家三姐妹站在篱笆墙门口,一脸羡慕。


风和日丽,秋日的通往湘城没有下过雨的官道,道路没有泥泞不滑,十分好走。


官道上人来人往,刘氏看到这一路卖菜的一半都是卖的辣椒,不由得跟王老头道:“青青做的剁辣椒能卖好价钱吗?”


“不知道。”

王老头话是这么说,心里却非常期盼剁辣椒像咸蛋一样大卖,甚至引来湘月斋买方子。


不知走了多久,刘氏怕王志的腿残疾会累,就让大家坐在官道两边的大树下的大石头上休息。


只是休息一小会,四人又赶紧上路,这般等走到和县县城,已是辰时二刻(八点多)。


城门两边都是摆着摊子卖东西的村民、货郎、小商贩和县城及附近的老百姓,热闹的很。


昨天卖鸡蛋的汉子站在小集市的边上,大声吆喝,“鸡蛋饭团,一个两个铜钱!”


以前用来装鸡蛋的竹篮,今天装上了鸡蛋饭团。


他做的鸡蛋饭团,鸡蛋是煮熟后切成碎丁,然后跟米饭揉捏成团。


煮出来的鸡蛋清是白色,只有蛋黄是黄色,而鸡蛋少,米饭多,导致一个饭团只能看到三、四星点黄色的蛋黄。


从色泽上来看不诱人。


可是鸡蛋一斤六个铜钱,猛的听上去,放了鸡蛋的饭团明显比放了青菜的吸引人。


在他的身旁围着几个人正在看鸡蛋饭团。


王老头四人刚走进小集市就看到这一幕,心情一下子郁闷起来。


紧接着不远处又传来几个男子的吆喝声,“青菜饭团,一个饭团一个铜钱!”


“不用生火就能吃的青菜饭团,快来买!”


那是张大虎和两个村民在卖青菜饭团。


昨天下午,张大虎已经卖了一回,赚到钱了,今天占着家离县城近的优势,特意来的很早卖青菜饭团,就是为了抢在王家人前面。




秋日黄昏,夕阳给王村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纱,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村子中间坡上的一户人家,三排破旧的茅草房,每排几间,前院二百多平米的地上铺满了红彤彤的辣椒,第一排几间房的屋顶上也铺满了辣椒。站在远处望去红房子红地,很是喜庆。

三个穿着打补丁衣服身体瘦弱的小女孩拿着小树枝站在院子里,驱赶想要偷吃辣椒的鸡。

这三个小女孩是三姐妹,最大的今年六岁,名叫王盼弟,中间的四岁王招弟,最小的两岁多王求弟。

她们是这户人家家主长子长媳的女儿。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辣椒是她们和家里的长辈从地里的辣椒树上摘下来,洗干净摊开到打扫干净的地上晒。

这么多的辣椒都是秋辣椒,用来做干辣椒,一部分自家吃,一部分卖掉。

空气里充满辣椒呛人的气味,三个小女孩不时的打喷嚏,不过,她们的脸上没有不耐烦的表情,因为晚饭不喝稀稀的粥,而是吃大米饭。

王家人口多地少,产粮食少,一天两顿饭,早饭吃糙米和精米混合煮的米饭,菜还不放油,晚饭吃糙米熬的寡淡的粥,连最简单最省钱的凉菜都没有。

自从王家家主的二儿媳李青青进家门说服家主后,早饭的饭是纯精米,炒菜要放油,晚饭从稀粥变成了糙米和精米混合煮的米饭还有菜。

米饭吃进肚子,半夜不会饿醒了,也不会饿到胃疼难受,还有新鲜放了盐的菜吃,生活有滋有味,幸福感倍增。

老二王招弟生着一张小圆脸,小鼻子单眼皮,皮肤微黑,头发稀黄,梳着小辫,目光有点怯懦,瞟了几眼厨房,从那里面已经飘出来猪油香味,小肚子再次咕噜叫,忍不住道:“我看见婶婶拿了好多辣椒还有一点大蒜,晚上是不是吃辣椒啊?”

