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爆款爽文版三言二拍》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妙谈小生”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汪锡滴珠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三言二拍》讲述中国古代奇幻故事,趣味横生,更有人生哲理!但原作多处古文,且论理繁复,不适宜现代读者!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简化和微改,意在打造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爽文故事!当你走进这些故事,会啧啧称奇,惊叹不已!...
主角:汪锡滴珠 更新:2024-03-07 12:22: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汪锡滴珠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全文版爆款爽文版三言二拍》,由网络作家“妙谈小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爆款爽文版三言二拍》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妙谈小生”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汪锡滴珠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三言二拍》讲述中国古代奇幻故事,趣味横生,更有人生哲理!但原作多处古文,且论理繁复,不适宜现代读者!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简化和微改,意在打造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爽文故事!当你走进这些故事,会啧啧称奇,惊叹不已!...
诗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这一首诗,出自唐朝玄宗皇帝时期的道士李遐周之手。李遐周是个高明的道士,开元年间,玄宗邀请他入宫,后来他又搬到玄都观居住。天宝末年,节度使安禄山权力滔天,世人皆惧;而玄宗却没有察觉到,反而更加宠信安禄山。一天,李遐周突然神秘消失,没人知道他跑到哪里去了,只看那道士居住的院墙上留下这首诗。起初人们并不理解这首诗的意义,直到后来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往蜀地,朝廷中六军哗变,杨贵妃自缢而死,这诗中的预言才得以应验。后来人们才反应过来:“燕市人皆去”是指禄山集合了燕、蓟等地的所有兵马;“函关马不归”是指大将哥舒在潼关战败,无一人归还;“若逢山下鬼”这一句中这个“山下鬼”是指“嵬”字,那蜀中确实有个叫作“马嵬驿”的地方;“环上系罗衣”是指杨贵妃的小名叫作玉环,在马嵬驿的时候,高力士用丝巾把她勒死。你看这老道能预先知晓未来的事,真是玄之又玄。各位看官,相传那唐玄宗是孔升真人转世,所以他一心向道,一时间,像张果、叶法善、罗公远等有道行的仙人纷纷聚集在玄宗的身边。他们往返于宫中,各显神通,展示仙术。像李遐周的预言也就是一个小小的神通,不值一提。再说张果,他是帝尧时期的侍中。学会那返老还童之道,可以多日不进食,也不知他活了多少岁月。直到唐玄宗时期,他隐居在恒州中条山中。