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精品选集问答交流会

第3章 路径依赖到底是不是好事?

发表时间: 2024-06-01
本章是对上篇的补充,本章内容将对部分情况进行说明:为什么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受不了认知冲突?

当一个观点出现时,习惯性质疑是绝大多数人下意识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己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对于这点,我将用两个小例子来进行解释和说明。

首先,假设你是一名魔术师,目前你的观众有两类人:一类是稚嫩的孩子,而另一类是有着成熟价值观的大人。

请停下思考三秒:请问,你觉得表演结束后,哪一类人群更容易被你的魔术所欺骗?

答案是:具有成熟价值观的大人。

这一结论虽然比较反常识,但是这是若干优秀魔术师总结出来的结论。

因为孩子没有完整的逻辑闭环,他脑中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关联”,因而更容易对眼前的现象产生质疑。

下面我将举出几个惯性思维的常见案例,来说明建立这种“关联”的优点和缺点。

1.天色阴沉,就一定会下雨吗?

2.你知道吉卜赛人的社会评价不好,但这天你到欧洲旅游,看见路边有一名吉普赛人正在朝你招手,那么你会热情的走向她,还是紧紧抓住自己的钱包和手机?

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建立“关联“的一部分,但能够建立起“关联”,是基于一种”强联系“出现的,简单点说:这事经常发生。

A不一定导致B发生,但A大概率会引发B。

天色阴沉,不一定要下雨,而且吉普赛人,也不都全是小偷。

但很不幸的一件事是,人们建立的“强关联”和“刻板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

有读者看到这,就开始发问了:你扯这么多,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吗?

别急,前面的铺垫是为了方便你更好的理解,上面我阐述了“关联“的优点,下面我将说明“关联”的缺点,并对上一章补充说明:为什么修行对灵界很多人来说,是教不了的?

因为这种“关联”在他们的成长路径中,己经变得根深蒂固了。

这里我引用一个例子,诸位就懂了。

大部分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因为从小是这么学的,也是这么教的,所以面对食材,会不假思索的使用筷子进食。

大部分印度人,吃饭用手,而多数西方人吃饭用勺子,叉子等器具。

因为这种关联,是己经建立在脑子里的。

即吃饭用的东西:等于筷子,等于手,等于刀叉等等。

对于修行的法门,方式也是一样的。

比如某种法门就是要通过汲取环境中的物质进行修行,或汲取正气,或汲取灵气等等,那么对于通过这种方式修行的人来说,修行 = 吸收。

这里就不得不引出一个现在被很多人用烂的梗:自古以来。

如果你与他是不同的修行方式,即便有些时候你比他强出许多,在你教他你的方法时,他也未必能接受。

有些时候是不愿接受,而有些时候是不能接受。

不愿接受的,是产生了路径依赖。

而不能接受的,或因为能力,或因为见识,多种多样的原因。

所以修行是很难教的。

关于这一论题,就解释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诸位读者可以在下方评论。

下面,是我对一些希望能够同频交流的读者说的一些话。

路径依赖,无论是什么方面,在一开始接触这一领域时,效果可能立竿见影,或许它方便你能够快速的认识这一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就。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因为这一依赖,不见得是最优解。

简单点说。

假设一个领域的起点是A,终点是Z,从A到Z一共有24条路径(B、C、D….)。

目前公认的几条路径是C和D,但你觉得使用这些方法(C、D)太低效了,也太慢了。

于是你决定钻研,研究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一条更快的路径。

终于,经过你的摸索和探究,你发现了路径B。

而目前你己知的几条路径:B、C、D中,你发现通过B会让A和Z的距离最短。

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就只会使用B,并放弃对其他更优,更快的路径的探索。

这一情况,在很多领域,包括修行这一领域,都是很常见的。

在有些时候,这种“关联”会让我们忽视其他的答案,方法,对我们而言,这种“关联”有时是有害的。

它会导致我们忽略关联的多样性,且在一些我们自以为熟知的领域放弃探索,以为我们就己经得到了最终的答案。

打破这一困境,很难。

但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边缘人”,即对这一领域完全不懂的人,他们就如同面对魔术的孩子一样,对这一领域一无所知,也没有产生刻板的“关联”。

通过他们野蛮的摸索,或许能站在我们的基础上,找到那些潜在的,我们没有发现的、更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