“是吗?”长姐王盼弟长脸小眼睛大鼻子,鼻梁还有点塌,皮肤比王招弟还要黑些,目光没有神采,身材比同龄孩童瘦小,语气有些担心的道:“可是辣椒要卖银钱。”

前两天她娘张花也就是张氏,做了炒辣椒,只炒了四个,都装不了一盘,就被爷爷、奶奶骂了。她担心李青青被爷爷、奶奶骂。

“吃辣椒。我要吃婶婶做的辣椒。”三妹王求弟身高不到三尺,瘦干肤黑,淡黄稀疏的头发扎个朝天辫,像个发育不良的小豆芽,年龄很小,说话已经流畅了,只是一说辣椒,就馋的忍不住流口水。

“一会儿就能吃到大米饭、辣椒。”王招弟自言自语,内心欢喜笑了。

王盼弟特意道:“要等爷爷、奶奶、爹回来才能吃。”

她们的娘张氏腆着大肚子从堂屋里走出来,朝她们高声骂道:“天要黑了,还不知道把辣椒收起来?眼里这么没活,蠢死!”

张氏今年二十六岁,跟王志已是第三婚。

她头婚嫁的是木匠,可惜木匠短命,新婚半年就去世了,连个孩子都没留给她。

二婚嫁给了比她大十岁的屠夫,这个屠夫有一个女儿,她对继女挺好,可是这个继女小小年纪竟然会说谎,污蔑她虐待,屠夫偏听偏信打她,有一回把她打的昏迷一天一夜,她为了活下来不得不跟屠夫和离。

三婚嫁给了比她小两岁的王志。王志家境贫穷,身有残疾,是主母刘氏初婚带过来的,王老头的继子,不过好在王志没成过亲是头婚。

婚后,两人一开始感情挺好,后来张氏一连生了三个女儿,王志生气没有儿子,对张氏心生不满,不怎么去张氏娘家,对三个女儿也不怎么搭理。

如今张氏又怀了第四胎,她和王志极其盼望这一胎是男婴。

“收辣椒。”

“快把簸箕拿过来。”

“簸箕好大,我拿不动。”

三姐妹丢掉小树枝,拿来簸箕,把地上的辣椒捡到簸箕里面。

张氏有些费劲的蹲下来跟着女儿一起捡辣椒,还不时的赶一赶过来凑热闹偷吃辣椒的鸡。

这群鸡二十三只,不到两个月,公鸡的冠子还没长起来,就会打鸣了,吃不到辣椒气愤的喔喔打鸣,鸣声不长声音低,像个太监。

母女四人收辣椒的时候,厨房的李青青、王桔正在生火做饭菜。

李青青今年十六岁,穿着打有补丁的青色棉质长裙,腰上系着一根灰布带,显出纤细的腰身,身材瘦高,浓密的乌发梳着圆髻,戴着一支雕有蝉纹图案的木钗,长着鹅蛋脸,皮肤微黄,柳叶眉、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眉清目秀,目光有神,容貌比张氏好看许多,在王村数一数二。

她出身贫寒,娘家在几十里外山脚下的小泉村,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

娘家为了给她三个哥哥弟弟娶媳妇,把她们三姐妹的聘礼全部扣下来,没有给她们嫁妆,连嫁衣都没有,就这么让她们嫁人了。

李青青微薄的嫁妆还是两个已经出嫁的姐姐想尽办法凑的。

以她的容貌,摊上这样贫穷的娘家,嫁不到镇子上,只能嫁到村子。

好在王村比小泉村富裕些,王家好歹能够吃饱,不会饿肚子。

王桔是李青青的小姑子,也是王家家主最小的女儿,穿着破旧的灰色衣裤,今年八岁,大圆脸,身体干瘦,两道粗眉毛,大眼睛凹陷,看上去脑袋大身子小,营养不良。

她是早产儿,从生下来至今老生病吃药,家里在她身上花了许多银钱。

常年生病花钱,导致她的性格内向沉闷。不过,她跟刘氏、张氏一样勤劳,眼里有活,哪怕身体不好,也不会闲着,干力所能及的活。

农家生火小孩子都能干,不过,李青青炒菜对火候有一定的要求。

这两个月来,姑嫂二人做饭,小姑子生火,嫂子做饭菜,配合挺好。

李青青把煮好的大米饭从锅里盛出来放进木盆里,再用木盖盖上防止凉了,近十口人的饭,木盆又重,她双手把木盆端到堂屋的八仙桌上,返回时王桔已经手脚利索的把大铁锅洗干净了。

家里只有一个灶眼一口铁锅,又做饭来又炒菜。新媳妇李青青愿望之一是添一个灶眼添一口铁锅。

“妹妹,把火弄小点。”李青青语气活泼,还有点小激动,今晚要用辣椒做一道新菜给家人吃。


他卖的鸡蛋才六个铜钱一斤,这个只用大米饭和青菜做的饭团,哪怕用的是精米,可是个头不大,两口就能吃掉,竟然卖两个铜钱!