这张果常常骑着一头白驴,每日可行数万里。到达目的地后,他把驴施个法术像折纸一样叠起来,放在巾箱里。要骑的时候,喷一口水,驴就立刻还原。至今人们说的八仙中的张果老骑驴,指的就是这件事。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听闻张果的名声,派了一个办事的人,姓裴名晤,带着圣旨去恒州迎接张果老。裴晤到达中条山,看到张果老牙齿脱落,头发花白,像个瘦弱的老头,心里便有些瞧不起他,态度不免有些傲慢。张果老早已看穿了他的心思,与他行礼完毕后,突然倒地,气息全无。裴晤一看慌了神,说道:“你死了,我怎么向皇上交差?”转而又想:“听说神仙都喜欢考验人,也许他是假死呢,我得试他一试。”于是裴晤就烧了一炉香,对着张果老的尸体跪下,虔诚地祷告,把皇上特意派他来求道的事情说了一遍。这时,张果老渐渐恢复了知觉。裴晤被他吓得不轻,知道这其中必定有古怪,便不敢再怠慢张果老,连夜回京,把事情报告给皇上。玄宗听后更加觉得神奇,判断是裴晤办事不力,于是另派中书舍人徐峤带着圣旨去迎接张果。徐峤小心谨慎,张果老便随他来到东都,把行李放在集贤院,张果老乘轿入宫参见玄宗。玄宗见他是个老者,便问:“你既然已经得道,为何牙齿头发掉得如此厉害?”张果老回答道:“哎,我年纪大了,修行还不够,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真是丢人!丢人啊!现在陛下问起来,不如我把牙齿头发全部拔掉算了。”说罢,就在玄宗面前把自己的胡子和头发全部薅下来。然后又紧握拳头,噼噼啪啪猛敲自己的嘴巴,把那仅剩的几个半残牙齿通通敲掉,眼见那张果老满口都是血,哗哗地淌,玄宗一见,大惊道:“尊者为何如此折磨自己?哎呦呦,赶紧先去治理一下吧。”张果出去后,玄宗心想:“这老头真是古怪。”看看差不多应该治理好了,便再次传唤他回来。只见那张果老摇摇晃晃地走过来,虽然面貌还是原来的样子,却是一头黑发,那胡须也像漆一样黑,牙齿雪白,甚至比那年轻人的牙齿还要好看。唐玄宗看到这番场景,一阵赞叹,十分高兴,便邀请张果老留在殿内饮酒。俩人喝了几杯后,张果老称自己酒量有限,只能喝两升,而他的一个弟子却能喝个一斗。玄宗随即说想见见这个弟子。张果老说了些什么,只见一个小道士从屋檐上飞了下来,约十五六岁,相貌清秀。他向张果老行礼后,走到玄宗面前跪拜,礼貌周全,言辞清晰。玄宗让他坐下,张果老说:“不可不可,弟子该当侍立在旁。”小道士遵从师命,恭敬地站在一旁。玄宗越看越喜欢,于是命人为他斟酒,杯杯倒满,他就杯杯干掉,盏盏喝光,一连喝了一斗,一点都没有推辞。张果老看看差不多了,便起身替这小道士推辞,说他不能再喝了,否则会有失态之虞。玄宗却说:“没关系,能喝就让他喝吧,我不会怪罪的。”接着,玄宗手持玉觥,满满地斟上一杯,逼这小道士喝下。结果小道士刚喝下去,酒就从他头顶涌出,把帽子都顶歪了,掉落在地。小道士去捡帽子时,脚步不稳,连人带帽摔倒在地上,引得玄宗和周围的宫女们大笑。仔细一看,却发现小道士不见了,只剩下一个金制酒缸,里面装满了酒。玄宗感到十分玄妙,知道这是张果老使的法术,心里越加敬重。第二天,玄宗要出去打猎,便邀请张果老一同前往。围猎结束后,手下人捉到了一只大角鹿,准备宰杀。张果老却说:“陛下,不可杀它!此鹿已有千岁,乃是仙鹿。当年汉武帝在位时,我曾随他从猎,捕获此鹿。后来汉武帝不忍杀它,就放生了。”玄宗不信,说:“鹿有那么多,你怎么知道这只就是当年的那只?”张果老回答:“当年汉武帝放鹿时,我在场,并在鹿的左角下扎了一片铜牌作为记号。”玄宗让人查验,果然在鹿角下找到了那片铜牌,虽已锈迹斑斑,但还能辨认出字迹。玄宗这才相信。他问张果老:“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张果老回答:“那是汉武帝元狩五年,距今已有八百五十二年了。”玄宗命人查看史料,果然没错。