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董良陈得利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清:打造最强海军,振兴中华!全文章节》,由网络作家“董王不懂”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叫做《大清:打造最强海军,振兴中华!》是“董王不懂”的小说。内容精选:鼓浪屿的码头上已经建成了成排的洋房,在中心的位置还有一栋教堂。经过了十年发展,厦门港成为西洋人在东南一处重要的贸易口岸。福建的红茶以及景德镇的瓷器都可以从这里买到。当然了,近些年兴起的猪仔贸易,让这里出现了一种畸形的繁荣。尤其是那随处可见的猪仔馆。不过这种事情很容易引起地方百姓的仇视。徳迪身兼荷兰、比利......
《大清:打造最强海军,振兴中华!全文章节》精彩片段
还给董良搞到了大量的生铁。
这里是反日派的大本营,这些物资都是一代代宫良城主积攒下来的。
石垣岛的山中还有一座小型煤矿。
董良让林本派人在煤矿边上建造炼焦窑洞。
他需要焦煤。
为了避免运输浪费时间,他直接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小高炉。
这种六十年代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存在的小高炉建造起来非常容易。
人家穿越了总是会遇到某个友好洋人,帮自己买来先进的武器。
可董良遇到的洋人都是坏人,没有一个友好的。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白人非常的傲慢,华人在他们眼中就是土著。
从各种图书和流传的报纸上都能够看到他们对华人的丑化。
实际上华人在西方人眼中形象发生变化,是在抗米援朝之后。
在国际上一个民族形象与他们的实力总是相匹配的。
开矿、种田、炼钢,这才是董良喜欢做的事情。
他原本就是一个手艺人,即使做老师了,也是教的手艺。
西表岛上几百扶桑奴隶在拼命地种田、开荒。
就是护卫队员每日里也要抽出一半时间参加生产,剩下的时间用来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包恩号”改名为“怒海号”,终于利用大潮脱离浅滩。
同时按照董良的指示开到了上原港停靠。
理查德等人也转移到陆地上。
康八爷回归他总教头的身份,开始指导刀盾兵和长矛兵训练。
董良则忙着炼钢打造燧发枪。
由于缺少必要的工具,董良只能制造燧发枪。
样式就按照他们手中的密西西比燧发枪作样本。
这款枪皮实耐用,在燧发枪中算是比较成熟的,一直用到了米国内战时期。
枪支作坊,必须要有木工、钳工、膛工……
董良从生活组调集了几十号人。
又从向邦那里借了一批工匠,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培训,采用流水线的形式进行生产。
造枪,最重要的工具是膛床,董良前世没少接触这些东西。他花几天时间就制作了一台畜力膛床,用岛上随处可见的水牛作为动力,钻出枪管。
燧发机可以用生铁铸造,批量生产。枪托是木工的活儿。
最后,董良再带人组装。
……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董良想要安心种田,但是扶桑人却再次出现了。
桦山麻友原本就是来替换小松友基的,按道理小松友基应该已经回到那霸。
但是三百人一个都没有回去。
坐镇那霸的萨摩家家老华山力源着急了。
他派了一艘船前来询问,这些人直接到了西表岛。
陈得利带人将他们引上了岸,然后康老八带着两百多人,轻易就将这几十人给俘虏。
这让董良明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另外一边,厦门港。
“包恩号”华工起义的事情也传到此处。
鼓浪屿的码头上已经建成了成排的洋房,在中心的位置还有一栋教堂。
经过了十年发展,厦门港成为西洋人在东南一处重要的贸易口岸。
福建的红茶以及景德镇的瓷器都可以从这里买到。
当然了,近些年兴起的猪仔贸易,让这里出现了一种畸形的繁荣。
尤其是那随处可见的猪仔馆。
不过这种事情很容易引起地方百姓的仇视。
徳迪身兼荷兰、比利时等好几国驻厦门的领事。
“要相信光!”