心道:肯定不会有人买。

谁知,马上就有一个穿着蓝裙子身材又胖又高的中年妇人花了二十个铜钱跟老夫妻买了十二个饭团。

刘氏取出几张粽叶利落的把饭团包好,放在胖妇人手里,笑呵呵,“吃好了,再来买。”

有个手里提着没有鱼头的半条鲢鱼的长脸青年妇人正好路过,问道:“刘姐,你匆匆忙忙的干啥?”

“中午我要去镇里吃酒,家里老人孩子没人做饭。买点青菜饭团给他们吃,省得说我懒,不管她们。哼。”胖妇人抬了抬肉呼呼的双下巴,然后赶紧回县城送饭团了。

长脸青年妇人家境没有胖妇人好,不过天天做饭,也烦死了,看到青菜饭团,想到今天家里来了客人,光是半条鲢鱼有点太小气,便道:“我这半条链鱼才十个铜钱。你家的青菜饭团一个应该卖一个铜钱才对。”

她就是想便宜买青菜饭团。

“卖不了。”刘氏摇头。她早就想好了,整个县城就她们卖青菜饭团,没看见胖妇人一下子买走十二个饭团吗,嗯,是不会降价便宜卖。

长脸青年妇人一脸抱怨,提着半条鲢鱼走出几步,没听见刘氏夫妻叫她回去,不得已只能转身返回,买了六个铜钱三个青菜饭团,边付钱还边道:“太贵了,怎么这么贵?”

刘氏嘴巴也会说话,王亮就随她,笑道:“你不用烧米饭,做好鱼就着青菜饭团吃就行,多香。”

“那可不够吃。”长脸青年妇人随口说了实话,“我家来贵人,我就是把这个算一道菜。”

呵呵,不但是菜还是主食,客人吃了青菜饭团,肚子就饱了,不用吃米饭,并且这可是新吃食,别的地方没有卖的,说出去也有面子。

她可真是机智。

有个身材瘦高、左脸颊有道寸长刀疤的中年汉子走过来,问道:“老伯,看着你面熟,你是哪个村的?”

刀疤脸中年汉子是卖炒米饭的,就在不远处摆摊子。他就想不通,炒米饭也是精米做的,放有油、盐,还放了小香葱,巴掌大的碗一碗炒米饭两个铜钱,怎么买卖就没有青菜饭团好呢?

王老头知道刀疤脸做着米饭的买卖,这可是竞争对手,心里警惕起来,面不改色的道:“王村。你是哪个村的?”

“五里外石头村。我叫张大虎。”刀疤脸张大虎心道:原来老头老婆子是王村的,比我家离和县远多了。微笑道:“我每天早晚来县城两趟卖炒米饭。”

以前早上卖炒米饭,不到中午就卖光了。今天王家卖青菜饭团,主顾都来买,把买卖抢了,没有人买张大虎的炒米饭。

王老头应了一声,忙着给主顾装青菜饭团。

有个黑脸胖老头,穿着七成新的绸缎长袍,家里条件好,却老没有人做饭,是张大虎的老主顾。

今天黑脸胖老头没有买炒米饭,买了王老头夫妻的青菜饭团,还特意跟站在一旁的张大虎解释道:“我老吃你的炒米饭吃腻了,今天换下口味。”

“老伯高兴就好。”张大虎就算心里气呼呼,面上也不显。

刘氏个子比张大虎高,目光有点俯视他,问道:“我的两个儿子昨天在这里卖咸蛋,今天一早就在这里卖青菜饭团,你有没有看到他们?”

“哦,原来你们家就是卖咸蛋的那家。我就说怎么瞧着你们面熟。”张大虎想到什么,忍不住问道:“你们家卖咸蛋那么赚钱,怎么卖起青菜饭团?”

闻言,旁边卖鸡蛋的汉子面色不悦。心道:你怕他们家抢买卖,我们卖蛋的就不怕了吗?真讨厌!