他不禁惊叹,知道张果老真是千年仙人,对张果老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天,秘书监王回质和太常少卿萧华一同去拜访张果老。张果老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我要娶一个公主为妻了,真是吓人!”他们听了,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正在此时,有人传话说:“有诏书到!”张果老命人赶紧准备香案迎接。原来,玄宗有个女儿,名叫玉真公主,她自幼好道,未曾下降于人。看官有所不知,这古代的婚姻,嫁出去和娶进门的说法是比较讲究的,民间叫作“嫁”,那皇家要叫作“降”;民间叫作“娶”,那皇家要叫作“尚”。玄宗见张果老是仙人,又见女儿喜欢修道,便想将女儿嫁给张果,如此便能结成仙侣,双双修炼成仙。他决定好后,便颁发了诏书。使臣带着诏书来到张果老的住处,读完诏书后,张果老只是哈哈大笑,不肯谢恩。使臣见王回质和萧华在旁边,便告诉他们皇帝的意思,让他们劝劝张果老。二人恍然大悟,说:“仙翁早就知道了,先前说过这件事了。”使臣与二公大家相劝一番,张果老只是大笑不止,使臣料道此事不成,只得回去回复圣旨。唐玄宗见张果老不答应这门亲事,心里很不高兴。随即便与高力士商量道:“我听说那堇汁毒性猛烈,喝了以后立刻毙命。如果那张国老不是真仙,必定下不得口。我想,好歹把这老头儿试一试,验证真假。”当时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皇帝召见张果老,将那堇汁毒液加入酒中,让宫女们暖了酒,说是共抗严寒。张果老端起酒杯便喝,连饮三杯,脸上泛起醉意。他四周看了看,咂咂嘴说:“这酒味道不佳!”然后打个哈欠,躺下睡觉。皇帝静静地看着,不作声。过了一会儿,张果老醒来,觉得有些奇怪!他拿出袖中的小镜子一照,发现牙齿都已焦黑。他看到案上的铁如意,命人拿来,逐个击落黑齿,收在衣带内。他又取出一个药包,在牙齿洞口上涂抹一些,然后再次躺下。这次睡觉与上次不同,他睡得十分安稳。一个多时辰后,张果老醒来,众人发现新牙已长出,比原来的更坚硬洁白。唐玄宗一看,惊奇万分,此后对张果老更加敬重,赐号通玄先生,但还是对他的来历心生疑虑。当时有位名叫钟馗的道士,擅长捉鬼。皇帝召见他,想让他看看张果老的情况,并未发现什么异常。接着又有一位名叫邢和璞的道士,擅长算命。民间相传,有人找他算命,他只需动动算盘子,就能知晓对方的姓名、命运、富贵、寿命,准确无误。皇帝一直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奇,于是派人找他来给张果老算命。邢和璞算了好半天,满脸通红,使尽浑身解数,不要说让他算出张果老的命格,就光是那岁数也没算出来。当时还有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也很擅长各种奇门异法。玄宗问他张果老的情况,叶法善说:“那张果老的来历,我是知道的,但我不能说。”玄宗问:“为什么?”法善答:“我说了会死的,所以绝不能说。”玄宗坚决要他说出来。法善阳则说:“除非陛下可以保证会不顾一切救我,我才敢说。”玄宗答应了。叶法善才敢开口:“他是那混沌初开时的一个白蝙蝠精。”刚说出这一句话,便七窍流血,生死未卜。玄宗见状,大惊失色,赶紧跑到张果老面前,脱帽跣足,自称有罪。张果老看到玄宗这样,并不在意,慢慢地说:“这个人多嘴,如果不惩罚他,怕是会泄露天机,酿成大错。”玄宗向他求情:“这是我的意思,不是叶法善的错,请仙人就原谅他这一次吧。”张果老这才回心转意,叫人拿来水,朝叶法善喷洒,法善立刻复活。此事也就算是圆满。现在咱们再来说说这个叶法善,法善表字道元,居住在州松阳县,其家族世代传承道法。