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伊贝尔萨克斯是都市小说《研路随想》中的主要人物,梗概:简简单单质朴无华的记录自己的成长,仅此而已,无求且不介意与人分享这一系列,记下每天的日期,日后回头看,轻舟或许真的是过了万重山...
主角:伊贝尔萨克斯 更新:2024-05-05 16:17: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伊贝尔萨克斯的现代都市小说《研路随想全本小说阅读》,由网络作家“萨阿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伊贝尔萨克斯是都市小说《研路随想》中的主要人物,梗概:简简单单质朴无华的记录自己的成长,仅此而已,无求且不介意与人分享这一系列,记下每天的日期,日后回头看,轻舟或许真的是过了万重山...
(一)萨克斯,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Antoine-Joseph Sax,1814-1894)于1840年发明的乐器。
阿道夫是一位锐意的乐器制造者,擅长黑管和长笛演奏。
他最初的设想是为管弦乐队设计一种低音乐器,比奥菲克莱德号(Ophicleide)吹奏灵活并能适应室外演出。
他将低音单簧管的吹嘴和奥菲克莱德号的管身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改进,以自己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型乐器。
(二)《伊贝尔小协奏曲》作者介绍: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法文:Jacques Francois Antoine Ibert)(1890-1962)法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1890年8月15日生于巴黎,童年受母亲的影响,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最初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戏剧。
1910年转学音乐,一战期间在海军服役,成为一名海军军官。
1919年因为第一部管弦乐曲《诗人与仙女》 (《Lepoète et la fée》)而获得法兰西学院罗马大奖,随后到罗马进修学习,故未加入法国“六人团”。
他曾到西班牙、巴西、突尼斯等地,旅途见闻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
1937年回到巴黎,任法兰西学术院院长。
1956年任国家剧院联合会会长和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1962年2月5日卒于巴黎。
伊贝尔是20世纪最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法国作曲家之一,也是印象主义音乐在20世纪法国的传人之一,他的创作受到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影响,作品兼有新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因素,同时又混杂了一些东方音乐和殖民地的色彩;他的音乐风格意趣生动、轻松幽默;作品结构严谨,曲调流畅,色彩浓郁。
创作涉及众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包括歌 剧、芭蕾、管弦乐、协奏曲、钢琴曲和电影音乐等等。
主要作品有:1部康塔塔《诗人与仙女》(1919 年);2部根据王尔德的题材创作的管弦乐曲《雷丁监狱的叙事诗》(1920年)和《中途停靠港》(1922年);4部管弦乐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1925年)、长笛协奏曲(1933年)、中音萨克斯管小协奏曲(1935年)和双簧管与弦乐队的交响协奏曲 (1936年);2部木管五重奏作品;2部乐队组曲《港口》和《嬉游曲》;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歌剧、舞剧、电影以及广播音乐等等。
创作原由及背景:巴黎是世界古典萨克斯的发源地,早在1853年,法国的军乐队便率先启用了萨克斯管,它极具爆发式的表现力和振奋的音色特点,立刻引起了作曲家们的重视,法国的柏辽兹、比才、德彪西、拉威尔等先后都为萨克斯管创作了独奏曲和室内乐作品。
伊贝尔在一战服军役期间对管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完成了著名的《长笛协奏曲》后,1935年又开始创作了《中音萨克斯管小协奏曲》。
在创作这首作品之前他曾去巴西度假,受到巴西音乐风格的影响,他将巴西描绘成一个美丽充满阳光、海岸的理想地域,作品采用了大量重音后置手法,充分发挥了萨克斯管高低音转换、音程大跳、音色变化、力度对比的特点,并给听众展现了巴西人热情奔放的性格。
《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是伊贝尔于 1935 年献给西哥德·拉舍尔(Sigurd Rascher)的一部较为杰出的作品,对萨克斯的独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萨克斯作品的创作以及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贡献。
此作品糅合了古典与爵士的因素,是在 200多位作曲家为 Sigurd Rascher(西哥德·拉舍尔)奉献的作品中登峰造极的一部。
这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常被誉为完美的独奏作品的样板,充分地发挥和展示了(中音)萨克斯管的优势和魅力。