王老头有些得意的道:“咸蛋卖,青菜饭团也卖。”

“明天你们家还是卖咸蛋。”张大虎也站着看了一会儿,觉得青菜饭团不难做,连油都没有放,成本比炒米饭还低。心里暗道:哼,等着瞧。

卖鸡蛋的汉子瞪了张大虎一眼。

刘氏不知道张大虎正在雄心壮志准备明天打败王家的买卖,问道:“你到底看没看到我儿子?”

“看到了。他们跟着湘月斋的小二进了县城。”张大虎丢下一句,就转身走了。他得赶紧卖完炒米饭,卖完就回家去做……

“真的是湘月斋的小二,你没有看错吧?”哪怕刘氏只是个村妇,也听说过湘月斋的大名。湘月斋总店铺在湘城,分店铺在和县、昌镇都有。

张大虎的声音从前方飘过来,“我眼神好着呢,没看错。”

王老头夫妻面面相觑,记忆中没有跟湘月斋打过交道,咸蛋没有卖给湘月斋的人,不约而同的道:“出了什么事?”

王老头打算去湘月斋瞧瞧,可是青菜饭团的买卖好,主顾络绎不绝,刘氏一个人忙不过来,只能先把青菜饭团卖了再说。

这一卖就是一个时辰,将近午时了。

竹篓里的青菜饭团全部卖光,王老头夫妻正要进县城去湘月斋,就看见王志、王亮从县城城门晃悠悠走过来。

张大虎的炒米饭还没卖完,心情正郁闷,看到王志兄弟,立刻快步抢先走到王老头夫妻跟前,道:“你问问他们,是不是跟着湘月斋的小二进县城了。”

没等王老头夫妻问话,王亮已经倒豆子似的全部说了,“爹、娘,我们的青菜饭团卖光了。我们去湘月斋了。湘月斋的掌柜见了我们。”

闻言,张大虎一脸紧张,急忙问道:“湘月斋掌柜见你们干啥,是要买青菜饭团的方子吗?”

众所周知,湘月斋收购美食方子。

张大虎满心的青菜饭团。心道:一个王家就够了,再来一个湘月斋也卖青菜饭团,以后我的买卖就别想做了。

天可怜见的,我还指望做米饭吃食给儿子挣娶儿媳妇钱,给女儿挣嫁妆钱呢。

“不是青菜饭团。”王亮摇了摇头,打量张大虎,心道:这不是卖炒米饭的大哥吗,怎么关心起我们家的事?


王招弟实在是忍受不了饭菜的香气,穿着破草鞋的她噔噔跑了出来,仰着脖颈问道:“爷爷、奶奶、爹、四叔都去卖辣椒、咸蛋,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啊?”

王盼弟小大人般愁眉苦脸的自语道:“是不是咸蛋难卖?”

张氏的孩子多,肚子里还有一个,哪怕终于如愿生儿子,照样没钱养,她一直发愁家里没有银钱,若咸蛋卖不掉,损失掉的本钱会让王家的日子更加艰难,啐了一口,骂道:“乌鸦嘴,死丫头!我们家的咸蛋那么好吃,怎会卖不掉!”

王盼弟被骂,并没有委屈的哭,只是单眼皮的小眼睛目光有些怯懦。她娘就是这个性格,生不出儿子就总是骂她们姐妹。好在没有动手打她们,比村里其他小女孩的娘强多了。

傍晚,王老头夫妻、王志、王亮终于从外面回来了。

四个人数王老头的动静最大,在篱笆墙外就开始哈哈大笑,“我们赶天黑前回来了!”

王老头今年五十岁,个子不高,肩膀宽厚,粗胳膊粗腿,皮肤黝黑,方脸浓眉大眼,眼角布满皱纹,头发灰白,不过昂首挺胸,看上去挺精干。

他是王家的一家之主。

五个儿女当中长子王志、二女儿王月是主母刘氏带过来的,不是王老头亲生。

三儿子王浩、四儿子王亮、五女儿王桔是王老头亲生。

“我闻到饭菜香了。老头子抠门的不得了,把青青给我们做的饭团卖掉不让我们吃。真是饿死我了!”刘氏快人快语,还是大嗓门。

她比王老头小七岁,个子比王老头高半头,皮肤微黄,圆脸细眉,高鼻梁大嘴,性格泼辣。

“呵呵。”王志跟在二老身后,憨笑两声,也不言语。

王志今年二十四岁,他和二妹王月是刘氏与前夫所生,刘氏的前夫并不姓王,刘氏为了让王老头接纳,就把兄妹俩的姓都改了。

王志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右腿比左腿短,走路一瘸一拐,左胳膊比右胳膊细一圈,肉眼就能看出来,哪怕三伏天日头能把人晒死下地干活都不敢打赤膊。