法善年轻时,曾在括苍、白马山云游,在一个石室内遇到三位神仙,他们身着锦衣,头戴宝冠,传授给他太上秘诀。此后,他四处伏妖除魔,拯救苍生。当年入京时,朝中武三思专权,他多次暗中监视武三思的行踪事迹,保护了中宗、相王及至玄宗皇帝,因此遭到武三思的忌恨,极尽谗言和排挤,把法善赶到到了南海。玄宗皇帝即位后,法善乘白鹿一夜回到京师。在玄宗身边,他总能预知吉凶,驱凶避难。有一天,吐蕃使者献宝,盒子封得严实。使者说:“里面有秘密,请陛下亲自打开,不要让别人知道。”群臣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面面相觑,不敢开口。只有法善偷偷奏报:“这是凶物,陛下让他自己打开。”皇帝照办下旨让使者自己打开。番使接到了命令,却不知好歹,打开函盖,结果被箭射中而死。这是吐蕃国设计的阴谋,意图伤害我国的皇帝,却在函中暗藏机关,连吐蕃派来的使者自己也不知道,却被法善看穿这一切,反而让番使自食恶果。开元初年,正月十五的夜晚,唐玄宗在上阳宫观赏灯会。宫中的工匠毛顺心巧妙地设计了许多彩楼,共有三十多间,楼高一百五十尺,装饰着大量的金翠珠玉。从楼下仰望楼上,满是龙凤、螭豹等各种动物的灯。一旦点燃,那些龙凤、螭豹等各种动物,有的盘旋,有的跳跃,有的飞舞,千变万化,宛如神工,令人惊叹。玄宗观看完毕,十分高兴,下令:“立即召唤叶尊师一起来欣赏。”过了一会儿叶法善就到了,在楼下朝见。玄宗称赞道:“诶呀,今儿个真是精彩的灯会!”叶法善回答:“确实很美,但我看西凉府的灯会也和这里差不多精彩。”玄宗问:“你什么时候去过的?”叶法善回答:“刚刚在那里,因为陛下的紧急召唤,我立刻赶回来。”玄宗对他的话感到惊讶,故意问:“我现在想去那里看灯会,可以吗?”叶法善回答:“完全没有问题。”于是叫玄宗闭上眼睛,小心叮嘱:“不要随意睁开。我会施法,过程中睁开眼睛会有危险的。”玄宗照做。只见叶法善口中有词念动咒语,大声喊道:“出发!”玄宗脚下,云雾缓缓升起,已经和叶法善飞升到空中去了。不久,玄宗感到脚踏实地。叶法善说:“陛下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玄宗睁开眼睛,只见灯火辉煌,连绵数十里,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与京城无异。玄宗赞叹不已,突然想到:“这么美好的夜晚,可惜没有酒。”叶法善问:“陛下身边有什么随身物品吗?”玄宗回答:“只有一把铁如意。”于是叶法善拿着铁如意瞬间到了酒家,用铁如意换了一壶酒和几个菜,回来与玄宗对饮,酒足饭饱后,还了酒家碗碟。玄宗说:“回去吧。”叶法善再次叫他闭上眼睛,乘云飞回。一会儿,已经回到上阳宫御前。他们回来的时候歌曲还没唱完,想想已经走了千里之遥,玄宗深感玄妙。玄宗怀疑这是道家的幻术,未必是真的去了西凉。他回想起来,刚才用铁如意换酒,这是确凿的事实。第二天,他派使者到凉州,假借其他事情探访铁如意,果然在一个酒家找到,老板说:“正月十五夜有个道人,用它当了酒。”这才相信看灯会是真的。那年八月的中秋夜,月亮如银盘,万里宁静。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美酒。他靠着白玉栏杆,抬头仰望,心情悠然舒畅,说道:“这月光照亮了四面八方,如此明亮,其中必定有奇妙的景象。我听说嫦娥偷了仙药,逃到了月宫,既然有宫殿,一定能游览一番。只是如何才能上去?”于是紧急召唤叶法善,叶法善立刻前来。玄宗问:“你有办法让我去月宫游览一番吗?”叶法善回答:“这有何难?”说完,扔掉手中的板笏,空中竟出现一条雪白的银桥,桥的那头直接通往月宫。叶法善扶着玄宗,走上桥去,平稳舒适,那走过的地方,桥就渐渐消失了。两个人走了不到一里路,来到一个地方,寒气逼人,面前有一座精致的的四柱牌楼。抬头一看,上面有一块大匾,赫然写着六个金字。