作品简介及价值:《中音萨克斯管小协奏曲》(《Concertino da Camera》)手法洗炼、结构严谨,具有极为亲切、简朴、明快的风格和抒情流畅的个性,作品充分发挥了萨克斯管高低音转换、音程大跳、音色变化、力度对比的特点,显示出伊贝尔娴熟的创作技巧和高雅、富于哲理的音乐特性,是萨克斯管文献资料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据称被伊贝尔视为他“最宠爱的孩子”,与 Alexander Glazunov 于 1934 年创作的协奏曲第109号作品、Bernhard Heiden 于 1937 年创作的奏鸣曲以及 Paul Creston于 1939 年创作的奏鸣曲第19号作品一起,被认为是萨克斯曲目的奠基石。
它的创作标志着萨克斯管演奏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此曲乐器编制为:主奏中音萨克斯 管(b E调)、长笛、双簧管、单簧管(b B调)、大管、圆号、小号、弦乐五声部,因此也有人称它为“中音萨克斯管和十一件乐器的室内小协奏曲”。
伊贝尔的室内乐配器风格华丽大气、感情色彩鲜艳,他抓住了萨克斯的丰富音色,经常用一些竖琴、古典吉他、管乐就是小号和萨克斯等编制,然而这些乐器都是正常交响乐团里不常有的乐器,他创作音乐的风格带有风趣,形象生动,时而沉稳时而欢快,像一个变脸很快的孩子一样,他采风于突尼斯那些年,作品的的风格经常会有阿拉伯音乐的身影,非常有个性。
此曲可以说是《长笛协奏曲》双胞胎中的弟弟,在结构上两者拥有许多共同点,但此曲各方面规模都较小,在形态上也较为稳健,虽然不如《长笛协奏曲》那样讲究,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阔达奔放的魅力。
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不仅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和特征,还带有新的爵士元素,不仅有古典萨克斯的演奏技巧,还有现代的超吹、弹舌、颤音等,在音乐的律动上也打破了古典的律动,加入新的重音错位,比如说音乐律感,节奏型等等,充分的发挥了萨克斯的优点,并使演奏者的技巧得以锻炼。
《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由拉舍尔于1935年5月2日在巴黎的一个 LeTriton 音乐会上首演;两个乐章的完整演奏由拉谢尔于1935年12月11日在瑞士的一个叫温图尔(Winterthur)的城市首演,这两次演奏均由 Hermann Scherchen 指挥 。
据考证杰出的萨克斯管演奏家马瑟·穆尔(Marcel Mule)最早演奏《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时间应该是在 1936 年 1 月 14 日。
(三)《格拉祖诺夫协奏曲》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1865—1936)俄国斯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最后一人。
1865年格拉祖诺夫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富商家庭,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便展现出不凡的音乐天赋。
11岁开始学习作曲。
15岁经巴拉基列夫的推荐,每个星期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家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格拉祖诺夫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刻苦努力加之他天资聪慧。
16岁便独立完成了《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op.5》,翌年由巴拉基列夫指挥首演,并大获成功。
首演的成功为他的职业作曲家生涯奠定了基础。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赞叹他是一位冉冉升起的艺术新星。
1884年,在魏玛与李斯特相识,深受李斯特和瓦格纳音乐的影响。
1899年34岁的他在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配器专业荣誉教授,六年后当选院长。
42岁被牛津大学授予名誉教授1922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共和国音乐家”荣誉称号。
但人生难免坎坷,1928年当他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鲍里斯·戈登诺夫》的配器版本辩护时,遭到了学阀阿萨费耶夫的人身攻击,被迫离开祖国,孤身侨居欧洲。
他晚年生活充满艰辛,承受疾病的折磨与背井离乡的痛苦,同时由于冷战爆发,还受到了苏联政府的恶意抹黑。
而《降E大调萨克斯协奏曲》正是1934年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所创作的,同年格拉祖诺夫病逝于巴黎。
《降E大调萨克斯协奏曲》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大型管乐作品,也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豪迈宏伟和朝气蓬勃的乐观向上精神,乐曲自始至终流露出俄罗斯民族风格,特别是富于魅力的旋律和娴熟精湛的作曲技巧,使作品不仅具有纯朴简洁的音乐线条,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19世纪中后期,萨克斯管作为一种新兴乐器,还未得到作曲家的过多关注,作品很少。
在一次小型音乐会中,格拉祖诺夫被它特有的外形与迷人的音色所吸引,并在1932年为萨克斯管创作西重奏(SaxophoneQuartetin Bmajor)。
作品为作曲家带来荣誉的同时,苏联当局开始有意压制作曲家,首接证据就是为“资产阶级乐器”—萨克斯管谱曲。
但格拉祖诺夫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萨克斯管的探索和尝试,正如他于1933年写给施泰·因贝(Maximilian Oseevich Shteinberg,1883~1946年)的信中所说:“真正打动我的是它(萨克斯管)明亮的音色和清晰无比的音调特性”。