王志长相随了刘氏的前夫,大脸厚嘴唇,塌鼻子,容貌丑加上残疾,当年找不到媳妇,不得已娶了比他大两岁还成过两次亲的张氏。

“三嫂,我们回来了,辣椒卖光了,咸蛋也卖光了。你给我们做的青菜饭团,我手快跟大哥分吃了一个,剩下三个全部被爹卖了。”王亮本是走在最后面,进了篱笆门之后,箭般跑进堂屋,一边跑一边说话,浑身上下透着喜意。

王老汉啧啧嘴巴,很是感慨道:“县城的人可真有钱,一个那么点大的饭团,竟然给我两个铜钱。”

王志特意解释道:“弟妹,爹没打算卖你做给我们吃的饭团,是县城的人见四弟吃饭团就馋了,直接给六个铜钱把三个饭团都买走。”

他们一回来,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卖就卖了。”李青青端着一木盆米饭从厨房走出来。她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此时能吃进一只牛,说话也有气无力,“你们走了一天的路,肯定饿了,快来吃饭。”

米饭原本是放在堂屋八仙桌,后来怕凉了就放在厨房灶上温着。

“三嫂你在厨房啊。”十岁的王亮从堂屋冲出来,差点撞上迎面而来的李青青,连忙闪到一旁贴着墙壁让开路,本想跟李青青表功,看到满满一盆的大米饭,肚子咕噜直叫,恨不得把头埋进盆里大吃一通。

刘氏朝小儿子嗔怪道:“过了冬天你就十二岁了,还这么冒失!”

当地人说的是虚岁。王亮明年虚岁就十二岁了。

王桔端着一盘虎皮煎椒,张氏端着一盆炒峨眉豆跟在李青青身后进了堂屋。

张氏已经听到小叔刚才说的话,所有的东西都卖光,这下好了,家里没有赔钱还赚钱,不由得脸上露出喜滋滋的笑容,想到小桃子大的青菜饭团,就是把用开水烫过的青菜和二两熟米饭揉捏成团,惊讶问道:“一个青菜饭团卖了两个铜钱?”

当地的物价,县、镇比村子略贵。

大米有糙米、精米。一斤稻谷,如果打糙米能出七两多,如果打精米只能出六两。

两斤糙米五个铜钱,一斤精米三个铜钱(古时糙米比精米便宜)。

大米是生的,放水蒸熟了分量会增加。一斤大米能蒸出六、七个饭团。

李青青做的饭团用的是精米。

一斤青菜一、两个铜钱,如果是应季产量多的青菜,最便宜时两斤一个铜钱。

精米、青菜都是王家自产,成本比市价低的多。

王志答道:“对。所以爹不让我们吃,把青菜饭团全部卖掉。”又道:“弟妹的厨艺好,做的青菜饭团看着就好吃。”

张氏跟着点头道:“那是。”心里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一个小小的饭团竟然能卖那么多钱。

王求弟抱着王亮的大腿要举高高。她人小却敏感的很,知道她爹王志重男轻女,不敢找她爹撒娇,就总是找她小叔叔。

王亮摇着手道:“你叔叔我走了四十几里路,累死了,可抱不动你。”

刘氏笑道:“求弟跟小猫一样轻,你怎么就抱不动她了?”

“婶婶做了好吃的。”王招弟边说边流口水。她早就饿坏了。

“我得喝水。”王老头进了堂屋,饭菜香味扑鼻而来,隐约看到破旧的八仙桌上摆着三个东西,也看不清是啥,犹豫先喝水还是先吃饭菜,听到小女儿王桔说要点油灯,习惯性的道:“不是年不是节,点什么灯。外头月亮大着呢!”

这年头能天天点油灯的都是富裕人家。王家人口这么多,劳动力却少,挣的钱只够活着。

王亮道:“爹,吃饭不点灯看不见。”

“臭小子,以前不点灯吃饭,也没看见你把饭吃到鼻子里。”王老头头摇得像拨浪鼓。他是坚决不同意吃饭点灯。

李青青出嫁前在小泉村的娘家的那几天也是摸黑吃饭洗漱睡觉,嫁到王家仍是如此。心道:何时结束在黑暗中行走的生活?