玄宗认出,正是那“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字。随即便与仙师法善一同从大门踏入。瞧去,那庭院中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枝叶繁茂,不知道覆盖了多少面积。桂花树下,众多白衣仙女翩翩起舞。另一边,庭阶之上,也有仙女们在演奏乐器,与舞者相互呼应。见玄宗与法善走进来,她们并不惊慌,也不上前接待,自顾自地吹奏、舞蹈。玄宗看得出神,法善指导说:“这些仙女,被称为‘素娥’,她们所穿的白色衣物,叫做‘霓裳羽衣’,所演奏的曲子,名叫《紫云曲》。”玄宗原本就通音律,于是双手按着节奏,一一默默记下来。回到宫中,他将这首曲子传给杨太真,从此就流传下来《霓裳羽衣曲》,在乐府中流传,成为唐家稀有的音乐,这是后话,暂且不提。玄宗听罢仙曲,觉得有些寒冷,想要回去。于是法善驾起两片彩云,平稳如地面,不需举步,顷刻间,已回到人间。途中经过潞州城,听见城楼上更鼓,已敲到三点。那月色明亮,照亮了整个潞州城。只是夜深人静,四下无声。法善说:“臣陪伴陛下夜游至此,百姓们怎能知道?刚才陛下聆听仙乐,何不在此地演奏一曲?”玄宗道:“好主意,只是我没带玉笛来。”法善问:“玉笛在哪里?”玄宗答:“在寝殿中。”法善说:“这不难。”话音刚落,玉笛便从云层中落下。玄宗高兴地接过,按照节奏吹奏了曲子;又从袖中掏出一些金钱,洒向下方,然后乘云回宫。后世至今还流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那潞州城里,有些人睡不着,听见嘹亮的笛声,觉得很不寻常。有人起来倾听,却发现笛声在半空中响起,感到困惑。第二天,街上有人捡到金钱,报告给官府。官府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上表奏报。十天后,表章送到玄宗御前。玄宗看那奏折写到:“八月十五夜,天籁之音降临城市,并且获得金钱,这是国家祥瑞之兆,可喜可贺。”玄宗心里明白,不禁大笑。从那以后,他更加敬重法善,与他如同张果老一般,时常留在宫中,或下棋,或斗小法,以决胜负为乐。有一天,两人在宫中下棋。玄宗收到鄂州刺史的奏章,奏称:“本州有仙童罗公远,广有道术。”原来是因为刺史大人迎春之日出游,有一位身长一丈多的白衣怪人混在人群中观看,众人见状,吓得纷纷逃散。旁边有个小童喝道:“你这妖物!为何擅自离开原地,惊动了刺史大人?”那白衣怪人见了小童,化作一阵青烟,忽地不见了。刺史问那小童姓名,小童答道:“我姓罗,名公远,刚才看到守江龙上岸观春,我让它回去了。”刺史不信道:“你怎么看出它是龙?必须让我看到他的真身我才相信。”小童说:“请刺史大人等到第二天。”到了约定的时间,那小童在水边挖了个小坑,深约一尺,离江岸丈余,引入江水。刺史与众人齐聚,只见一条长约五六寸的白鱼,随着水流进入坑中,跳了两下,渐渐变大。有一条青烟如线从坑中升起,瞬间乌云密布,天色阴暗。小童说:“快些转移到津亭上去。”他们刚走到半路,电光闪烁,大雨如注。过了一会儿,雨势稍缓,只见一条大白龙从江心升起,龙头与云端相连,大约一顿饭工夫才消失。刺史看得真切,立刻上表奏报,并让那小童罗公远随表进京面见圣上。玄宗将这段话告诉了张果老和叶法善二人,便让他们一同与罗公远相见。见面后,二人捧腹大笑:“这孩子能知道些什么?”随即二人各自拿起一把棋子,握紧拳头,问:“这里面有什么?”罗公远笑着回答:“都是空手。”当他们打开拳头时,果然一无所有,棋子全在公远手中。这时,二人方知这小孩非同寻常。玄宗喜欢,便让他坐在法善旁边,天气寒冷,他们围着炉子取暖。这时,剑南地区产的一种果子叫作“日熟子”,一天一熟,从当地把这种果子送到京城时已经不新鲜了,张、叶二人每天用仙术,派使者去取,午后必定送达,所以玄宗总能吃到新鲜的水果。