对于萨克斯管敏感和热爱,为他创作《b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埋下了种子。
1933年12月14日在巴黎举办俄罗斯音乐家音乐会,演出曲目中包括格拉祖诺夫的《萨克斯管西重奏》。
听众中的西歌德·拉舍尔(Sigard M.Rascher,1907~2001年)被深深打动。
拉舍尔在他的人生传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场景“Soenthusiastic was I that I applauded until my hands were red (当时我真是太激动了,以至于手都拍红了)”。
音乐会后拉舍尔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向格拉祖诺夫道贺,并于第二天到大师住处拜访,恳请他为萨克斯管创作一首曲子。
格拉祖诺夫欣然接受,但由于身体原因(当时他饱受思乡之苦,且己经身患重病)他深知这或许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因此他怀揣对萨斯的喜爱之情和浓烈的人生情感(对家乡的思念、战争的憎恶、疾病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憧憬之情)创作了这部作品。
创作期间,格拉祖诺夫曾多次和拉舍尔讨论对曲子的修改。
终于在1934年5月4日定稿,名为:给拉舍尔《为萨克斯管和弦乐队而做的协奏曲》(Concertoin E flat major for Saxophone and String orchestra,Op.109)。
在他写完这部作品后不久便因病逝世,这也成为了格拉祖诺夫的遗作。
整部作品中,情感的交集是这部作品的精髓,也是诠释的难点。
作品《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是格拉祖诺夫的晚年之作,也是其唯一部专门为萨克斯管创作的协奏曲。
此首作品是一部集大成的佳作,它不仅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变化的调性语言,还蕴藏着无限的精神力量和人生内涵。
格拉祖诺夫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仿佛在用萨克斯管作为自身的写照,由于晚年健康原因以及思念列宁格勒的生活,使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沉稳、朴实又带有忧伤悲戚之感。
这首乐曲饱含格拉祖诺夫一生对命运的理解与悲叹,更多是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由此也可以看出格拉祖诺夫对音乐创新的不懈追求。
作品通过在与乐队(代指周围环境、势力等)的交相呼应,对比、抗争、协奏中刻画出自己丰富的一生,以及在最后升华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这也许就是格拉祖诺夫没有采用多乐章的结构布局,而是用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一气合成的原因,他设计的本意也应该是不想破坏这样象征人生意义和生命历程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萨克斯管这样一个音色优美动听,但又特立独行,极具个性且与传统是那样格格不入的新兴乐器,恰好贴合了格拉祖诺夫当时的历史境遇。
当你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聆听这首作品,就可以透过音乐体会到格拉祖诺夫当时的心境。
这首协奏曲因其作品的完整性和对萨克斯演奏技术的深度挖掘,被公认为萨克斯管的经典之作。
此曲在萨克斯演奏者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萨克斯演奏者在中后期的必学曲目, 被誉为“十大古典萨克斯名曲之一”。
20世纪末,这部作品被指定为国际萨克斯管大赛“阿道夫·萨克斯管比赛”参赛曲目,这也充分表明了这部作品的分量所在。
1934年11月26日这首作品被托德·贝恩(Tord·Benner)首演于瑞典南部尼雪平市(Nykoping)的尼古莱(Nikolai)教堂,演出非常成功,得到空前反响。
在专业领域中,这首作品被众多萨克斯演奏家演奏并录制成CD和视频。
在搜集的版本中,每位演奏家对这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诠释,同样的作品,不同的演奏家奏出不同的风格。
接下来,笔者对萨克斯领域中世界公认的几位著名萨克斯演奏家演奏的版本感受进行比较。
日本著名演奏家须川展也先生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更突显亚洲风格,演奏抒情的慢板时,他似乎更加忘我的沉迷其中,甚至有意推延长音的时值,这种处理在音乐表现上更加让人回味。
他演奏中有一个特点,越是技巧艰难、情绪紧张的乐段,他越追求快,营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显示出他绝对的技术优势。
另外,须川演奏的音色比较柔和,产生出梦幻般的绚丽色彩和高贵气质,节奏感超强,尤其在细微末节处的音符都表达出了日本人做事一丝不苟的特点。
学院派萨克斯演奏家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萨克斯教授克劳德·迪朗格(在这首协奏曲演奏上更注重气息方面的控制,多次运用了循环呼吸技巧,速度控制上也极为严谨,节奏又稳又准,只是在个别处释放出全部能量,其余大部分的触键都有所保留,音乐处理上极其细腻,手指运用精巧、准确,音色上更加追求通透,完全体现萨克斯管的金属般质感,迪朗格出生于欧洲,在他演奏此协奏曲时,似乎更能体现出格拉祖诺夫创作该曲融合欧洲风格的韵味。
小说《研路随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