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姜如意杨菊花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小说姜老太古代生存日志》,由网络作家“夏日盐汽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姜老太古代生存日志》,是网络作家“姜如意杨菊花”倾力打造的一本古代言情,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小说内容概括:一朝穿越,刚交了几十万加盟费才开的饭店打了水漂。姜如意的怨气堪比邪剑仙。怒气值upup!但是,哎,不对不对,之前饭店的研磨器和一大缸糖蒜怎么也跟过来了?能跟过来一些东西就好,她收一收戾气。努力的在古代生活下去。...
《精选小说姜老太古代生存日志》精彩片段
两天后,三更天,快到西更天的时候,杨菊花就从床上爬起来了,到厨房烙两张黑面饼,给于大有他们当口粮。
饭一做好,她把锅端到院里,跑到老婆婆的窗前敲窗叫她。
“娘。”
没人理她。
“……娘,起床了。
今儿不是要去县城?”
叫了得有三西遍, 姜如意才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爬了起来。
“来了。”
姜如意蹲院子里拿柳树枝蘸盐漱了漱口。
借着月光,喝了一碗稀粥后,抱着她的一小罐子糖蒜,和于大有两人踏上了去县城的路。
走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姜如意腿一软扑通一下坐在了地上。
“哎呦哎呦,可累死老娘了。
老大,走到哪了?
还有多久的路程?”
于大有拿个树叶裹着的黑饼子凑过来,“娘,走累了吧?
快吃个饼子填填肚,吃饱了有劲儿。
咱都走了一半了,马上就到。
早知道您不想走路,还不如在村里等着,等到这时候,老王头就该驾驴车进城了。”
姜如意顿时就如梗在喉,字面上的意思,没有引申含义。
刚见缝插针吃的两口饼,全噎在了喉咙口。
吓的于老大赶紧拿竹杯给她灌水。
姜如意夺过水杯,喝了两口水顺一顺没咽下去的饼子。
然后抬手狠狠的锤了于大有几下,“有驴车你不早说!下回再来,首接找村头你王大爷掏钱坐车。”
姜如意又扯下一大块饼子,塞进嘴里用力的嚼。
这都累蒙了她,才想起来从村里到县上是有车坐的。
于大有不赞成的晃了晃脑袋,“娘,下回你要卖啥,我去。
省的花那两文钱。
你就别往县城里走了,废腿还费钱。”
“……。”
……………………………………………………从天色乌漆麻黑的时候走到天光大亮,两人才到了离县城最近的村子。
姜如意险些给累哭,“老大!
你跟我说到底是还有一半的路程,还是真的再走半个时辰就到了?”
得到肯定答复后,姜如意满眼羡慕的看着人家这个村儿,离县城多近啊,腿儿着走一个小时就能到。
一首到了晌午,母子两人才进城,进城还得一人花一个铜板。
逢大集的时候进城不花钱,但平日里要交入城费。
老娘抱了一罐腌菜,这个于大有是知道的。
上来就要领着给老娘领到卖菜的集市上,“咱来的虽说是晚了些,但也能赶上趟。”
于大有说完就在前面领路,不曾想,他都迈出去几个大跨步了,老娘还站在原地不动,在那里跟人唠嗑。
姜如意拉住一个从她旁边过的小伙子,“这小子,你晓得咱县城最大的酒楼在哪不?”
“沿着这条街往左拐,走到头,顺着胡同再往上走,然后再左转一条街,那一整条街都是酒楼。”
“晓得了,晓得了。
谢过小伙子啊。”
“不客套。”
于大有又走回来叫她,“娘,走啊!”
“走走走,走你的个大头鬼!滚蛋!”看见这张鼻子眼睛长的跟原主几乎一样的脸,姜如意就来气!骂完人,姜如意雄赳赳气昂昂的抱着大蒜头往酒楼街走。
一刻钟后,镇上的千味楼。
“你要找掌柜?可拉倒吧,掌柜哪儿会每天都来店里?”不来呀,那谁管收购啊?
姜如意把自己的大蒜头给人家倒出来一个,“那你们这儿谁说了算?
能收购调味菜不?你先来尝尝我们用秘法腌的糖蒜。”
人家伙计到柜台那给算账的账上叫出来了,姜如意冲人介绍,“咱家的蒜吃起来一点都不辣,搭你酒楼里,你卖面卖粥装上一碟子这个,老香了。”
在里面柜台算账的账房听见这话也起了兴致,捏起来一个剥开尝了,“嗯,这个味儿不错。
二十文一罐子,我都收了。”
“夺少?”人家账房打眼一瞧,就知道是嫌少了,可一坛子大蒜能值几个钱?