但是今天,怎么直到晚上都不见使者回来,二人心中疑惑,商量道:“难道是罗君使了什么招导致的?”于是他们一起盯着罗公远看。原来在一开始罗公远靠近炉子的时候,他就把火箸插在灰中。此时,看到他们疑心,才笑嘻嘻地把火箸拔出来。不久,使者赶到,法善询问:“为什么今天这么晚?”使者回答:“快要到京城时,火焰连天,无路可走。刚刚火势熄灭,才能赶到。”众人皆惊叹公远的法术,玄宗欢喜,暂且不提。还有一件事,当年,杨贵妃还未入宫时,武惠妃最受宠爱。虽然玄宗崇尚道教,但武惠妃却虔信佛教,两个人各有各的爱好。惠妃崇信的僧人,名叫金刚三藏,也是一位奇人,道行与叶、罗等人旗鼓相当。有一次玄宗驾临功德院,突然觉得背痒。罗公远拿起一根竹枝,变成个七宝如意,帮他抓痒。玄宗非常高兴,转身对三藏说:“这个你能做到吗?”三藏回答:“公远的是幻化之术的如意,我给陛下您取出真的如意。”于是他从袖中掏出一个七宝如意献给玄宗。玄宗一手接过来,紧接着,原来手中拿着公远变出来的如意顿时就变成了竹枝。玄宗回宫以后告诉了武惠妃,惠妃听后十分高兴。还有一次,玄宗打算去东洛,便对武惠妃说:“你和我一起去吧,让叶,罗二位尊师和金刚三藏一同随行,我让他们比试比试各自的法术,决定咱俩谁家的尊师技艺高,怎么样?”武惠妃欣然同意:“陛下,臣妾当然愿意一起去观看。”于是,他们安排行程。不一日,众人抵达东洛。东洛当时正修建麟趾殿,有一根巨大的方木,长四五丈,半径袋盖六七尺,放倒在庭院中。玄宗便对对金刚三藏说:“你试试能不能举起这根木头。”金刚三藏领命施法,方木一头被提起数尺。玄宗心想,这样也好,先让三藏展示一下他的能力,然后再打败他。武惠妃见状,暗自高兴,叫道:“阿弥陀佛,佛法无边。”三藏也自觉有些得意,众人高兴,唯独罗公远低头微笑。玄宗有些不服气了,又对三藏说:“法师既然有神力,那法善,公远自然比不上。现在这里有个澡瓶,法师能用咒语让叶法善进入瓶子吗?”三藏答应施法,让叶法善按照佛家打禅的坐法坐好,念动咒语。还没念完,叶法善的身体就已经快要进入瓶子了;连着念了两遍,法善已经到了瓶口,突然间消失不见了。玄宗心中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还不见叶法善出来,又对三藏说:“法师让他进入瓶子,能让他出来吗?”三藏回答:“进去不容易,出来就容易多了。”于是念起咒来。但直到咒语念完,叶法善也没有出来。三藏急了,不停地念咒,却仍无动静。玄宗惊慌失措:“莫非法善出事了?”脸色骤然大变。武惠妃惊恐失色,连三藏也慌了神,只有罗公远笑得开心。玄宗问他:“诶呀呀,你笑什么呀,急死个人,现在怎么办?”罗公远笑道:“陛下不必担心,法善马上就能回来。”三藏又连着念了几次咒语,仍无动静。正在此时,外面传来高力士的报告:“叶法善回来了。”玄宗大惊:“法善人在哪里?”急忙让人传来询问。叶法善回答:“宁王邀请我去吃饭,正好趁这个机会进入瓶子,到宁王家里吃了顿饭。如果不是三藏法师念咒,我还去不了呢。”玄宗听后大笑。武惠妃和三藏这才放下心来。接着叶法善说:“圣僧已经念过咒语了,现在该轮到我回礼了。”随即拿起三藏的紫铜钵盂,放在炉火中烧得内外通红。法善把钵盂握在手中,翻来覆去,一点都不怕烫。忽然双手捧起,向着三藏的光头猛地扣下去,三藏惊叫一声跑开。玄宗捧腹大笑。罗公远道:“陛下觉得有趣,却不知这只是道家里面最低级的手段,叶法师何必拿出来炫耀!”玄宗道:“公远尊师为何不也露一手,让我一饱眼福?”罗公远道:“好,那我就试上一试。请问三藏法师,你说说咱们做一个什么样的法术?”三藏道:“我把袈裟收纳起来,试试让罗公你取出来。取不到,是罗公输;取到了,是我输,怎么样?”玄宗大喜,众人一同来到道场观看。三藏设立法坛,焚香祭拜。将袈裟收在银盒中,再放几重木函,上加锁,置于坛上。三藏坐在坛上打坐。玄宗、武惠妃、叶法善等看见坛中有一尊菩萨,外有一层金甲神人,再外有一层金刚守护,圣贤满布,环绕严密。