王亮噘嘴,往肚子里灌了半碗温水解了渴,问道:“三嫂做什么好吃的,这么香?”


王老头夫妻早就立下规矩,家里产的粮食、菜卖多卖少,钱都是要交给他们夫妻。

今天的辣椒没有卖到一百五十个铜钱,李青青大气的很,给王老头夫妻算这个数额。

一千零二十一个铜钱减去一百五十个铜钱就是卖咸蛋的钱,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李青青与王老头夫妻对半分。

李青青得到了435个铜钱。

她的嫁妆才86个铜钱,两个多月,她就赚到了5倍的钱。

就算把王家所有的辣椒卖掉,也卖不了这么多钱。

王亮发自内心的敬佩,夸赞道:“三嫂真厉害,赚了这么多钱。”

李青青从眼前桌上的属于自己的铜钱堆里数出几个铜钱,道:“大哥,你和四弟跑一天辛苦了,给你六个铜钱。”

王志又惊又喜,连忙摇手,道:“使不得。我怎么能拿你的钱。”

他身有残疾,当不了兵,服兵役只能王浩去,他又生了三个女儿,马上张氏又要生一个孩子,每天他们夫妻与孩子都得吃饭,付出的很少,没有为家里做贡献。怎么能要弟媳的钱。

李青青硬是把钱给了王志。

王亮一脸的羡慕,谁知李青青又道:“四弟,给你五个铜钱。”

“三嫂好,谢谢三嫂。”王亮嘴巴笑的合不拢。

“你们两个臭小子也有钱了。”王老头把碎银攥在手里。

刘氏看到堂屋门口有人影,不用问就知是张氏,高声道:“张花,你先去睡。”

张氏应了一声就消失了。

王桔把三个侄女带走去睡。她们姑侄一个房间一张床。

王亮问道:“三嫂,你做的青菜饭团很好吃,明天你能不能做青菜饭团,我们去县城卖?”

他们四人在回家的途中就商量过了,明天卖辣椒、青菜饭团。

别看刘氏大大咧咧,但是她却是心里清楚的很,她是婆婆,若是开口跟李青青说,有点仗势压人。

王老头就更不开口提此事。家里面两个儿媳妇,长子媳妇是他继儿媳妇,又生了三个女娃,三儿媳妇是他的亲儿媳妇,一来没两个多月就弄出咸蛋为家里挣了钱。

他自是重视李青青。可不想让李青青难做。

李青青缓缓道:“青菜饭团做法简单,是个人看了就会做,卖不了几天。”

青菜饭团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只怕在县城卖一天,第二天就有人效仿。

王亮便道:“辣椒不能卖了,只能卖青菜饭团。青菜饭团能卖一天是一天。”

李青青当然想赚钱,柔声道:“我并没有不同意。那就明天你们去卖一天青菜饭团,后天再说。”

王老汉兴奋的道:“好!”