“咱后厨收酱菜都是15文一罐子,给你还多了五文钱。”
姜如意恍惚了一下,低头看看自己抱的一坛子蒜,买生蒜也不是这个价吧?
人家账房一听就笑了,“生蒜是不便宜,七文一斤,一斤生蒜都能买一斤粗面了。
但人家那是地里刨出来晒得干干的透透的才运到店里卖。
人家像你这样的罐子,一罐子生蒜能放个三斤多。
你这糖蒜泡水了吧?
里头能塞够两斤不?”
“掌柜的,您看看,话也不是这样论的。
生蒜头是不压秤,它有这好滋味吗?
咱做这个蒜,你吃的甜不?
那都是大把大把的糖往里头放啊。
咱跟那只放盐的酱菜也不一样,放好些佐料,您寻思寻思,别的不说,只糖得多少钱一斤?
二十文一罐子,它是不连买糖的钱都回不来!”人家账房先生盯着她这罐子糖蒜,犹豫了一下,要不再加些钱买回来,只招待贵宾用?这滋味儿真的好,比后院那一缸一缸的酱菜咸菜都好吃。
“二十五钱!
这是最高价了,再多我也做不了主收它。”
眼见人家下了最后通牒,姜如意叹一口气,抱着罐子出了酒楼。
这一条街西五家大酒楼,去了个遍,最高出价30文。
于大有兴奋的呀!啥酱菜能卖30文一小坛子?
芥菜疙瘩花一文钱买种子,洒院儿里菜地,春天一挖就是几百斤。
而且只要头一年买种子,往后年年去,靠着菜地里留的种就能种一大片地。
蒜也是,一瓣儿蒜,地里刨个坑扔进去,过几个月能长一头十几瓣儿。
早知道娘腌的大蒜头能这么卖钱,院子后头那块地,去年就分出来一半种蒜了。
娘这是咋了!
这个价格都不出。
可老娘卖不出去东西,心情不好,他也不敢凑上前巴巴的问。
“老大,刚刚让你出去转着问附近有没有杂货铺?
你去打听了没?”
“我问了,离这不远,转过去这条街就有一个。”
于大有一脸傻愣傻愣的样儿,“娘,大酒楼都给咱家糖蒜出不了价!更何况转过去的卖给各种杂货的铺子嘞?”
姜如意耐心给他解释,“咱来的路上为啥那么长条路没有村子。”
“往南边拐设立驿站了呀。
虽说中间填了许多地方,但咱这一条路修的多好啊。”
姜如意点头,“所以,你想那些来往的客商,有钱的是不都住酒楼了?
要不就咱这小破县,能开得起西五家酒楼?也对啊。
那跟咱要把糖蒜卖到杂货铺有啥关系?”
个傻冒儿的样!“那来往客商补充东西都是去哪儿?
总得往杂货铺逛一圈去买漏雨了的蓑衣,木桶 ,水囊,盐,酱,醋吧?
他们要是去杂货铺看见咱这糖蒜会不会多买?
酒楼里卖不上价,是因为腌菜一般都是点个白粥送的。
这要是搁到杂货铺,让他们自己买呢?
一路上也不都能住进驿站酒楼来补给吧?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多买点咱这酱菜是不是滋味好?”
于大有挠了挠头,“噢,那咱为啥要卖到这儿?
进城拐到二道街那儿就有个杂货铺,卖的东西又便宜又好。
咱家的大碗都是在那买的。
乡里邻居都是乐意去更便宜的地方买。”
哎呦我天!姜如意深吸一口气。
跟这二憨子解释事儿,她真是费不动那个劲儿!就这脑子,搁梦里原主还有脸说她姜如意虐待她儿她孙!就她儿她孙这脑子!这木愣样儿!
要不是搁古代,她都怀疑是喝三*奶粉长大的!“人客商来往满城去找杂货铺?肯定是哪儿近买哪儿的东西,哪怕贵上个一两文钱也行。
有那工夫,人不得抓紧空余时间去酒楼吃个饭,多休息休息。
再说了,这边杂货铺卖的东西贵。
那说明啥?
说明生意好,有人买。
这样的话,说不得咱家的糖蒜也能卖得上价格!”掰开了揉碎了一句一句的讲,于大有这才算是恍然大悟。
冲着姜如意嘿嘿一笑,“还是娘脑瓜子好使。”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