这是董良常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当他平庸的一生结束的那一刻,当黑暗完全包裹住了他,他依然想要看到那一道光。
他当过兵,丢了一只胳膊。
做过技工,独臂的一级钳工。
做过实践课老师,教书育人。
终生未娶,最后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捐献给国家。
但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好人,却早早地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也许是觉得亏欠这个好人,上天给了董良一道光。
董良缓缓睁开眼睛。
光线是从头顶的木板缝隙照进来的。
随之而来,是一股刺鼻的臭味,像是七八十年代没有化粪池的公厕。
剧烈的摇晃。
海浪拍击船体的“啪啪”声。
还有周围木制的舱壁。
这是一艘木制的大船。
“二叔,你醒啦,谢天谢地,你要是再不醒吼,那些洋鬼子吼,就要将你扔进大海。”一个操着闽南口音的男子在董良的耳边大声说道。
似乎是男人的话触动了什么。
董良的脑子中一阵天晕地旋。
身旁的汉子以为董良又要晕倒,赶紧扶着董良的肩膀晃了一晃。
不过,这种眩晕没有持续多久。
董良的脑子中一下子涌出很多信息。
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中年大叔,面对这样奇怪的事情,丝毫没有慌乱。
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就不会为这样离奇的新生感到茫然。
此时的他是泉州府同安县浔江村的一名十九岁青年。
今年是满清咸丰二年,农历二月二十号。
去年,董良的父亲和兄长相继去世。
被家人寄予厚望的书呆子董良不谙世事,导致家中最后的十五亩水田也被地主兼并。
董良只能放弃学业,跟几个同乡随着一个客头(劳工中介)去了厦门。
闽省多山,土地稀少,自古就有出海的习惯。
客头原本说介绍他们去南洋做淘金客,曾经有人出海几年成了大富豪。
但是一到厦门,这些客头立马就变了脸。
董良和同伴被关进了租界的猪仔馆,身上被打上“SF”字样。
被贩卖海外的猪仔,身上都会被打上标记。“SF”代表他们将被卖往旧金山,“BP”代表卖到秘鲁。
有些人知道被骗,试图逃走,不过他们无一不被洋人守卫击杀。
后来,董良与四百多名同伴被关到了这艘名为“罗伯特·包恩号”的米国商船。
四百多人挤在前中后三个船舱,很快就有人生病。
船员会定期下来清理船舱,不是清理垃圾,而是将那些要死的猪仔给丢到海里。
董良身边的这个壮汉名叫董兴福,今年二十五岁,因为一脸络腮胡子,所以显得有些老气。
他虽然比董良大,但却是董良的本家侄子。
自从进了猪仔馆,董良依靠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在阿福以及几个强壮的同乡支持下,成了同安籍猪仔的话事人。
“阿福,我没事儿了。”董良刚才适应了一下这副身体。
这副身体原本是一个健康的少年,只是被船上的人传染了热病。
此时也许是因为接收了一个新的灵魂,病痛竟然也消失了。
见到董良坐了起来,阿福开始述说这两天的事情:“二叔,洋鬼子这两天开始抓人到甲板上剃辫子了,还直接用冰冷的海水对着人冲,生病的人更多了。”
董兴福抓下自己的瓜皮帽子,露出了一个大光头。
“阿福,阿福,那帮晋江人要去干掉洋鬼子,问我们要不要入伙。”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名叫许树的同乡少年过来小声说道。
“呀,良哥儿,你醒啦,咱们终于有拿主意的人了。”
董良虽然没有任何功名,但是毕竟读过书。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读书就等于有见识。
“许树,你帮我去喊一下那个晋江陈得利。”
董良从记忆中知道这个陈得利是晋江那伙人的带头大哥。
船上这些人按照乡党关系现在形成了五六伙人。
董良身边的同安人数量最多,有一百多人,算是最大的一个群体。
不一会儿,一个面白无须,脸型细长的男子走了过来。
他的身后还跟着五六个精壮的汉子。
“陈兄。”
董良对着陈得利拱了一下手,示意对方坐下。
“董相公,陈某去直说了,船主视我等性命如草芥,更将病者抛入海中,我等不忍坐视其残暴,准备起事。董相公,还有诸位同安乡亲,不知是否愿意加入?”
陈得利之所以一喊就过来,那是因为董良跟他的同安乡党人数最多,他要起事就无法绕过董良。
董良看了一眼陈得利,没有表示答应与否,而是反问道:“陈兄,可知道船上有护卫几人?护卫所用武器如何?我等赤手空拳,如何杀之?”
陈得利原本只是心中愤怒,感到绝望,才准备起事。
但是他确实没有任何计划。
他只是一个在外面扛活的汉子,大字不识一个,也就是跟着海商出过海,比普通乡人有见识一些。
见到陈得利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
董良说道:“此船上有船长、大副、二副以及水手共计三十八人,自发铳三十五杆,手铳八杆,另外还有鹰炮四门。”
他努力地回忆着自己上船时看到的情景,通过这些场景片段很快统计除了船上的武装情况。
当然了,这只是他在表面看到的。
“而我们四百多人被分在三个船舱,每个船舱只有一个小门。”董良指着船舱上方的一个类似天窗的小门说道。
“此门一次只能一人进出,洋人都在上面,他们每次只带三人出去剪发,我们要胜他们只能以多打少,但我们的人出不去,他们又不进来。”
陈得利确实没有想那么多。就跟乡人械斗一般,只凭借一腔热血。
此时听董良仔细道来,心中对这个同安青年佩服不已,但是心中却更加绝望。
不要将这些洋人想象的太简单了。
他们贩卖奴隶的历史悠久,早就总结出一套预防奴隶暴动的手段。
董良说这么多,可不是为了打击陈得利的积极性。
等他说完,众人看他的眼神明显不同了。
有知识,有见识的人在哪里都受人尊重。
他们这些人连问题都想不到,更别提解决问题了。
果然,董良不负众望,他的话锋一转,说道:“不过,办法也不是没有。但是咱们不能各自行事,必须有一个话事人,这事儿才能做的下去。”
陈得利身后的晋~江人也都听明白了,有些人的脸上顿时显现出了不服气的神色。
“董相公,我陈得利愿意听你的,只要你能够带我等杀了洋鬼子,为大家争一条活路。”
出乎众人的意料,陈得利很痛快就表示臣服。
董良抓住陈得利的手,紧紧一握。
董良好不容易获得新生,又如何愿意为洋人做猪仔,在异国他乡干活干到死。
他这一世注定要活得精彩。
身为汉儿,岂可为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