王亮耶的叫了一声。刘氏、王志也是哈哈直乐。

李青青体贴的让四人先去洗漱歇息,王志却不肯,非要他自己最后一个洗漱,三弟当兵不在家,他得照顾三弟媳。

李家共有三排房子。

第一排四间房子,堂屋(大厅)兼饭厅、厨房、王志夫妻的卧房、王盼弟三姐妹和王桔的卧房。

第二排四间房子,分别是王老汉夫妻的卧房、王浩夫妻的卧房、王亮的卧房、王月的卧房。王浩当兵不在,李青青独守空房。王月嫁人了,她的房间空着。

第三排六间房子,分别是两间杂房,两间粮房,一间茅房,一间猪圈。以前王家养过猪,有一年猪生瘟病死了,赔了好多钱,就再也不养了。猪圈空着。

三排房子的后面是一大片菜地,王家吃菜很方便。菜地再后面就是山。

往日王家人早就睡了,今晚已是亥时(21点),整个村子夜深人静,王家人还没睡。

李青青用热水烫了脚,摸黑把水倒在房间木制的粪桶里,半夜就在这桶里小解。

这间房面积约三十平米,放有一张新的柳木床、一套旧的桌椅、一个旧的木柜。

柳木床是王老头特意花钱请人给亲生儿子王浩成亲做的。这也是王家最新最贵的家具。

桌椅、柜子都是王浩用过多年。

柜子里面放有几本书籍、文房四宝,证明王浩曾经在学堂里面读过几年书。

除此之外,还放着李青青从娘家带来旧的不能再旧的衣服,以及刘氏送给她的旧衣服。

她成亲的嫁妆爹娘、哥嫂没出一个铜钱。两个嫂子还想把她的旧衣服留下改小了给儿女穿,她不同意。

小泉村的人家嫁女,没有像她家这么寒酸。不过,这样也好,她不欠爹娘、哥嫂。

在旧衣服的里面有一个新的上了锁的木盒,这是王浩留给她的成亲礼物。

王浩说以后木盒里放她的嫁妆钱和她们两个人的积蓄。

木盒的钥匙李青青随身携带,她把木盒的锁打开,把今天得到的铜钱从布袋里取出然后放进去,木盒变沉了,微笑道:“王浩,承你吉言。”

说起来,她现在还是黄花闺女。

原来成亲那天,王浩在众目睽睽之下掀开盖头,看到容貌秀美的李青青,顿时异常欢喜,喜宴上对于族人敬酒,来者不拒,喝的大醉,被王志和一个堂哥扶起洞房,倒下就睡着,结果一觉睡到天亮,错过良辰吉日……

木盒就是王浩离家时满脸愧疚懊恼特意送给李青青。

李青青躺在床上,不由得再次想起洞房花烛夜呼呼大睡的王浩,忍不住嘴角上翘。

虽然王浩年轻英俊,相貌堂堂,但是李青青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跟他洞房,再者,李青青因为营养不良,至今没来过月经,还没有发育好,不能行房事。

万籁无声。

突然间从隔壁房间传来起伏的鼾声,那是王老头打的,一会儿,传来微弱的鼾声,这回是刘氏。二老年纪大了,向来早睡早起,今天走了一天的路非常辛苦,睡的又晚,脑袋沾上枕头就睡着了。

王老头夫妻这对公婆,对李青青很好,从未骂过,更没打过,还主动提出来跟她合伙做买卖。

王家人又善待她,这更是她的幸运。比起小泉村同龄的女孩子,李青青嫁到王村王家,算是好的。

李青青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来到大唐国,能很快接受李家女的身份,同样能够接受王家媳妇兼军嫂的身份。

她闭上眼睛,很快进入梦乡。


次日早晨,卯时三刻(大概六点四十五),李青青起床时,除了三个小孩子外,其余的人都起床了。她竟然比王桔都起来的晚。

王老汉已经把茅房的粪水挑出来兑了清水,浇了山坡上一片南瓜地。

刘氏已经去菜地摘了黄瓜、莴笋等青菜并清洗干净。

王志用扁担水桶去村口挑井水,来回十几趟,把家里的两口很大的瓷缸全部挑满。

张氏把鸡放出来,又扫了家里及院子的地。

王亮煮饭,王桔烧火,已经焖了一大锅白米饭,打开锅盖盛出来放凉。这可不是早饭吃的,而是用来做青菜饭团的米饭。

以前李青青在娘家时,李家人也是这么勤劳,但是仍然穷的叮咚响。

古往今来,农民若没有好的点子,只靠着地里的农作物可赚不到钱。

李青青迅速的把尿桶的水倒到后面的菜地洗干净,然后洗漱完毕,来到厨房,听到弟弟、妹妹向她打招呼声,微笑道:“我教你们做青菜饭团。”

“好。”王桔羡慕李青青的厨艺。同样的食材,刘氏、张氏做出来只是熟了,远不如李青青做的。不过,王桔最羡慕的是李青青的医术,这可是能救人命的大本事。

“谢谢三嫂。三嫂最好了。”王亮的嘴巴很甜。

李青青把黄瓜、莴笋切成丁,莴笋用开水烫了一下,黄瓜、莴笋丁放少许盐,撒在米饭里搅拌,然后揉搓成一个个圆圆的大小一样的青菜饭团。

雪白的大米饭,青绿色的黄瓜丁、莴笋丁,散发淡淡的米饭香、青菜清香,这就是简单低脂的青菜饭团。

王亮搓了一个,没搓紧,不好看。王桔也搓得不好,不敢再搓,怕浪费米饭青菜。看来青菜饭团也是需要技巧。两人望向李青青的目光更加尊敬。

不到半个时辰,二百多个青菜饭团做好,用底部铺有深绿色棕叶的背篓装好。

王志背上背篓与王亮这就出发去县城售卖。

王志是成年人,但是性格内向憨厚,卖东西有点放不开。王亮虽未成年,性格外向放得开,脑子灵活。兄弟俩正好互补。

这时,又一锅米饭蒸好了,李青青等米饭凉了些,又做了二百多个青菜饭团,“爹、娘,你们先吃几个饭团,再去县城。对了,让大哥、弟弟也吃饭团。别饿坏了。”