那金刚三藏专注盯守,目不转睛。罗公远坐在绳床上,谈笑自如,不见他有任何动作。众人皆注视罗公远,他却仿佛不把此事放在心上,很是轻松。过了一会儿,玄宗问道:“你为什么迟迟不动,怎么这么慢?难道是真的很难取出?”罗公远说道:“臣不敢吹嘘自夸,真的是我也不知是否取出,只需要叫三藏法师打开木函看看便知。”玄宗听他这么说,便叫三藏开函看看袈裟还在不在。三藏见重重封锁,纹丝未动,心中暗喜。但是等到他打开银盒,却大惊失色,喊道:“哎呀!”岂知那袈裟早已不知去向,只剩空盒。三藏吓得脸色苍白,好久说不出话来。玄宗拍手大笑,罗公远奏道:“陛下,请命让人到我院中,打开屋中柜子取来。”玄宗派人去取,不一会儿,袈裟取回。玄宗查看,一点不差,啧啧称奇,便问罗公远说:“我看到菩萨尊神,层层布阵,如此威严,你是用什么方法取出来的?”罗公远说:“陛下有所不知,那菩萨力士,或者圣者之中,能施法念咒,这些都是小法术;至于那大成法术,变化真身,可就不是一般道士能掌握的了。刚才我使用的是金身出窍,遁形之法,虽然那木盒有菩萨金刚守护,但是他们看不见我的肉体,这样,我取袈裟则如履平地,有何阻碍?”玄宗大悦,赏赐罗公远无数珍宝。叶法善和那金刚三藏也佩服罗公远的神通。由此,玄宗就想和罗公远学那隐身之术,罗公远不肯,说道:“陛下乃真人降世,保国安民,万乘之尊,学这个小小的法术有什么用?”玄宗很不高兴,大怒,指着罗公远骂。罗公远见状立刻躲入大殿的一颗柱子中,连连数落玄宗的过失。玄宗愈发愤怒,叫人打破柱子定要捉住罗公远。当柱子被击碎以后,又见那罗公远躲入大殿的玉石中。当那玉石被击碎为数十片后,每一片玉石都有罗公远的肉身,到处乱跑,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罗公远的真身。却无法捉拿。玄宗一看,没了办法,决心唬那罗公远,便假装向罗公远道歉,罗公远随即出现在玄宗眼前。玄宗一看,一把抓住罗公远手腕,迫切求教,那罗公远只得答应。虽然传授这个隐身法给玄宗,但还是留一手,没有全然教授。玄宗与公远一同练习隐形法,果然无人察觉。但如果是罗公远不在的时候,玄宗独自尝试隐形,却总会露出一些迹象,比如露出衣带、脚指头等,宫中之人定能发现。玄宗知道罗公远并没有传授完整的法术,便打算多赐金帛,以求罗公远高兴。甚至有时候还恐吓罗公远说:“你要是不把隐形法的全部法术交给我,我立刻就下令处死你。”但是无论玄宗如何恐吓,罗公远就是不答应,玄宗愤怒至极,下令:“把他给我绑起来,砍喽”刀斧手接到命令,将罗公远推出市曹斩首。过了十来天,一位名叫辅仙玉的内官从蜀地回京,途中遇见罗公远骑驴而来。他笑着对辅仙玉说:“陛下戏谑,一点儿都不讲道理!”然后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说:“你可以把这封信交给陛下!”又递上一包药说:“陛下如果询问,就说这是‘蜀当归’。”说完,突然消失。辅仙玉回京报告,玄宗打开信一看,上面署名写着“姓甚名谁亲手”,一时无法理解。辅仙玉退出,罗公远已经到玄宗眼前。玄宗恍然大悟,问:“先生为何更改姓名?”罗公远答:“陛下曾砍掉我的头,因此改名。”玄宗向他道歉,罗公远说:“戏谑有何不可?”然后走出朝门,从此不知所踪。直到天宝末年,安禄山叛乱,玄宗逃往蜀地,罗公远又在剑门迎接圣驾。他护送玄宗直到成都,然后潇洒离去。后来,唐肃宗即位名号灵武,玄宗疑虑自己可能不能返回长安了,最终唐肃宗以玄宗为太上皇的身份迎接玄宗,玄宗才从蜀地返回皇宫。这时,玄宗终于明白了“蜀当归”的寓意,原来其含义就在此处。这与李遐周的诗句一样,都是道家先知先觉的奇妙之处。有诗为证:好道秦王与汉王,岂知治道在经常?纵然法术无穷幻,不救杨家一命亡。
小说《爆款爽文版三言二拍》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