自家就是卖青菜饭团,这青菜饭团又不是很贵的吃食,没道理自家人不能吃。

“老头子,快吃,吃完了走人。”刘氏边催促,边往嘴里塞饭团。

“青青,你也吃饭团,别饿着。”王老头刚才想了又想,到底没说青菜饭团怎么分利润。

他想把青菜饭团的利润多分给李青青一些,但是家里他不管钱,所有的钱都是刘氏管着。

大唐国男尊女卑。王村大多数人家是男人管钱,女人想用钱就向男人要。

王家却是相反。

原因说来话长。当年,王老头的六位亲人相继去世,被人传成天杀星,会克死一切活人。别说是娶媳妇,就连交个朋友都困难。

后来刘氏派媒婆跟王老头传话,要是婚后让她管钱就嫁了。

当时,王老头给亲人看病、安丧,把银钱都用光了还卖了两亩地,除了三排房子几亩地,一个铜钱也没有,二话没说就同意。

这般两人成亲。婚后刘氏管钱。

刘氏对儿女一视同仁,也不重男轻女,更不会嫌弃和前夫生的有残疾的王志。

同母异父跟同父异母是有区别的。王志兄弟姐妹五个就被刘氏教育的重感情,团结友爱。

王老头自是愿意儿女关系融洽,只是王志夫妻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张氏这一胎怕又会生女儿,村里人跟王老头提议让他把王志一家五口分出去单过,别让王志一家五口拖后腿。

王老头是琢磨过此事。他的亲生长子王浩为了这个家去当兵,远离家乡吃苦,还有很大的凶险,亲生儿媳妇李青青为了这个家弄出咸蛋赚钱。

唉,他希望李青青手里能多点钱,这样以后等王浩回来,不用再费心力去赚钱。

王老头给继儿子王志娶妻生女、给继女王月嫁妆嫁出去,已经做的很好。现在他想为亲生儿女着想是人之常情。

官道边,刘氏朝着背着竹篓的王老头高声道:“老头子,你想什么呢,我跟你说话,你都不应!”

王老头两道浓眉一挑,道:“青菜饭团赚了钱多分给青青一些。”

刘氏在家里时也跟着学做青菜饭团,做的比王亮、王桔还做的丑,心里是佩服三儿媳厨艺高,这么好的点子在娘家没有用,竟是便宜了婆家也是她们王家,就冲这点得奖励。笑道:“那是当然,你不说我也会这么做。”

王老头还怕刘氏不同意呢,没想到刘氏也是这么打算。老头认为刘氏喜欢李青青,偏向王浩,那就是对他生的儿子好,对他比前夫爱意多。不由得哼上当地的小曲。

刘氏不知道王老头高兴哼小曲是因为多情脑补了那么多,道:“难得天公作美,今天又是大晴天。希望我们家的青菜饭团全部卖光。”

老夫妻来到和县城门时,在官道两旁的长长的集市走了一圈,竟然没看到王志兄弟,就以为他们跑到昌镇去卖青菜饭团。

眼下是上午,正是集市最热闹的时候,附近村子的村民把家里的东西拿到这里卖给县城的居民。

当地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正值秋季,鸡、鸭、鱼、肉、蛋、青菜、野兔、鹅都有,还有人卖驴肉。

卖辣椒的人最多,今天的价钱比昨天还略低些。

王老头想到家里的辣椒,贱卖了太亏,不卖自家吃又太多,要是给李青青做剁辣椒……

“香喷喷好吃的青菜饭团,不用生火不用下厨,直接当饭菜吃,一个只需两个铜钱,买五个送一个,快来买。”刘氏不怕被人笑,大声喊起李青青教的话,招呼进出的路人。

昨天卖咸蛋,她就是这么喊的。可比王老头能放开多了。

旁边卖鸡蛋的皮肤黑黑的村民刚来一会儿,望着老夫妻竹篓里的青菜饭团挺诱人,只是价钱卖得太贵。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